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溪河

釜溪河

釜溪河在沱江下游右岸。上源威遠河清溪河)發源於威遠縣兩母山。流域面積3472平方公里,河長190公里,天然落差360餘米,平均坡降約1.9‰,流經四川省威遠縣自貢市,於富順縣釜溪口匯入沱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釜溪河
  • 流域面積:3472平方公里
  • 河長:190公里
  • 天然落差:360餘米
河流形態,水文特徵,開發條件,流域經濟,歷史發展,傳說故事,釜溪河九景,

河流形態

釜溪河上段以榮威穹窿低山與沱江其它支流及岷江水系的越溪河分水。
在分水嶺中,以榮昌縣境內順河鄉尖子山最高海拔959米,其次尚有同屬榮威穹窿低山的團堡山(海拔804米)、烏黽山(海拔745米)等較高的山峰。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自低山區向東南均為淺丘平壩。中上段丘頂一般不到海拔500米,中下段海拔一般在350米以下。
釜溪河上源清溪河源流自南向北至連界場折向東,於觀音灘向南流至山王鄉,自連界場至山王鄉的河段中,接連修建有長沙壩、葫蘆口2座中型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南流,於兩河口右岸納新場河,曲折向東南,經威遠縣城於青龍咀左岸納泥河,至界牌左岸納龍會河,繼續沿自貢市與威遠縣界南流,在自貢市鳳凰橋雙河口,右岸納旭水河(榮溪河)後才稱釜溪河,自匯口曲折東流至富順姚壩鄉左岸納長灘河,沿自貢市、富順縣界向東南流,經多處河彎、河曲,在邊界先後左岸有大岩河,右岸有舒灘河、望子河、羊叉河、鄧關河等支流匯入,至富順縣石馬灣右岸納鎮溪河後,於釜溪口匯入沱江
釜溪河流域為西北、東南向,流域形狀近似菱形,水系發育,呈樹枝狀展開,左、右岸支流分布比較均勻。
已具名的一級支流15條,其中主要支流有新場河、泥河龍會河旭水河等。

水文特徵

釜溪河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7.5℃,7月平均氣溫26.9℃~27.3℃,極端氣溫最高39℃、最低-2.7℃,無霜期32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080毫米,大都集中在6~9月,最大年降水量自貢站1876.8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榮縣站680.1毫米(1972年)。
暴雨洪水多發生在上段。據威遠河鋪子灣長石站調查歷史洪水:1888年8月最高洪水位為307.59米,最大流量1650立方米/秒;支流旭水河上游榮溪河榮縣匯合口1962年洪水位350.80米,最大流量為1528立方米/秒。

開發條件

釜溪河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1.2萬千瓦。流域內除上源西北部榮威穹窿低山外,丘陵面積超過總面積50%以上,河流宜梯級開發和提灌。從1957年到1981年已建工程總庫容約4億立方米,可灌溉面積約60萬畝。
其中,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1.34億立方米,乾支渠長376公里,灌溉面積31萬畝,較大的為長沙壩水庫(總庫容0.45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250千瓦)、葫蘆口水庫(總庫容0.758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250千瓦)兩水庫相距15公里,實行聯合調度。聯合兩大幹渠,解決了自貢市、威遠縣的工農業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
釜溪河航運歷史悠久,民國29年(1940年)當地進行釜溪河渠化工程建設,可自牛角沱順航鄧關73公里,1945年又對威遠河渠化工程建設,兩次渠化,共建船閘16處,可通航5噸左右船隻。
建國後仍陸續進行各項航運工程建設,全河基本渠化,航深達1.2~1.5米。釜溪河劉家灘至李家灣段,航程132公里,已可通行8~30噸木駁船及20~80匹馬力機動船。
流域內以農業生產為主,水稻占糧食總量40%以上,其次是小麥、玉米、豆類、紅苕;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甘蔗、茶葉、黃麻等。礦產北部多產煤鐵,南部盛產井鹽。
鹽都自貢在本流域中心,是自東漢以來,省內外井鹽的重要產區之一。在自貢市大安區發掘有1.6億年前的矽化木及恐龍化石群,已在大山鋪建立了“自貢市恐龍博物館”。流域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已形成網路,並有成(都)宜(賓)鐵路穿越。水運歷史悠久,自貢井鹽、榮威煤鐵等物資,基本依靠水運銷售各地。
釜溪河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7.5℃,7月平均氣溫26.9℃~27.3℃,極端氣溫最高39℃、最低-2.7℃,無霜期32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080毫米,大都集中在6~9月,最大年降水量自貢站1876.8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榮縣站680.1毫米(1972年)。暴雨洪水多發生在上段。
據威遠河鋪子灣長石站調查歷史洪水:1888年8月最高洪水位為307.59米,最大流量1650立方米/秒;支流旭水河上游榮溪河榮縣匯合口1962年洪水位350.80米,最大流量為1528立方米/秒。

