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內戰

奈及利亞內戰

奈及利亞內戰,是指1967年7月至1970年1月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發生的內戰。

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影響,

戰爭背景

奈及利亞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1960年奈及利亞獨立後由於歷史上地區間和各族間的矛盾很深,北部地區的豪薩人在中央政府和軍隊中占統治地位;東區(伊博人占人口60%以上)因發現石油,成為全國最富的地區,因此中央與地方在權力分配問題產生矛盾。1966年1月,伊博人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殺死聯邦政府和北區、西區的總理以及大部分少校以上軍官;陸軍總司令詹森·阿吉伊-伊龍西掌握了政權,成為軍政府首腦。7月,豪薩人軍官發動政變,殺死阿吉伊-伊龍西和大批伊博人軍官,陸軍參謀長雅庫布·戈翁中校(北方人,安加人,基督教徒)接管了政權。東區軍事長官伊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對戈翁的領導地位持有異議,更反對當時戈翁要將全國劃分為許多州的主張,擔心伊博人地位受到損害。9月,北方各地發生大規模屠殺伊博人的事件。1967年5月27日,戈翁宣布全國劃分為12個州,原東區分為3個州,伊博人占優勢的中東州既無石油資源又無出海口。5月30日奧朱古宣布東區退出聯邦,成立比亞法拉共和國

戰爭過程

以戈翁為首的聯邦軍政府於7月6日向比亞法拉發動軍事進攻,內戰爆發。1970年1月11日比亞法拉戰敗,次日投降,奈及利亞恢復了統一。奈及利亞提出的條件似乎比以前更具有調和性,但他們要求比亞法拉的軍隊解除武裝,否定1967年5月發表的比亞法拉獨立宣言。比亞法拉原是奈及利亞東部的一個地區。比亞法拉的代表堅持說,只有在比亞法拉實行自治,才能使比亞法拉的人民不再遭受奈及利亞人的大規模屠殺;而恰恰是這些大屠殺才使比亞法拉宣布脫離奈及利亞的。
奈及利亞難民奈及利亞難民

戰爭結果

1970年1月12日,奈及利亞歷時31個月的內戰結束。比亞法拉分裂主義者在其領袖奧朱古將軍出逃以後宣告投降。內戰中有200萬人無家可歸,其中包括整整一代伊博族的兒童。內戰期間, 國際社會曾每晚出動幾十架次飛機對比亞法拉難民提供食品救援, 但每天仍然有幾千人餓死,據紅十字會估計,到內戰結束,比亞法拉有500萬難民正在挨餓。

影響

1969年,奈及利亞境內,從比亞法拉離聯邦以來持續了長達18個月的內戰終於進入最後階段。這個國家曾被約25萬的奈及利亞聯邦軍隊包圍,但它保有的領土上還居住著約800萬人,其中1/3是難民。這些無家可歸的難民不少人在骯髒、污穢的帳篷里悲慘地餓死,到了該年年中,每天大約有幾千人死於飢餓。
不過,大規模的國際救援行動每天向這個國家運送40架次的救援物資。1月11日,在美國紐約,成千上萬的市民為飢餓的比亞法拉人捐贈了食品。裝滿豆、大米和罐頭肉的紙箱及包裹堆積在聖派屈克大教堂的台階上。有5000人冒著嚴寒參加了這次捐贈儀式,其中包括尼克森夫人帕特·尼克森
尼克森夫人出席儀式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表示”,並不表明當選總統尼克森對奈及利亞——比亞法拉爭端的態度。雖然全世界範圍的人們都同情比亞法拉人民所遭受的災難,但局勢很快變得十分明朗——他們的領導人奧杜梅格伍·奧朱古的軍隊無法抵擋占有絕對優勢的對手。
比亞法拉人在死亡線上掙扎。沒有食物、住處,更難以抵禦疾病的入侵。在比夫拉這個有800萬人口的地區,因為內戰, 1/3是逃來的難民,他們中的許多人正在骯髒不堪的臨時住所里忍飢挨餓奈及利亞的政客們爭執不休,內戰在拖延下去。這時國際採取了一個全世界範圍的救濟行動,旨在拯救比亞法拉飢餓的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