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選入人教2014版國中語文課本。《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

基本介紹

  • 書名:奇妙的克隆
  • 作者談家楨
  • 類別:說明文
  • 作者籍貫:浙江寧波
  • 作者逝世時間: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
  • 作者出生日期:1909.9
作者簡介,人物語錄,生平簡介,做出貢獻,主要作品,關於克隆,原文欣賞,字詞,課文研討,整體把握,問題研究,分段,有關資料,克隆,基本過程,談家楨,違背倫理,往事略集,人物交往,主要著作,

作者簡介

談家楨
談家楨(1909.9—2008.11 ),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教育家。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70多年,先後教過普通生物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胚胎學、遺傳學、細胞學、實驗進化學、細胞遺傳學、達爾文主義輻射遺傳學原生動物學等課程。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蟲果蠅獼猴、人體、植物等的細胞遺傳、群體遺傳、輻射遺傳、毒理遺傳、分子遺傳以及遺傳工程等。堅持科學真理,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遺傳學事業;為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談家楨先後發表百餘篇研究論文和學術論述方面文章,主要匯集在“談家楨論文選”(1987年,科學出版社)和“談家楨文選”(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談家楨先生,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享年99歲。

人物語錄

“當今科技界對量子生命科學的研究競爭很激烈,惟有人才的優勢,才能使中國取勝。”——談家楨

生平簡介

談家楨先生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談家楨先生於190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30年獲蘇州東吳大學理學士,1932年獲北京燕京大學理碩士,1936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1937年應竺可楨校長的邀請就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解放後兼任理學院院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後擔任遺傳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和校長顧問等職務。

做出貢獻

談家楨為我國遺傳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在果蠅種群間的遺傳結構的演變和異色瓢蟲色斑遺傳變異研究領域有開拓性成就,為奠定現代進化綜合理論提供重要論據。他先後發表了百餘篇研究論文和學術論述方面文章,主要匯集在“談家楨論文選”(1987年,科學出版社)和“談家楨文選”(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關瓢蟲、果蠅、獼猴、人體、植物等的細胞遺傳、群體遺傳、輻射遺傳、毒理遺傳、分子遺傳以及遺傳工程等。,為奠定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提供重要論據。在浙江大學任教期間他發現了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認為是對經典遺傳學發展的一大貢獻。談家楨先生堅持科學真理,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遺傳學事業。他為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2009年,談家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遺傳學第一人。

主要作品

談家楨生平的主要作品有《生物學引論》、《遺傳與物種起源》、《基因與遺傳》、《談談摩爾根學派的遺傳學說》、《基因工程》、《談家楨論文集》、《談家楨論文選》、《基因的縈夢》等。
其中,《奇妙的克隆》被收錄於國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十七課。並收錄於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1課

關於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陸譯為“無性繁殖”在台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複製或轉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確切的詞表達克隆,“無性繁殖”、“無性系化”以及“純系化”。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

原文欣賞

克隆是什麼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 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說,關於克隆的構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 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拔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子變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與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做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後,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並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在克隆鯽魚出現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1960年和1962年,先後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後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經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中終於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過精細胞和卵細胞相結合產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國著名學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後長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後能得到克隆魚,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培養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並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長出有“鬍鬚”的“鯉鯽魚”。這種魚有“鬍鬚”,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於鯽魚。這種人工克隆新魚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闢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細胞核剛進入卵細胞後,就把精細胞核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後,在試管里人工培養了四天,然後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宮內。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克隆綿羊“多利”
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公布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後,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衝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裡。到去年7月,這隻“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於產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製藥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彆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么,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複製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複製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字詞

囊:[náng]裝有東西的口袋
克隆:(kè lóng):一個共同前體通過無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結構相同的細胞或個體。
繁衍:(fán 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
胚胎:(pēi tāi):一般來說,卵子受精後的2周內稱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後的第3~8周稱為胚胎
蟾蜍:(chán chú):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鱗片:(lín piàn )一般多指生在生物體表面的鱗狀構造。
脊椎:(jǐ zhuī)亦稱脊柱、脊梁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 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
兩棲:(liǎng qī)幼年只可以在水中生活,不可以在陸地上生活。成年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相安無事(xiāng ān wú shì): 彼此和睦相處,沒有什麼矛盾衝突。
(來源百度詞典