流域經濟

釜溪河位於四川,在長江上游自西向東流經自貢全市,是滄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流域區內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工業生產發達,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是自貢市的心臟地帶。釜溪河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游過古鹽道,張家沱至王爺廟一段呈現的是繁華的都市景象。昔日自流井的“心臟”,號稱“四川華爾街”的全川最大商品集散地就位於現在的濱江路一帶,高樓聳立,綠樹成蔭。
自貢市母親河,市內河流主要為長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經市境127公里。釜溪河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遠河注人,流域總面積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榮縣,屬岷江本系.
釜溪河,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古時稱榮溪河,清代至本世紀初,又叫自井河、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屬岷江本系。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人沱江,到抗日戰爭時期,才確定今名。
釜溪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市共13個鄉、4條街、47個村、8個居委會,幹流沿岸分布著許多重要城鎮、街道、機關、廠礦、學校。流域區內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工業生產發達,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是自貢市的心臟地帶。
經過自貢人民的不懈努力,釜溪河展現出了美麗的身姿,青山倒映在寬闊的水面上,岸邊是蔥綠的草坪,並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帶。
有“自流古井”“河府人家”“鹽道遺風”“名城華彩”“古廟滄桑”“龍池喚魚”“水涯曉渡”“釜溪牧歌”八大景致。沿岸的休閒酒吧、茶樓、步行街,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被自貢人親切地稱為“自貢的外灘”。

歷史發展

清朝後期,釜溪河沿河兩岸井(吸鹵)灶(熬鹽)星羅棋布、景象壯觀。因此,釜溪河曾被譽為“鹽井河”。自流井、詹家井、王家井、太源井等沿河的“上五井”、“下五井”,都曾經有過生產、經營的黃金時代。
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擔負著鹽都井鹽外運80%以上的運輸量。河中“長船”、“駁船”穿梭往還、絡繹不絕。位居下游的鄧井關,曾經較長歲月處於“鹽舟雲集,檣帆如織”的盛期。
河岸河岸
昔日的釜溪河,通運能力極低,河道坡度陡峻,河床狹窄,險灘密布。運輸過灘時,必須“提載”,堵水後再放行,由此經常導致船毀人亡的悲劇發生。
隨著自貢鹽業的發展,河道上逐漸由築沙堰、石堰、板堰攔水到修築堰閘行船。抗日戰爭爆發後,自貢井鹽奉命增產,鹽巴外運量增大,於是在金子凼、沿灘、鄧井關築“離堆”、“庸公”等閘,雄偉而實用。
從此,化險為夷,河運通暢,運力倍增,就是80匹馬力的機動船也安然馳騁河上,聲聲汽笛,在田野間悠揚迴蕩。
近年來,由於自貢市委、市政府及釜溪河流域區、縣各級部門的重視,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廣泛開展了釜溪河幹流沿岸綠化工程,、而今一道“綠色長廊”自西到東蜿蜒在自貢的大地上,蔚為壯觀。

