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千佛崖

夾江千佛崖

夾江千佛崖位於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這裡風景如畫,依山傍水,被稱作“青衣絕佳處”。大觀山和依鳳崗對峙,青衣江從中蜿蜒而過,形成“兩山對峙,一江口流”的旖旎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夾江千佛崖
  • 地理位置:樂山市夾江縣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金像寺
景區介紹,千佛崖,宣紙,相關傳說,景區內容,造像,附近景點介紹,

景區介紹

千佛崖

二山對峙,一江中流,夾江因而得名。夾江千佛岩山雄水秀,古蹟眾多,歷來就有青衣江佳處的美譽。摩崖造像162龕,大小佛像2400多尊,依山而建,臨江而鑿,均建於隋、唐時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歷史題刻琳琅滿目,景區內還有我國第一個紙類專業博物館。
夾江千佛崖夾江千佛崖
千佛岩景區除了可看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摩崖石刻之外,從千佛崖下流過的青衣江也另有可觀賞之處,河水清清,與千佛崖相應成趣,如能在河中之舟上釣魚品茶,就像神仙過的日子了。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著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故稱“千佛崖”。像開鑿於隋,興盛於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占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尤以“淨土度”為佳;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琳琅滿目的歷代題刻。
古老的山道已經鋪上了柏油,驅車駛過石頭搭建的牌坊,來到一撇古香古色的老街,不長的老街越走越窄,終於到了不能通車的處所。下了車,鑽出彎彎的街道,就是千佛岩遺蹟。
夾江千佛崖2夾江千佛崖2
走未幾遠,黃黃的江水中露出一塊不小的奇石。奇石靠岩,一說是龍背,一說是象鼻岩。以前,遇漲水節令,奇石會噴出一股水柱,形同大象吐水。現在可能由於白色傳染,奇石下邊的水道被梗塞了,再也看不到奇石噴水的異景。岸上有一塊石碑,提的詞已記不得了,粗心是說:江中一奇石,為漁家泊岸供給了不少的便利。
山崖這邊刻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像多為唐宋時期所刻,前後歷時數百年。線條豪邁的一看便知是唐代遺物,線條細膩的便是宋代雕塑。唐人崇尚激情,宋人尋求細膩,這在唐詩宋詞中多有體現。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林林種種,千姿百態,大小佛像逾千尊,因而而得名千佛岩。
高處的佛像保留完好,還能依稀看見佛像身上的顏料;可矮處的佛像運氣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慘遭損壞,有的不見了頭,有的身子不全,總而言之,慘不忍睹。岩壁下自 然構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嘩嘩的流水聲,使得四處異樣安謐。山道逾越暗河會入青衣江的出口,丈多長的條石作橋,十幾條密排在河上,讓人無不驚嘆條石堅挺和石匠的天功。歷代文人墨客都愛好在岩壁題字長此以往,岩壁上沒有留下多少空間了。明萬曆年間的夾江縣令不得不在岩壁上鑿了一道布告:上下開岩辦廠者必咎。
走完兩里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峽谷,眼前一片寬闊。遠處青衣江奔跑不息地流淌過來,遇一個不小的島子分為兩股水流,而後在峽谷會合。峽谷旁,諸葛丞相稱年點兵南征的點將台仍然完好。看看面前這片曠地,恰是屯兵休整的好地方――江水從峽谷流過,只有差遣千把士兵扼守,雄師便可在峽谷這頭萬事大吉。離點將台不遠有個天仙橋,跨過天仙橋,沿著盤山的石階攀緣,可上觀山亭。順著石階下到半山腰,有一個古老的寺廟,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本來的石基上重建,因此還能看到隋唐作風的柱石。惋惜廟裡的佛像在文革中受到洗劫,不復存在。離古廟不遠是一座不大的造紙博物館。夾江一帶盛產斑竹,是造紙的好資料。
夾江千佛崖

宣紙

自古以來,夾江產的宣紙頗著名氣,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真跡。抗戰期間,中心政府遷都重慶,辦公用紙跟宣揚用都依附夾江供給,夾江國民堪稱為抗戰做出了宏大奉獻。時至本日,夾江的宣紙仍巴蜀文人墨客爭先搶購的奇貨。下完石階,又回到了岩門口。出了岩門,在江邊上農家開的餐館坐下,叫上多少斤從江里垂釣的黃辣丁,飽餐一頓黃辣丁火鍋,吃點農家自製的米粑,喝點啤酒,把爬山的勞頓忘在腦後。傍晚,漁家劃著名老鴉船,泛舟江高低鉤,期盼第二天一早有好的播種。江上的燈火讓人哼起了漁舟唱晚。
夾江千佛崖

相關傳說

一個古老的縣城,與其叫夾江,還不如叫江夾,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兩條大江夾在旁邊而得名。出城向西,大概十公里,就是暗藏很深的千佛岩。
夾江千佛崖夾江千佛崖
千佛岩矗立在青衣江邊,本無什麼名氣,因是古代出益州,經嘉州到宜賓,進入長江的咽喉要道,不被人忘卻。夾江歷來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蜀漢時期,諸葛丞相就在這裡屯有重兵,以抵抗南蠻。至盡還有一隻野戰軍隊駐紮在夾江。