課文研討

整體把握

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1.克隆是什麼?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里,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得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來作喻,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邏輯順序,這一節是對克隆實驗的簡要介紹和說明。這一節作者沒有以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說明效果。
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問題研究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表現在文章結構安排上,用四個小標題把全文分為四部分,這四個部分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但前後又有緊密的邏輯聯繫。其次,文中運用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和作詮釋等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分段

克隆是什麼:溯源“克隆”一詞並介紹“克隆”是什麼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 :講述: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並對克隆實驗作簡要說明
克隆綿羊“多利”:詳細描述克隆羊“多利”出世的經過,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義和產生的巨大反響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說明克隆技術為人類造福及對克隆的思考

有關資料

克隆

本文選自《中學科技》1997年第4期。
克隆是“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克隆也可以理解為複製、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複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克隆羊多利也是克隆的產物。關於克隆的構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是英文“Clone”一詞的音譯,在大陸譯為“無性繁殖”在台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複製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另外一種克隆方法是提取兩個或多個人的基因細胞進行組合形成胚胎,出生後的複製人將有提供基因的幾個人的特徵.就像遊戲(終極刺客代號47)裡面的複製人47\17號一樣,主角殺手47是一個複製人.他的基因來源於五個人的組合在一起.

基本過程

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髮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么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複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核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複製人”,可以用來“複製”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複製”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複製”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套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愛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複製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談家楨

談家楨(1909--2008),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浙江寧波人。1909年9月15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的慈谿縣慈城的一個郵務員家庭。1926年7月高中畢業後被保送至蘇州東吳大學,主修生物學。1930年8月被推薦至燕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李汝祺教授。1932年2月回東吳大學執教。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其助手杜布贊斯基。在美國工作期間,從事果蠅進化遺傳學研究,利用當時研究果蠅唾腺染色體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蠅近緣種之間的染色體差異和染色體的遺傳圖,促進了"現代綜合進化論"的形成。先後單獨或與美,德等國科學家合作發表論文10餘篇。1946年,在亞洲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中發現色斑嵌鑲顯性遺傳現象,受到國際遺傳學界的重視。1937年8月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被聘為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1951年任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復旦大學生物系主任。1961年4月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在復旦大學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 1978年以來,先後發起和擔任中國遺傳學會副會長、會長和名譽會長,遺傳學報主編,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理事長和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長。1983年任復旦大學顧問,當選為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談家楨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培養了大批科學人才。他還廣泛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身兼多種職務。主要有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第十五屆國際遺傳學會(1980)副會長。上海市自然博物館館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民盟八屆主任委員。1985年獲“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3年9月28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組織的以談家楨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在滬論證並通過了強伯勤教授、陳竺研究員申請的《中華民族基因組中若干位點基因結構的研究》重大項目之後,宣布中國人類基因組研究正式啟動。2000年獲“上海市首屆教育功臣”稱號。 2008年11月1日早晨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談家楨在國際上享有崇高榮譽,曾任第八屆(1948年在瑞典)國際遺傳學大會常務理事,第十五屆(1983年在印度)、十六屆(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屆(1993年在英國)國際遺傳學大會副會長,1996年又當選為於199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會長。聯合國科學技術發展中心非政府性組織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未利用植物開發委員會委員。
自1978年以來談家楨先後當選為日本和英國遺傳學會名譽會員,被美國羅斯福夫人腫瘤研究所聘為高級研究員,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德國康斯登茨大學功勳獎,美國加州政府榮譽公民稱號,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聘為科學顧問,國際遺傳學報,國際生物學與哲學雜誌和美國“科學家”報等聘為顧問編輯。1984、1985年分別被加拿大約克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198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當選為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獲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獲國際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同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

違背倫理

複製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邱德青、江世亮
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複製人的做法指出──複製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導的一條驚人訊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複製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複製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複製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訊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訊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複製人的研究。儘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複製人有關的報導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複製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複製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複製品”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複製人更為複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複製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複製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複製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複製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範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選自2000年11月8日《文匯報》)