傳說故事

釜溪河流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24個河灘,灘灘望親娘。“二十四個望娘灘”這個故事說的是:蛟龍修成正果後,在投奔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親,每望一次就留下一個痕跡,這些跡痕就是今天的重灘、仙灘、沿灘、洪燕灘、簸箕灘、老鴉灘、三梅灘等24灘。
釜溪河釜溪河
懸峙在自流井沙灣口的王爺廟,於清代中葉為祈求“鎮江王爺”佑護水運而築,飛檐凌空,玲瓏剔透,是自貢的名勝古蹟之一。廟下河中的“夾子口”。傳說有兩口鹽鍋扣著不少“元寶”。摸得到卻取不出。又傳說夾子口是自貢關財的風水。自流井之所以富庶,就是有這夾子口緊鎖,才沒使財富外流。王爺廟對岸的“喚魚池”,傳說為蘇東坡曾經垂釣處,遺蹟至今猶存。代家壩河下的“金子凼”有一對“金鴨兒”,據說還有人親眼看見過,洋人幾次想盜取,都未成功。仙灘腳底“通西海”,傳說灘下有當年仙女下凡時撒下的“夜明珠”數顆,每當月華璀璨之際,夜明珠便在水下放射光芒。沿灘岸畔的“和尚石”,據說是魯班在河邊修造岱廟時遺下的泰山石。岌岌可危而千載不墜,當年荊竹扁的晨鐘暮鼓,更把它烘托得神奇。三梅灘每至春夏,河中“開蓮花”,據說開“花”處乃風水寶地,故有“頭頂金花山,腳踏三梅灘,葬此寶地者,輩輩代代都做官”的說法。一個個傳說,給釜溪河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留下了一處處景觀。

