奈瑟氏球菌屬

奈瑟氏球菌屬

Neisseria的 1屬革蘭氏染色陰性雙球菌。因1879年德國醫師A.L.S.奈瑟首先發現本屬的淋病球菌而得名。菌體較小,直徑為0.6~1.0微米的腎形球菌,常成雙排列。無芽胞,無鞭毛,少數有莢膜。需氧或兼性厭氧,發酸能力弱,有氧化酶,不形成吲哚,不還原硝酸鹽。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 47~52%。寄生於哺乳動物的黏膜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奈瑟氏球菌屬
  • 拉丁學名:Naiseshi qiujun shu
  • :細菌界
  • 直徑:0.6~1.0微米
定義,主要分類,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定義

本屬包括腦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乾燥奈瑟菌(N. sicca)、微黃奈瑟菌(N. subflava)、淺黃奈瑟菌(N. flavescens)、粘液奈瑟菌(N. mucosa)等。其中腦膜炎奈瑟菌及淋病奈瑟菌是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菌。典型的標本塗片,鏡下在中性粒細胞內可見到成雙排列的腦膜炎奈瑟菌或淋球菌。其他奈瑟菌多為人體呼吸道中寄生的正常菌群。鏡下觀察時多存在於細胞外。奈瑟菌屬細菌常可氧化多種糖類,產酸不產氣。糖氧化試驗可用於鑑別此屬細菌。 腦膜炎奈瑟菌與淋病奈瑟菌遺傳性上十分接近,DNA序列存在70%的同源性。主要不同點表現為:①腦膜炎球菌有多糖成分的莢膜,淋球菌分離初期有莢膜;②腦膜炎球菌菌體內很少有質粒,淋球菌可攜帶幾種質粒;③腦膜炎球菌存在於呼吸道,引起腦膜炎,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主要分類

腦膜炎奈瑟菌

俗稱腦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的病原菌.
1.生物學性狀 (1)腎形的革蘭陰性雙球菌,凹面相對.在患者腦脊液中,多位於中性白細胞內,形態典型.新分離菌株大多有莢膜和菌毛. (2)營養要求較高,專性需氧,在5%CO2條件下生長良好.在朱古力色培養基上形成似露滴狀菌落.細菌培養超過48h易裂解自溶. (3)抗原結構與分類 1)莢膜多糖抗原 具有群特異性,將本菌分為A,B,C,D,X,Y,Z,29E,W135和L10個血清群.我國建立了H,I,K3個三個新血清群,總計13個血清群.國內一直以A群為主.C群致病力最強. 2)外膜蛋白型特異性抗原 將本菌各血清群分為若干血清型. 3)脂多糖抗原 與大腸埃希菌有交叉,是本菌主要致病物質. (4)抵抗力極低(怕冷,怕熱,怕乾燥,消毒劑敏感,易自溶).
2.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質有莢膜,菌毛和內毒素. 因自溶或死亡而釋放出內毒素,作用於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引起壞死,出血,皮膚淤斑和微循環障礙,嚴重時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 在流行期間正常人群鼻咽部帶菌率可達70%以上.我國流行的血清群,95%以上是A群.B群為散發,但病情重,死亡率高.病菌經飛沫侵入人體的鼻咽部,並在局部繁殖,可因細菌毒力,數量和機體免疫力高低,病情複雜多變輕重不一.一般表現為3種臨床類型,即普通型(占90%),暴髮型和慢性敗血型(成人多見). 致病過程可分三個階段:首先細菌粘附於鼻咽部,引起局部感染,出現上呼吸道症狀;然後細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最後細菌到達腦脊髓膜,引起化膿性腦脊髓膜炎.嚴重者表現為暴髮型腦脊髓膜炎.兒童發病率較高. (3)免疫性 體液免疫為主.
3.微生物學檢查 標本 取患者的腦脊液,血液或皮膚出血淤斑滲出物.帶菌者檢查取鼻咽拭.標本應注意保溫保濕,最好立即床邊接種. (1)直接塗片鏡檢 1)腦脊液 經離心沉澱後塗片,革蘭或美藍染色後鏡檢,如在中性粒細胞內,外有革蘭陰性雙球菌,可初步診斷. 2)出血淤斑,滲出物製成印片,乾燥後革蘭染色,陽性率在80%左右. (2)分離培養與鑑定 先增菌,再在朱古力色平板上劃線分離,挑取可疑菌落進行生化反應和玻片凝集試驗鑑定. (3)快速診斷法 用已知群抗體快速檢測相應抗原的有無. 1)對流免疫電泳 2)SPA協同凝集試驗
4.防治原則  預防腦膜炎球菌感染的關鍵是要儘快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提高人群免疫力。 我國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臨床觀察表明對學齡兒童和成人保護率可達90%。但此種疫苗對2歲以下嬰幼兒免疫原性差,其一是因為腦膜炎莢膜多糖抗原屬於T細胞非依賴抗原,免疫效果與接種者年齡有明顯的依賴關係;其二,多糖菌苗誘導機體產生的IgG抗體主要為IgG2亞類,出現較遲,一般到8~12歲才能上升至成人水平。因此,嬰幼兒接種多糖菌苗後往往以產生短暫的IgM抗體為主。國外採用A群和C群多糖與白喉毒素蛋白偶聯的偶聯菌苗接種8~10周齡的嬰兒,證明這種偶聯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流腦的治療首選藥物為青黴素G,劑量要大。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氯黴素或紅黴素。

