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溪為經穴名,亦為三部九候之下部地動脈所在之處,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為輸(土)原穴,主治月經不調、咽喉腫痛、咳嗽咳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太溪
  • 出處:《靈樞》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一、穴位之太溪,二、三部九候之太溪,中醫套用,一、穴位之太溪,二、三部九候之太溪,

解讀

一、穴位之太溪

太,大也;溪,指山間之流水。別名呂細、內崑崙。屬足少陰腎經。輸(土)原穴。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為腎脈氣血所注,穴處凹陷大如溪,故名。

二、三部九候之太溪

三部九候是古代脈診方法之一,全身遍診法。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如果那部的脈出現獨大、獨小、獨遲、獨數,即表示該經的髒氣有寒熱虛實的變化。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動脈,即下部地,也是太溪穴所在的位置。

中醫套用

一、穴位之太溪

定位: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足底肌腱之間→踇長屈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靜脈。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萎,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背痛,足跟痛等。
操作:直刺0.3~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1、痙,先取太溪,後取太倉之原;腳病,太溪、次髎、膀胱俞主足痙不仁。(《甲乙經》)
2、配行間、肓俞、肝俞,治療寒疝;配隱白、風門、兌端、腦空,治療衄血不止。(《資生經》)
3、配崑崙、申脈,治療足腫難行。(《玉龍賦》)
4、配仆參、內庭,治療兩足酸麻。(《雜病穴法歌》)

二、三部九候之太溪

下部的地候,以候腎臟的病變。再根據七診“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來判斷疾病的性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