釜溪河九景

釜溪河城區段,綿綿8公里,匠心獨運的自貢人,打造出引人入勝的“釜溪河九景”。
“自流古井”看天車
從梘桿橋順流而下,首先看到的便是“自流古井”。自流古井得天地之精華,自然天成,故曰自流。左岸山坡,一井架戟直雲天。古時,鹽都人把鹽井井架稱為“天車”,鼎盛時,鹽都大地天車林立,井灶密布,頗為壯觀。“天車”已成鹽都的標誌和象徵。天車一旁的岩壁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火井沱”。這便是自流井著名的“火井沱”舊址。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如果從舊時的火井沱槽門走進去,還能看到許多人家房前屋後的車房舊址。臨水之處,一掛瀑布從岩縫中汩汩流出,那是古井自流的形象展示。
鹽灶古井鹽灶古井
“河府人家”尋民俗
再往前,就踏入了“河府人家”。岸邊,綠樹婆娑,垂釣者悠然自得;岸上,白牆,紅檐,小青瓦,簡約古樸的川南民居,錯落有致,掩映綠樹叢中;房檐下,門窗前,貼有“福”、“祿”、“壽”、“禧”金字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繡有“客棧”、“太白遺風”的藍底白字布招隨風搖曳,搖出了幾分古韻。
“鹽道遺風”覓擔夫
入夜,過新橋,燈火闌珊的張家沱盡收眼底。這也是“鹽道遺風”景觀所在。
釜溪河夜景釜溪河夜景
沿山脊而亮的夜觀地燈勾勒出一個巨無霸恐龍的造型。觀音岩瀑布飛流直下,一瀑三跌。觀音岩因壁上有觀音而得名。觀音岩左邊,一石板路通往山頂匯柴口。這便是從張家沱開始,越匯柴口直通滇黔的古鹽道。有資料記載,古時張家沱鹽船雲集,擔夫盈途,絡繹不絕,連挑炭賣柴的,也匯聚於此,盡享市井的繁華。
“名城華彩”顯氣派
過張家沱,位於自流井城市中心區沙灣的“名城華彩”迎面而來。
河兩岸,一邊是樹木蔥蘢的富台山,一邊高樓林立的濱江路;堤壁上,“龍飛”、“鳳舞”兩組大型彩燈似發光浮雕,玲瓏剔透;龍有踏浪之雄姿,鳳具起舞之神韻,令人領略到自貢彩燈的無窮魅力。右岸上,輪廓燈、霓虹燈景觀燈地埋燈,將濱江廣場裝扮得流光溢彩,假日廣場等散發出的濃郁現代都市氣息,讓人感受到了名城自貢的勃勃生機。
“古廟滄桑”添幽遠
作別繁華沙灣,便可品味“古廟滄桑”的意境。夜色中,“釜溪河第一樓”———王爺廟更透出古樸、悠遠韻律。
釜溪第一樓---王爺廟釜溪第一樓---王爺廟
依山傍水的王爺廟造型奇巧,布局別致,飛檐臨江,迴廊繞岸,南望猶如水上之宮闕,北看卻似山中之廟宇。王爺廟既是建築精品,又為風景勝地。舊時,廟內飄逸舒展的樓閣,畫棟雕梁的殿堂,玲瓏剔透的木雕,美不勝收;廟外松柏生香的青山,竹影婆娑的河岸,百舸爭流的奇觀,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王爺廟的燈桿拔地而起,直指蒼穹,一掛紅燈藉此高挑,幾根連根地線,綴滿剪紙狀的飾物,迎風獵獵的是“王爺廟”的旗幡;王爺廟外廊臨界河的支柱,染盡古銅色,平添了幾分歷史凝重;法藏寺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時傳出,更增添了這一地段的幽遠之感。
“龍池喚魚”留傳說
繞過王爺廟便可欣賞到“龍池喚魚”的景致。釜溪河畔的龍鳳山,原名龍峰山,因釜溪峽口“石龍過江”之龍背如峰而得名。1944年,馮玉祥將軍來自貢倡導愛國獻金運動,為地方留有“還我河山”題字,自貢市政府將此鐫于山南石壁之上,成為龍峰山第一處人文景觀。龍峰山下釜溪河岸石崖之上,刻有“喚魚池”三個大字,系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於青神中崖寺所摹蘇東坡筆跡。“喚魚池”下,山泉飛瀉,水面空闊,深不可測,淵魚時現,常有遊人垂釣,漁舟撒網。沿魚池東行百餘米為釣台,石壁上刻有太虛法師榜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
釜溪河夜景釜溪河夜景
“水涯曉渡”泊鹽舟
穿過解放橋,“水涯曉渡”映人眼帘。水涯碼頭又稱關外碼頭,自王爺廟起,至東興寺止,浩浩三華里,舊時曾萬舟泊岸,鹽都鹽源知多少,鹽都鹽稅知多少,全憑這裡一關驗定。水涯碼頭居五十梯拐彎處,釜溪河流至此拐向南流。此處設關,既可前瞻,又可後望。舊時這裡曾燈火通明,徹夜不眠。如今的水涯曉渡,又是一番景象,漁舟唱晚,遊人留戀,甚是愜意。張愛萍將軍手書的“鹽都自流井”赫然鐫刻在關外石壁之上,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綿綿。“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並加以水景改造而成。“水涯曉渡”四周取青石作便道,輔之以風車草及各種蕨類植物,相鄰民房按川南民居風格修葺一新,整個景觀體現了與大自然、與釜溪河水融為一體的格調。
沿灘沿灘
“釜溪牧歌”笛悠悠
離開關外五十梯,過東興寺大橋,遊船便駛入金子凼,“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便會不時傳來。
釜溪河夜景釜溪河夜景
地上鹽凼凼,水中金子凼。舊時的鹽都自貢不僅以“富甲全川”著稱,而且極富傳奇色彩,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說的是鹽都的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長流不盡。縱是這樣,鹽都的土著鹽商,也不希望這些財源流入他人的腰包,除了在龍峰山下修了一座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10多華里外的金子凼砌了堰口,為的是設下一道關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
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兩岸相合,碧波蕩漾;陽光嬉戲,似滿河碎金;河中漁船游弋,河岸牧童側騎牛背,橫吹鄉間小曲,好一幅田園景致。
“雷公碼頭”品香茗
到金子凼堰閘,必經“雷公碼頭”。雷公洞碼頭,是釜溪河城區段當今唯一的休閒碼頭。早在清朝鹹豐年間,這裡便是兩岸來往行人乘船渡河和鹽商、船工歇腳的地方。隨著自流井鹽業的興盛,特別是井鹽由釜溪河進入沱江航道出川,碼頭上先後建起了茶莊、酒肆和客棧,舊時的雷公洞碼頭曾經船來人往,熱鬧非凡。
釜溪河夜景釜溪河夜景
過去,來往的鹽商、鹽工們匯聚雷公洞碼頭,泡上一杯茶,坐在“歇稍茶鋪”看戲聽曲;自流井的文人墨客們也常在這裡把酒臨風,吟詩作賦。入夜,伴隨著漁翁悠揚的歌聲,遊人如織,再添上沿河兩岸閃耀的燈光,成為了釜溪河畔又一處亮麗的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