淋病奈瑟菌

俗稱淋球菌,是人類淋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類泌尿生殖系統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感染.是我國目前流行的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
1.生物學性狀 (1)形態染色與腦膜炎奈瑟菌相似,在膿汁標本中,大多位於中性粒細胞內,但慢性淋病患者本菌多分布於細胞外. (2)在朱古力色培養基上48h後形成隆起,灰白色S型菌落.根據菌落大小,色澤分T1~T5五種類型. (3)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氧化酶試驗陽性. (4)抗原構造與分類 1)菌毛蛋白抗原 2)脂多糖 3)外膜蛋白抗原:包括PI,PII,PIII.PI是主要外膜蛋白,是本菌分型的主要基礎,可分成16個血清型,有助於流行病學調查. (5)抵抗力 淋球菌較為嬌嫩,最怕乾燥,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條件下生長,其生長的最適pH為7.0~7.5。淋球菌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差,在完全乾燥的環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著於衣褲和被褥中,則能生存18~24h,在厚層膿液或濕潤的物體上可存活數天。在50℃僅能存活5min。淋球菌對常用的黏膜殺菌劑抵抗力很弱。中科院微生所以常用的潔陰洗液作測試,淋球菌在潔陰洗液作用下1min內全部被殺滅,淋球菌對可溶性銀鹽也很敏感,1∶4000硝酸銀溶液可使其在7min內死亡,使膿液中的淋球菌2min內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內將其殺滅。除耐藥菌株外,淋球菌對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濃度逐漸有所提高。
2.致病性 (1)致病物質 1) 菌毛 有菌毛菌株可粘附至人類尿道黏膜,不易被尿液衝去;抗吞噬作用明顯.2) 外膜蛋白PI,PII,PIII 3) 內毒素 4) IgAl蛋白酶 破壞黏膜表面IgA1抗體. (2)所致疾病 人類是本菌的唯一自然宿主. 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引起淋病. 1) 男性主要為尿道炎,前列腺炎,精索炎和附睪炎等. 2) 女性主要引起尿道炎,宮頸炎. 3) 母親患有淋菌性陰道炎或宮頸炎時,嬰兒出生時易感染淋菌性結膜炎.
3.免疫性 人類對本菌無天然抵抗力,多數患者可自愈,並出現抗體,但不持久.
4.微生物學檢查取泌尿生殖道膿性分泌物或子宮頸口表面分泌物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核酸雜交技術或核酸擴增技術檢測.
5.防治原則 (1)儘早確診,及時治療:首先,患病後應儘早確立診斷,在確診前不應隨意治療。其次,確診後應毫不遲疑地立即治療,切莫坐失良機。 (2)明確臨床類型:判斷是否為單純型,或有合併症型,或播散型。臨床分型對正確地指導治療極其重要。 (3)明確有無耐藥:明確是否耐青黴素,耐四環素等,這也有助於正確地指導治療。 (4)明確是否合併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若合併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時,應擬訂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5)正確、足量、規則、全面治療:應選擇對淋球菌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儘可能作藥敏試驗,過敏試驗或β-內醯胺酶測定。藥量要充足,療程要正規,用藥方法要正確。應選擇各種有效的方法全面治療。 (6)嚴格考核療效並追蹤觀察:應當嚴格掌握治癒標準,堅持療效考核。只有達到治癒標準後,才能判斷為痊癒,以防復發。治癒者應堅持定期複查,觀察足夠長的一段時期。 (7)同時檢查、治療其性伴侶:患者夫妻或性伴侶雙方應同時接受檢查和治療。 (8)用潔陰洗液清洗或灌洗陰部,消毒、抑菌。 抗生素治療(藥敏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