往事略集

刻苦學習 ,和藹大度
談家楨,1909年(夏曆八月初二)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的慈谿。他的祖父是個世傳的銀匠。父親談振鏞在家鄉的一個雜貨鋪里當學徒,以後在郵政局裡當一名小職員。母親楊梅英心地善良、勤勞刻苦。6歲那年,談家楨在當地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國小。1921年,談家楨進入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1925年轉學到浙江湖州東吳第三中學高中部。1926年畢業並被免試保送蘇州東吳大學。他曾想攻讀平時基礎好的數學,但由於對生物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最後選擇了生物學專業。
童年時期的談家楨
在1927年時,北伐取得勝利。國民革命形勢激勵著全國各界愛國人士,他積極參加學校的罷課和驅逐反動外籍教員運動。大學三年級時,美籍教員特斯克講授的“進化遺傳學與優生學”課,對他日後以畢生精力從事遺傳學研究產生很大影響。談家楨學習勤奮,三年半修滿了四年的學分,於1930年夏畢業,並獲得理學士學位。在四年級的時候,他就當特斯克的助教。在此期間,他一面讀書一面在桃塢中學兼任生物學教員。他還主辦了東吳大學1930年屆年刊,自任社長,併兼任東吳大學青年會創辦的惠寒國小校長,免費招收貧窮孩子入學。這一時期,他生活上雖然緊張清苦,卻感到很有意義,特別是主持惠寒國小的工作,更加強了他的社會責任感。
談家楨的刻苦好學,勤奮上進和思想敏銳、和藹大度,給東吳大學生物系主任胡經甫教授留下了深刻的象。1930年秋,經胡經甫推薦,談家楨成了燕京大學唯一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談家楨的研究課題由胡經甫提出以亞洲瓢蟲為實驗材料,進行色斑遺傳規律的研究。這可能與胡經甫畢生從事昆蟲學研究有關。李汝祺也同意這個課題。在以後一年半時間裡,談家楨天天與這些小昆蟲打交道,經常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完成了一篇具有相當學術水平的碩士論文《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變異和遺傳》,獲得了碩士學位。
按照李汝祺的意見,談家楨把碩士論文分拆成各自獨立成篇的3篇。其中《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變異》和《異色瓢蟲的生物學記錄》與李汝祺聯名發表在《北平自然歷史公報》上。另1篇題為《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遺傳》是整篇碩士論文的核心部分,經李汝祺教授的推薦,直接寄往聞名遐邇的摩爾根實驗室。摩爾根審閱後,甚為欣賞這位中國青年研究者的才華,接受談家楨到自己的實驗室來攻讀博士學位。1934年,談家楨告別了母親和新婚夫人,隻身漂洋過海,成了摩爾根和杜布贊斯基的研究生。
那時候正是染色體遺傳學的全盛時期。談家楨決定開闢以果蠅為材料的進化遺傳學研究領域。在摩爾根實驗室的兩年里,他利用果蠅唾液腺染色體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果蠅在種內和種間的結構和變異情況,探討不同種的親緣關係,從而深化了對進化機制的理解;同時還進行遺傳圖的研究和繪製工作。他單獨或和法國、德國等遺傳學家合作寫成了10餘篇論文先後在美、英、法、德、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刊物上發表。1936年,他的博士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他國取經,科學救國
談家楨的刻苦治學精神及作出的優異成績給導師和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導師盛情邀請他留下繼續從事遺傳學的研究。但是,“科學救國”的志向使他堅定了返回祖國的決心。在這同時,談家楨通過留美同學朱元及其老師胡剛復的引薦,收到了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聘他為生物系教授的聘書。1937年,談家楨到達浙江大學就任。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戰火蔓延到杭州。浙江大學輾轉內遷。最後生物系遷到湄潭的一個破舊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這以後6年的時間裡,談家楨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的一些代表性論文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完成的,同時也培養了以後在科研、教學上成績卓著的第一代研究生。1944年,談家楨在這座祠堂里研究發現了瓢蟲色斑變異的嵌鑲顯性現象。1945—1946年間,他應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赴美作客座教授。他對嵌鑲顯性現象的規律作進一步的研究,並在1946年發表了“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的論文。這些成果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認為是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學說。
