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莓(中藥)

太平莓(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平莓,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太平莓Rubus pacificus Hance的全草。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具有清熱,活血之功效。用於發熱,產後腹痛。

基本介紹

  • 中藥名:太平莓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懸鉤子屬
  • :太平莓
  • 採集時間:6-8月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酸,性平。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活血。

主治

用於發熱,產後腹痛。

相關配伍

治婦女產後腹痛,發熱:(太平莓)乾燥全草250g,甘草15-18g。水煎,沖紅糖、黃酒,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採集加工

6-8月割取帶花、葉全草,洗淨,充分曬乾。

形態特性

太平莓又名:大葉莓。常綠矮小灌木,高40-100厘米;枝細,圓柱形,微拱曲,幼時具柔毛,老時脫落,疏生細小皮刺。單葉,革質,寬卵形至長卵形,長8-16厘米,寬5-1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灰色絨毛,基部具掌狀5出脈,側脈2-3對,下面葉脈突起,棕褐色,邊緣不明顯淺裂,有不整齊而具突尖頭的銳鋸齒;葉柄長4-8厘米,幼時具柔毛,老時脫落,疏生小皮刺;托葉大,棕色,葉狀,長圓形,長達2.5厘米,具柔毛,近頂端較寬並缺刻狀條裂,裂片披針形。花3-6朵成頂生短總狀或傘房狀花序,或單生於葉腋;總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絨毛狀柔毛;花梗長1-3厘米;苞片與托葉相似,惟稍小;花大,直徑1.5-2厘米;萼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外萼片頂端常條裂,內萼片全緣,在果期常反折,稀直立;花瓣近[a形,白色,頂端微缺刻狀,基部具短爪,稍長於萼片;雄蕊多數,花絲寬扁,花葯具長柔毛;雌蕊很多,無毛,稍長於雄蕊。果實球形,直徑1.2-1.6厘米,紅色,無毛;核具皺紋。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000m的山地路旁或雜木林內。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南、福建。

相關論述

《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婦女產後腹痛,發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