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意拳

太行意拳是創始與流行於太行山區的一種武術拳種,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師氏所創所傳,包括養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內容,熔養生、祛病、明眼於一爐,既是技擊防身之術,又是診病治病之道,堪稱中華武苑中的又一瑰寶。太行意拳在長期的流傳、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葉以後始進入發展期。解放後,太行意拳雖幾經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實用價值,終於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太行意拳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使這一古老的拳術,煥發了青春,開始公開對外傳授,並組織有關部門對太行意拳進行了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意拳
  • 創始地:太行山區
  • 創始年代:宋代
練功姿勢,練習原則,

練功姿勢

練功姿勢要求如下:站立胸抱式
靜樁
兩腳開立步,與肩同寬,腳掌呈微八字狀,
挺胸收腹,撤胯,頭頂齶收,兩手胸前抱圓,全身關節微曲拔開,
姿勢熟練後,雙目自然閉合,口自然閉合,呼吸自然,意注六面(上下左右前後)。
不是氣功,沒有丹田、周天的概念,切莫當氣功練。這是靜功,

練習原則

五分鐘不少,三小時不多。以20-40分鐘較易練習。
動功部分,
初學者站完後可作伸懶腰數次,熟練者可學習上下、左右、前後的對拉練習。
中國古代的醫療體育的運動特點是緩慢、柔軟、肢體拉長。太行意拳也遵循這一特點,自始至終是在全身放鬆、拉長中進行,尋求舒適。每天可練一次或多次,循序漸進,慢慢加大運動量,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時、酒後均不要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