1946年,談家楨在美講學期間,他讀了李森科撰寫的《遺傳與變異》英譯本小冊子,並第一次接觸到“米丘林生物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等名詞,談家楨心情十分壓抑。他想,明明是科學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以一連串的政治術語充斥其中?1948年,談家楨代表中國遺傳學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八屆國際遺傳學會議。會上,他被選為常務理事。會後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到義大利、法國、荷蘭和美國進行講學和考察。當時我國正處在解放前夕。鑒此情況,美國學術界的一些朋友勸他定居美國,安心從事遺傳學研究。此時的談家楨確實處於矛盾之中。在蘇聯摩爾根遺傳學者已橫遭迫害,那么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後,是否也會如此呢?作為摩爾根學生的他,會受到何種待遇呢?在這之前,他多次有定居國外的機會而只想回國,原因只是一條,即在異國他鄉決不能實現早年立下的發展中國遺傳學的大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事業心,促使他於1948年底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人民的教育家
60年來,談家楨一直沒有離開過教育戰線。他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不僅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談家楨培養學生(包括研究生)著重抓住三點,即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術。他認為只有把基礎打好了,在實踐中才能較快地具有較廣的適應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他反對家長式的教育方法,提倡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死死捆住學生的手腳培養不出有出息的人才。他講課邏輯性強、重點突出,而且從歷史發展觀點來闡明生物學理論,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他的講課使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又能啟示學生接受前人的經驗教訓,以便更深入地揭示科學規律。
談家楨虛懷若谷,熱情鼓勵學生要超過自己。他認為,在學術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創造條件讓他們超過自己。教師的責任是引路而不是畫地為牢,把學生圈死在一個圈子裡。教師應該多講自己對問題的見解,以啟發學生,但不能以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發表不同的意見。他提倡青年人要尊重老師尊重老科學家,但不要盲目崇拜。認為老科學家年紀大了,在學術研究上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老科學家曾經站在以往的科學前沿上,但是在當今科學上不一定能站在前沿。他認為,老科學家要給青年人充分的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在學術觀點上或思想方法上,有爭論有分歧是正常的。他要求學生尊重老師又不迷信教師,更不能在學術上無原則地隨聲附和。他說,學生超過老師,正是對老師的尊重,因為他們做了老師想做而沒有能做的事情,推動了學術的發展。他常對學生講,今天你們是學生,明天就是教育學生的老師。一個導師如果看不到科學發展的趨勢,固執己見,墨守成規,甚至阻礙學生的發展,這是一種扼殺人才的行為。如果你們培養的學生缺少創新的精神,始終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學科就停滯不前,社會也就難以發展,這是教育的失敗。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他由衷地感到高興。提到這些學生時他總是驕傲地說:“這些學生確實比我強,這使我感到欣慰。”他深信一代必將勝過一代。
談家楨希望我們的教育有一個新的局面。他說,培養人才通過各種渠道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學生光學科學基礎知識還不夠,還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一種科學意識,也是合格公民所需具備的條件之一。近年來,談家楨大聲疾呼“理、工、農、醫”結合。他認為農學研究的對象是動植物和微生物,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從其生物學屬性來說是高等動物,人與植物、動物都是生物。現代生物學的基礎是現代物理學、化學和數學。是以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這些物質的低級運動規律為基礎的,當然還有自己特有的規律。因此,從現代生物學的發展而言,缺少物理和化學的知識,不可能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這就給大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農、醫結合的綜合性教育,不僅適合我國經濟調整的需要,也是符合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
