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洲

夷洲

夷洲,一作夷州,古地名。語出三國吳國丹陽太守沈瑩《臨海水土志》及陳壽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史載孫權曾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洲。通常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但以“台獨”學者史明為代表的部分人士對此提出質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洲
  • 外文名:Yizhou,I-chou
  • 別名:夷州
  • 性質:古地名
  • 出處:《臨海水土志》、《三國志》
  • 今名:台灣
出處,《三國志》,《臨海水土志》,寫法,爭議,正方觀點,反方觀點,

出處

夷洲又稱島夷,現存史料中的相關記載主要有:

《三國志》

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中,有以下這樣的一段敘述:
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數千人還。

《臨海水土志》

沈瑩(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完成於268年至280年之間),對於“夷州”,又提供了以下的線索:
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寫法

到底沈瑩的原文是寫成“夷州”還是“夷洲”,既存的文獻極為不一致。在引文時寫成“夷州”的,有戴天昭、史明、郭弘斌。至於寫成後者的,則有曹永和、中國台灣網(2002)、中國網、伊能嘉矩。

爭議

正方觀點

最早引用該段史料,並論證夷州就是台灣的,似乎是日據時期對台灣歷史研究貢獻卓著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台灣文化志》中,他正是引用沈瑩的該段文字,以此來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應該是現今的台灣。以後,又有日本學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臨海水土志》中之記事,和《隋書·流求傳》的記載相互比較,而同意伊能嘉矩這樣的解釋方式。在1950年代,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人類學者凌純聲,也是繼續從沈瑩的這段敘述中著手,另外再配合民族志的資料,而論證夷州應該是台灣才對。
在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郭廷以的《台灣史事概說》,以及大陸學者陳碧笙的《台灣人民歷史》中,他們也都引用沈瑩的該段敘述,而指夷州就是台灣。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中指出:“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台灣古稱夷洲﹑流求。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灣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紀和七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餘人去台。”
大多數學者認為夷洲即當代台灣。有的學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勢,氣候,風俗與台灣極相似,舍台灣外無可指,且近時日本人曾在台北發現指掌型之古磚,推其時代即屬於三國,故夷洲之為台灣,絕無疑義。”有的學者認為,成書於公元264年至280年的《臨海水土志》所記的夷洲,在地理方面無一不與當代之台灣相合,如方位:“夷洲省在臨海東南”,臨海郡北起浙江寧海一帶;氣候:夷洲“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物產:“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文化特徵:如鑿齒,“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台灣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時期,仍有此風,男女青年相愛,男“鑿上顎門旁三齒授女,女亦鑿三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終身依歸以處”。又如獵頭,勇士“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台灣土著居民長期保持這種風俗,“所屠人頭,挖去皮肉,煮去脂膏,塗以金色,藏諸高閣,以多較勝,稱為豪俠雲”。據上所述,《臨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當時台灣的情況。吳國孫權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規模很大,時間很長,前後經歷一年之久,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由於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到達台灣。同時,由於這次行動,使丹陽太守沈瑩有可能通過到過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帶回的夷洲人,詳細地了解夷洲的情況,寫出《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關台灣情況最早的記述。

反方觀點

“台獨”學者史明對於《臨海水土志》記載有以下的詮釋:
從“夷州”這個名詞,可以想像乃是夷人所住之異地,並且距離位於長江河口的臨海郡有二千里之遠,氣候風土都比長江一帶溫暖,所以也能看出比東吳更位於南方、所住的夷人。從種族上看來,當然與漢人不同,風俗習慣也有不同於漢人的記載。因此,根據這些記載的內容來說,往往會使後代的學者輕易的斷定夷州就是指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沈瑩所著該書,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為在宋代的《太平御覽》卷780《東夷傳》引用其一部份,所以才流傳下來。
然而,台灣的一些學者認為只能推斷“夷洲‘可能’就是台灣”,但是,並無法確實肯定這個陳述。對這個陳述質疑的相關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史明指出,如果就《三國志》中的記載而言,“夷洲”這個名稱,正和“亶洲”一樣,“從古時代就是屬於那種不能確定到底是指何處的一種傳說地名之類”。可以再看一次陳壽關於亶洲的記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若把“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這一段記載與當代的台灣聯繫起來,在歷史上或地理上、更是找不出可以憑信的任何痕跡。
如果把中國古籍中有關夷人的記載整理一下,同時也參考《山海經》的“甌在海中閩在海中”這樣的敘述,就可知昔古時代從長江流域要到福建地方,也是要依靠海上交通來完成的。“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
史明對於“夷洲到底是不是台灣”的這個問題,提出了以下的結論,即這個名稱“只能當做研究古代台灣的一種參考而已。若想進一步予以論斷,必得重新覓取明確的資料才有可能”。或者用Wen-hsiung Hsu(1980,5)的看法來講,“夷洲”(I-chou)這個名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台灣”。類似的看法,還可以見之於戴天昭;郭弘斌;林柏維(2003);以及梁嘉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