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考古學

1969年7月21日晚17點54分,當巴茲·奧爾德林尼爾·阿姆斯特朗離開月球表面時,留下了超過100件遺棄物:包括人體排泄物密封容器,太空服上的生命維持裝置背包,太空人專用嘔吐袋,一台哈蘇相機,一雙備用太空行走鞋,一台地震探測儀和一架雷射測距反射鏡。

31年後,這些雜物在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貝絲·奧萊利和同事眼裡,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頭等重要的歷史碑記:2月28日,加州政府批准將位於月球表面“寧靜海”的登月現場正式登記為“受保護歷史遺蹟”,從而也正式宣布了“太空考古學”這一全新學科的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空考古學
  • 類型:學科
  • 創建人:貝絲·奧萊利
  • 創建時間:2000-2-28
歷史,研究對象,實施方案,現實問題,太空氧化,回收文物,技術瓶頸,歷史遺產,太空考古學-責任目的,

歷史

1966至1976年,共有29次載人或無人探測飛行器在月球著陸,造成了至少50處具有歷史價值的活動遺蹟,以及大約100噸殘留物,包括‘阿波羅15號’登月組遺棄的月球車。
自1957年蘇聯發射首顆人造衛星以來,現在太空中已經有大約4000個火箭殘骸和衛星,超過6000個被監控的大型碎片,超過20萬個大於1厘米但沒有被監控的碎片。
1959年蘇聯發射的‘盧尼克2號’月球探測器殘骸。
1971年2月6日,美國太空人阿倫·謝潑德用一根6號高爾夫鐵桿擊出的一粒高爾夫球。
1977年9月由NASA發射,旨在飛出太陽系的它攜帶了一張內容包括115張照片、55種地球不同語言組成的問候語以及27段音樂片斷的銅質唱片,其目的在於向可能遭遇的地外智慧生物介紹地球。
2006年,一群德國天文學家利用長距離觀測技術接收到了來自“旅行者1號”的電磁波數據,根據測算,它正處於距離地球147億公里的太陽日球層頂,即太陽系的邊界。

研究對象

對於新興的“太空考古學”來說,在博物館中能夠被研究、展示的東西實在很少,許多珍貴的文物甚至是災難性事件的後果。
比如‘阿波羅13號’的登月艙,它之所以能夠展現在人們面前,正是因為1970年4月,吉姆·洛威爾等3名美國太空人不得不乘坐並非嚴重受損的服務艙,放棄登月任務返回地球。
與傳統考古學相反,人們可以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殘骸在太空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1958年美國發射的‘先鋒1號’人造衛星,現在仍然在軌道上運行,估計它仍然會在太空中至少存在600年左右。

實施方案

考古學家們正在推敲一個大膽的方案,就是在地球—太陽體系中的拉格朗日點附近製造一個廢棄太空設備放置場,比如現在NASA發射的太陽以及日光層探測器SOHO所處的L1點,其軌道周期恰好與地球軌道周期同步,然後把一些廢棄的宇航飛行器安置在那裡。

現實問題

太空氧化

與埋葬在地球土壤海洋中的遺蹟不同,“太空文物”不會遭遇氧化、腐蝕、黴菌與人為所造成的破壞,但微型隕石、輻射、亞原子粒子束造成的損害則是另一回事。通過對這些古舊遺骸的材料分析,不僅能夠大體了解這些陳舊的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還能堅持多久,還能讓我們了解如何有效地延長人類未來太空飛行器的壽命與可靠性。

回收文物

擺在奧萊利博士和其他研究者面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回收這些寶貴的文物。2001年墜毀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和被毀的巴米揚大佛一樣值得痛惜。維持老舊、使用年份已到期的大型人造太空飛行器或衛星,或者企圖通過附加動力裝置使它們通過大氣層重返地面的舉動,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既昂貴,又不現實。
正常情況下,人類發射到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最終都會越降越低,最終在大氣層中燒毀。但是這需要時間。在詹森航空航天中心的軌道碎片處理小組,建立一個更為先進的EVOLVE模型,計算現有人造太空物體和碎片的運動軌道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的變化趨勢,藉助都卜勒雷達和射電、光學天文望遠鏡,其精確度已經能夠偵測面積在1—30平方厘米大小的碎片。

技術瓶頸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考慮在人造衛星或者航天飛船外部加掛可拋棄式燃料艙與備用發動機,並可以由地面控制基地遙控啟動。它既可以當做這些飛行器本身發生事故時啟動的緊急預備方案,又能夠當做這些設備在完成其使命後,自動進行墜毀飛行或升入高軌道的必要裝備。

歷史遺產

除了技術瓶頸,擺在太空考古學家們面前的問題仍然很多,根據1967年聯合國外空間協定,太空垃圾與殘骸,權利仍屬於原有國,但月球表面土壤和太空並非任何政府或私人財產,這就製造了一個悖論,各國如何在一片屬於全人類的領域有效保護自己的歷史遺產。
2003年,在奧萊利博士等人的推動下,世界考古學大會正式成立了太空歷史遺產小組,開始推敲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

太空考古學-責任目的

“太空考古學”存在的目的並非單純是收集那些古舊的太空飛行器,以供人們緬懷人類探索宇宙時代初期的勇氣。對於地球周邊空間中厚重的“文物層”,如果不加以處理,一場災難就可能迫在眉睫。
對於普通公眾來說,“凱斯勒症候群”也許是個生僻的詞,但很少有人能忘記2008年夢工廠卡通片《機器人瓦力》開頭時的那一幕:龐大的飛船需要吃力地擠過地球低軌道中密布的太空垃圾,才能進入大氣層。
這個概念的發明者,NASA太空物理學家唐納德·凱斯勒早在1978年就做出了預測:未來低地球軌道中懸浮的廢棄太空垃圾數量過多,以至於威脅到所有新近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大大提高了意外碰撞事件發生的機率,最終導致某種太空“堵塞”。
而研究這些“太空垃圾”的運動與墜落軌跡,從而解決這種令人頭疼的現象,也成了新興的太空考古學的責任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