1992年6月,談家楨一行12人(7位科學家,5位家屬)應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的邀請,作為大陸第一批科學家訪問台灣。這次訪台,談家楨擔負起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鋪路人的重任。他認為,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海峽兩岸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將匯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能更好地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為人類的文明作出偉大的貢獻。在台灣,他向同行介紹了大陸科學發展的情況,特別是他所從事的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帶去一份大陸科學家擬定的一項為期20年的長期研究計畫。這就是與美國合作研究人體基因,探討各人種間的差異。大陸科學家很可能擬定其中一段與中國人特殊疾病相關的基因做研究。這項研究將對中國下一代的優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已經考慮到海峽兩岸學術界的一起合作投入,共同為占世界1/5的中國人的未來做出貢獻。談家楨不愧為人民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超過我,一代勝過一代”
當年談家楨曾經工作過的摩爾根實驗室,不僅以卓著的研究成果聞名於國際學術界,而且具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體系。談家楨雖然僅在那裡工作了三年時間,但摩爾根實驗室培養學生的獨特方法對他影響很深。談家楨在高等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六十餘年,他師承摩爾根“教而不包”的教學原則,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遺傳學方面的優秀人才。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也一直令談家楨牽腸掛肚。幾年前他在書呈江澤民總書記和李嵐清副總理的一份關於教育改革的建言提綱中,用“總而不綜、薄而不博,奶油蛋糕、賣條頭糕”四句話,形象概括地指出了綜合性大學中學科不全、培養對象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薄弱的弊病,受到了當時中央領導的充分重視。
聖經的故事
1921年,12歲的談家楨從教會國小畢業後,又被父親送進了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談家楨並不樂意在這所學校里繼續上學,因為這裡把《聖經》列為重點課程,課上要熟練地用英語背誦《新約》與《舊約》,每天早晨還要作祈禱。對此,談家楨非但不感興趣,反而感到憎惡,因為他從小看到的是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的情景。但這卻是談家楨父親的主張。他父親在英國人主辦的郵政局當一名小職員,為了爬上郵務官的高位,儘管賣命工作,還是沒有如願,因為他的文化基礎差,尤其不懂英文。為此,他希望把兒子送進教會學校,希望兒子掌握英文,以實現自己的未競之志。 在學校里,談家楨學習很努力,尤其在英文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漸漸地,他也熟讀《聖經》,還到教堂去做禮拜,並非為天主所吸引,而是為了提高外語聽覺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斐迪中學,談家楨是為數極少的不信教的學生之一,因此,一些外籍教員對他側目而視。 有一天,一名外籍教員要談家楨回答:“人是誰創造的?”談家楨沒有按照《聖經》中《創世說》所宣揚的那樣回答說:“人是上帝創造的”。而是說:“究竟是上帝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上帝,我們還不清楚,這要由科學來回答。”教員一聽,大為惱火,就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還報告了學監,把本來準備獎給他的一筆獎學金取消了。同學們深為談家楨可惜,對他說:“你真傻,為什麼不照《聖經》說的回答呢?象留聲機那樣重複一遍多方便!”談家楨說:“我不信上帝信科學,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我相信科學會找到令人信服的結論。”
拿出稿費獎掖故鄉後生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學金”是1989年談家楨先生80華誕祝壽會上宣布成立的,此後他多次用自己的稿費向獎學金捐資擴充基金。作為寧波人,談家楨設立這項獎學金的初衷就是為了鼓勵家鄉學子報考生命科學領域的各專業。自1989年至今已有600多人獲獎,期間評獎標準略有不同。凡是從浙江保送或考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各專業的應屆優秀高中畢業生,都能得到這筆獎學金。