景區內容

夾江千佛崖有開元鹹通大中等年號的題記。毗沙門天王龕,主尊身著盔甲而立,形象威武。其左右兩壁各浮雕3層,鐫騎馬武士,護法諸天等,中間隔以雲朵,龕中央為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後有華蓋,兩側各刻經幢和七級寶塔,前刻平台欄桿,諸弟子排坐交談,下有伎樂為舞者伴奏。寶池與亭台樓閣相對,池中有蓮花、化生,空中祥雲繚繞,飛天迴翔,整體布局嚴謹,氣氛和諧。維摩變龕約1米見方,維摩居士身著寬袖長服,頭戴風帽,與文殊菩薩相對,空中飛天乘雲而來,旁立眾弟子。還有數龕下沿均刻一排伎樂。2舞者居中,兩旁各4人執樂器伴奏,形象生動,姿態優美。

造像

中國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於四川夾江縣城南3千米的青衣江畔。石刻造像分布在懸崖峭壁上,共150餘龕。
夾江千佛崖夾江千佛崖
石刻銘記中有開元、鹹通、大中等紀年題記。突出的有淨土變龕、毗沙門天王龕、彌勒坐佛龕、維摩變龕和觀世音龕等。最大的為彌勒像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很強。毗沙門天王龕,左右兩壁各有浮雕3層,每層以雲朵紋隔開,鐫騎武士、護法神、三大八臂神、怪獸;後壁刻有羽人。雕刻細緻。但有些內容與佛教無關。淨土變龕,在兩米見方的龕內,鐫刻了270多個形象,樓台殿閣多間,氣象宏偉。殿外矗立寶兩座,玲瓏剔透,華美壯觀。
阿彌陀佛端坐殿中,神態安詳。殿內外聚集著僧眾弟子。頂有飛天伎樂,翩翩起舞,一派歡樂景象。維摩變龕約一米見方,維摩身穿寬袖長衣,頭戴風帽,與文殊相對,空中飛天乘雲而來,旁立眾弟子。
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始鑿於佛教興旺的盛唐時期,略早於樂山大佛。與樂山大佛有所不同的時,千佛岩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因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藝術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從組合形式看,可分三類:
夾江千佛岩第一類,以單個佛像為崇奉對象的造像。如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地藏佛和毗沙門天王。彌勒佛造像共有20餘龕,這種龕窟一般將彌勒佛鐫刻為散跏趺坐(又稱垂足座)。兩旁配置無著、天親二助侍(彌勒佛嫡系弟子),或襯托一些飛天仙女,組合簡明,主次分明。觀音造像共有40餘龕,均為女性,如千手觀音、提壺觀音、聖觀音、數珠觀音等
夾江千佛崖夾江千佛崖
夾江千佛岩第二類,經變故事圖解造像。佛教經典故事是佛教教義中的主要內容,以圖解形式反映佛教經典故事是千佛岩造像中最精華的部分。主要有:淨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維摩詰變、華嚴經變、藥師佛經變等。其中“淨土變”最多,共5龕。
夾江千佛岩第三類,其他組合類型的造像。如:東方佛與日光、月光菩薩組成的東方佛體系,彌勒佛與無著、天親組成的未來佛體系,毗盧舍那與文殊、普賢組成的大日佛體系等等。這類佛像一般還在主佛菩薩中加進各自隸屬弟子、護法神將、金剛衛士和供養人等內容。

附近景點介紹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千佛岩景區內,還有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這是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館藏豐富,圖文並茂,生動展示了夾江悠久的造紙歷史。
諸葛亮點將台
在造紙博物館西北里許的高崖下,突兀屹立著一墩巨石,高約15米,頂上面積達百餘平方米,這就是傳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練兵的點將台
據說以前台上建有一土地堂,這裡還有一個民間故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南疆孟獲反蜀,邀集三十六寨酋長、七十二洞夷邦洞主及各路番王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使孟獲臣服,平南得勝。在商議劃地分治、界定疆域問題時,諸葛亮請孟獲“禮讓一箭之地”。孟獲及部下聽說只讓一箭之地,滿口答應,並歃血盟誓。諸葛亮悄悄招來土地,附耳授計:“舉行射箭儀式時,你把我所射的箭,插到孟獲城邊山上。事畢,建一箭之高房子送你。”土地為將住高樓而心中竊喜。時日,諸葛亮在點將台箭射出弦,土地在空中接過箭,直往孟獲城而去,將箭插在山崖上。事後,土地找諸葛亮兌現許諾建房,諸葛亮說決不食言,叫房建司拿箭照比高度修建土地堂,所以土地堂修建的高度,只有一箭高(約1米至1.2米),點將台由此亦稱為箭台石。
金像寺
千佛岩以西約5里,地屬夾江縣漹城鎮千佛村6組,在該村千佛山下,有一座金像寺,寺廟雖然簡陋,但寺里的摩崖造像卻頗有些歷史,這裡是千佛岩文物風景旅遊區範圍內的又一名勝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