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源井牌曬醋

太源井牌曬醋

太源井曬醋,首先是因太源井而出名,1943年,著名畫家豐子愷和《新民報》 主編張恨水來此作客,主人用太源曬醋作佐料的酸辣掛麵招待。豐子愷回上海時,順便捎去太源曬酷,說要讓它“香飄上海”。

基本簡介,產品特點,醋字來歷,醋的史書記載,

基本簡介

說到太源井,幾乎自貢人都知道這裡的“太源曬醋”。1943年,著名畫家豐子愷和《新民報》 主編張恨水來此作客,主人用太源曬醋作佐料的酸辣掛麵招待。豐子愷回上海時,順便捎去太源曬酷,說要讓它“香飄上海”。
太源曬醋首先是因太源井而出名。據資料表明,漢時,太源就置江陽縣,劉璋開為郡,北周武帝因鹽設定富世縣,隸該縣所轄。隋代大業三年( 607年)置和義縣所轄。清代康熙年間,遷入移民便在這裡開荒鑿井,鹽業日盛。到乾隆年間,太源因井興市,有了街道,場鎮已成規模。1914年的一份資料記載:當時“太源二井二灶,鹵質較濃,日可產鹽1520 市斤,,。
關於太源井,有說在九組的白陽殿,有說是地壩井(今太源井貿易商店)。
地壩井在周圍順龍、倒龍、九和、真鹹、騎坳,席草田、腔家、火燒諸井以及張天星的“天星”鹽號當中,最有代表性。
乾隆年間的太源井街,街房臨河,水榭櫛比,旅棧門前“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大紅吊燈十分顯眼,酒肆房愉上高掛的“太白遺風”望簾招風惹人,茶店、紅鍋店子,三步一堂,四步一店。街之路面由石板鋪就,寬寬大大,左通富順縣,右通自流井。到富順的出場口,必須從地壩井的黑漆大格門門坎跨過。
擦街而過的釜溪河,是當時自貢井鹽出挽的主要通道。河中常常停泊上百隻鹽船。鹽從張家沱、五十梯、沿灘碼頭沿河運來。這條河河縱坡陡,節節淺灘,行船較難。道光元年(1821年), 在緊鄰街不遠的老鴿灘修築石堰,從此每年到了枯水季節,往來鹽船便在堰上,由人工盤灘過坳。
太源井有個財主“阮十萬”,隔河對岸有個財主“雷百萬”,兩家互為宿仇,械鬥頗繁。據傳,兩財主為財鬥富,相約在釜溪河的“官沱頭”丟“翹角寶”(元寶),看誰家堅持丟陀陀銀子的時間最長。
清代年間,太派井一帶兵匪交熾,“棒客”(土匪)行搶,股匪、慣匪、流氓、團練十分猖獗。鎮上的九和、真成兩井,曾因屢遭洗劫而破產停業。“雷百萬”是行劫大目標,率先修築起了兩人多高、石料圍山的“安和寨”。這邊“ 阮十萬”遭搶,到“安和寨”躲匪時被拒絕,便恨氣自己修了一座規模大致相當的山寨,取名“鬥氣寨”。即使現在,太派井的阮家後人為甚,其中一、二、三、六組,80——90 %的是阮姓。
歷史上,鑒於太源井在自貢井鹽生產中的地位,曾幾度成為鎮、鄉所在地。只是到了1947年,富順縣設7區53 鄉鎮時,才又合併井府(太源)、井河(念井)、井祿(王井)三鄉為三井鄉,鄉公所設在姚壩詹家井。
當中國進入大躍進的時候,富順縣供銷社又產生對太源井的濃厚興趣,來鎮上找井眼,把已經廢棄了半個世紀的順龍、倒龍兩口古鹽井起淘出來,見到了三四百米深處綠豆岩層里的黑鹵,安起5口鍋煎鹽,架起“天車”、大絞車,買來20多頭推牛,誰備推“鴛鴦車”(兩眼鹵井共同使用一架“天車”,鹵筒上提,那邊空筒下墜)淘出了騎坳井。準備再淘蔗草田井的時候,石油部門在鄧關地面鑽獲出了豐富黑鹵。於是,
在統一規劃、全盤管理的背景下,太源井這4 口井也“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了 。
如今,太源井井不馳名醋馳名,太源曬酷又成了昔日太源井灶的代名詞
太湖井曬醋是古老的名土特產品,該產品面市已有150年的歷史。據同治十一年編撰的《富順縣誌》記載:太源井曬醋列為富順縣的名優土特產品。 中草藥制曲,傳統工藝,天然發酵,是太源井曬醋區別於其它食醋之根本所在。

產品特點

太湖井曬醋沿用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傳統秘方,採用108味中草藥制曲,選用優質大米、產品呈棕紅褐色、酸味醇厚,微甜爽口,回味悠長,裨益人體。既是上乘的調味品,又是防治多種病患的保健用品。  “太湖井”曬醋以麩皮、大米為主要原料,輔以紅梅、安桂、木瓜、甘草等108種中草藥製成藥曲,經蒸煮、發酵、日曬陳釀而成,產品呈棕紅褐色,具有酸味醇厚、微甜爽口、回味悠長久存不腐的特點。1992年7月,經成都中醫學院鑑定表明,“太源井牌”曬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人體所必需的18種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具有增強消化功能、增強體力、增強機能免疫力和抗衰老、降血壓、生血等獨特功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防病保健調味食品。“太源井牌”特級、一級、二級、大眾曬醋多次獲國家及省、市名、特、優產品評比獎勵,還榮獲全國星火計畫成果銀獎。

醋字來歷

相傳,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兒子黑塔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後來,黑塔率族移居現江蘇省鎮江的地方。在那裡,他們釀酒後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儲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麼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

醋的史書記載

醋在古代稱醯,醯在【說文】釋為酸,也稱酢。【禮記·禮運】中稱“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此處酪時為醋。【周禮天宮】中有“醯人主作醯”之稱。【史記·貨殖列傳】載文“通都大邑,酤一歲千釀,醯醬千鞏(hong,即缸)”。【漢書·食貨志下】“······其三及醩酨(zai醋)灰炭給工器薪樵之費”等已說明,漢時醋已暢銷市場,廣為食用,進入民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關東人稱醋為酸。【論語·公冶長】“子曰孰謂微生高溫?或氣醯焉,氣諸其鄰而之。”
說到太源井,幾乎自貢人都知道這裡的“太源曬醋”。1943年,著名畫家豐子愷和《新民報》 主編張恨水來此作客,主人用太源曬醋作佐料的酸辣掛麵招待。豐子愷回上海時,順便捎去太源曬酷,說要讓它“香飄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