人物交往

與毛澤東的交往
談家楨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主席,是在1956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當時正逢青島遺傳學座談會結束後不久。一天晚上,毛澤東指名要接見談家楨等人,當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把談家楨介紹給毛澤東時,毛澤東和藹地笑著,伸出他那只有力的大手,緊握談家楨的手,親切地說:“喔,你就是遺傳學家談先生啊!”毛澤東笑問談家楨,對貫徹“雙百”方針、對遺傳學研究工作,有些什麼意見。毛澤東耐心地傾聽談家楨的意見,不住地點頭,最後,他表態了:“你們青島會議開得很好嘛!要堅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遺傳學研究搞起來。”這次談話,使談家楨受到極大的鼓勵,回到上海,正趕上大鳴、大放,本來就是“大炮”脾氣,加上毛澤東接見時的一番勉勵,他又直言不諱了。不久,“反右”開始,有人幾次跟談家楨“打招呼”,要他“看清形勢”、“有所收斂”。有關方面甚至已將他劃為“內定右派”。談家楨又憂心忡忡了。
1957年7月,毛澤東到上海視察工作,一天,談家楨接到通知,要他到上海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出席會議。談家楨未曾料到,毛澤東在許多人中間一眼認出了他,笑呵呵地對他說:“老朋友啦,談先生。”繼而又風趣地說,“辛苦啦,天氣這么熱,不要搞得太緊張嘛!”毛澤東的這些話,便把談家楨從“敵人”拉回到人民中間。
1958年1月6日傍晚,他突然接到上海市委的通知,匆匆趕到市委統戰部。原來,毛澤東特意派了自己的專機,要他和周谷城、趙超構一起到杭州。抵達劉莊,已過晚上10點,毛澤東竟親自站在門口等候著他們,令人深為感動。於是,在夜色迷?的西子湖畔,毛澤東和三位黨外朋友品茗暢談,毛澤東的談話,廣及工業、農業、歷史、哲學、新聞、遺傳等各個方面,但見他談笑風生、旁徵博引、氣度恢宏、妙趣盎然。
“談先生,把遺傳搞上去,你還有什麼障礙和困難嗎?”在毛澤東的親切的詢問下,談家楨鬱積已久的心裡話,汩汩地涌了出來。毛澤東仔細地傾聽完他的話後,再次表態:“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一定要把遺傳學搞上去!”談家楨最後一次與毛澤東見面是在196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毛澤東來到上海,在錦江飯店約見了談家楨。毛澤東一見到談家楨,就緊握著他的手問:“你對把遺傳學搞上去,還有什麼顧慮嗎?”“沒有什麼顧慮了”,談家楨十分激動:“我們遵照‘雙百’方針,學校里已經成立了遺傳學教研室,兩個學派的課程同時開。”毛澤東當即表態:“我支持你!”站在一邊的負責上海統戰工作的劉述周同志隨即表態:“我們大力支持談先生在上海把遺傳學搞上去。”毛澤東笑了,點點頭說:“這樣才好啊,要大膽地把遺傳學搞上去!”
由於毛澤東的關心,復旦大學於1959年成立了遺傳學教研室。1961年又擴大建立了遺傳學研究所,由談家楨任所長。自1962年至1966年間,談家楨領導的研究集體共發表了科學研究論文50餘篇,出版了專著、譯作和討論集16種,由遺傳所培養的教學和科研人才,都已成為工、農、醫、林、牧、漁及高等院校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的骨幹力量,成績斐然。
然而,十年動亂,談家楨卻在劫難逃。一夜之間“打倒反動學術權威談家楨”的大幅標語鋪天蓋地而來。批鬥、毒打、無休止的非人折磨,給談家楨帶來了個人和家庭悲劇。1966年7月的一天上午,他的夫人終因不堪折磨,含冤離開了人間。談家楨痛不欲生,但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這時,毛澤東又一次想到了談家楨。1968年11月的一天,談家楨在農田裡勞動,有人輕輕地對他說,從明天起你可以不用到田裡勞動了。談家楨頓時意識到,他將獲得自由,不由得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後來才知道,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到了他:“談家楨還可以搞他的遺傳學嘛!”毛澤東的一句話,使談家楨又回到復旦大學。
與鄧小平的交往
1974年冬,毛澤東已經病重,卻還記掛著談家楨和他的遺傳學研究,讓王震帶去了口信,王震對談家楨說:“毛主席很關心你,問這幾年為什麼沒有見到你發表文章?你過去寫的文章,有些觀點還是正確的嘛。”毛澤東的關懷,令談家楨激動不已,他多次對人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我談家楨的今天。
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談家楨曾多次聆聽黨中央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的重要講話,親身感受到小平同志無比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令他印象與感觸最深的,是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那次大會被郭沫若譽為“科學的春天”。鄧小平同志在這次大會上石破天驚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嗣後,又進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小平同志的話語,小平同志的思想,對於談家楨等廣大科學工作者來說,確確實實,是春天,是及時雨,是旱天雷,是一個延續至今的艷陽天的發端!
與江澤民的交往
談家楨認為,從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來的二十年,為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是,一個大問題也暴露了出來,那就是,我們的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已遠遠不適應於當前發展的需要。教育體制急需改革,科技體制也急需改革。為此,談先生曾在1995年10月就教育體制改革問題上書中央,受到江澤民總書記、李嵐清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和支持。
1997年4月,談家楨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奔走於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與產品開發單位,他深深感到:我國的基因研究與生物工程產業化的高潮即將到來,但又面臨極大的困難和衝擊。基因就是財富,其密碼一旦被解讀,用以投入生物製藥,其科學價值和經濟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國,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種類也多,這就引起了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特別關注。他們紛紛以“合作”的名義,來我國搜取大量的基因組標本(血樣)。談先生對此十分焦急。1997年7月,他為此專門寫信給江澤民總書記,大聲疾呼:我國人類基因資源流失情況已十分嚴重,如再不採取有力措施,基因資源將被掠奪殆盡。
談家楨教授的這一意見和建議很快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李嵐清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江澤民總書記作了批示:“嵐清、宋健、陳雲同志,我仔細地讀了這封來信,我認為談家楨同志的意見是十分懇切的,建議你們召開一次會議認真研究一下,提出解決的辦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得珍惜我們的基因資源。”為了更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談家楨又提出在中國建立南北兩個基因組研究中心。這個建議被中央所採納,南方基地就設在上海。在談家楨的直接關心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

主要著作

《生物學引論》
《遺傳與物種起源》
《基因與遺傳》
《談談摩爾根學派的遺傳學說》
《基因工程》
《談家楨論文集》
《談家楨論文選》
《基因的縈夢》
……
大多收集在《談家楨文選》《談家楨論文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