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禪寺(福建省仙遊縣太平禪寺)

太平禪寺(福建省仙遊縣太平禪寺)

太平禪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秀峰後欖村與錦湖古下自然村的交界處,皋霞山之東麓,福廈公路楓亭後欖路段142公里處的西側。南朝山巒起伏、秀麗若屏的天馬山,背依千年“國保”塔斗山天中萬壽塔,周邊毗連著錯落有序的新舊民居。其間樹木花草相掩,飛鳥鳴叫,野花綻放,相映交輝,風光旖旎。寺宇雄偉壯觀,氣派不凡,是楓亭一個不可多得的佛家聖地。占地13畝,建築面積2866平方米,其外牆用花崗岩條塊石砌築,內壁用機磚及水泥混合構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平禪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秀峰後欖村
  • 占地面積:13畝
  • 建設時間:盛唐時期
寺廟介紹,歷史沿革,禪寺規模,

寺廟介紹

太平禪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秀峰後欖村與錦湖古下自然村的交界處,皋霞山之東麓,福廈公路楓亭後欖路段142公里處的西側。南朝山巒起伏、秀麗若屏的天馬山,背依千年“國保”塔斗山天中萬壽塔,周邊毗連著錯落有序的新舊民居。其間樹木花草相掩,飛鳥鳴叫,野花綻放,相映交輝,風光旖旎。寺宇雄偉壯觀,氣派不凡,是楓亭一個不可多得的佛家聖地。
塔斗山天中萬壽塔塔斗山天中萬壽塔

歷史沿革

當時正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一釋僧週遊天下。他沿著漢代何氏九仙到閩中的路線到達青螺峰,發現結楓為亭的楓亭,真是一個世外桃源。他站在峰顛向西南眺望,卻見皋霞山雖不高峻,但林間雲霧繚繞,既悟出此乃是佛家聖地,又是古驛道之旁。於是便在此化緣募資始建寺宇,名曰“皋霞寺”。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黃巢義軍途經此處,皋霞寺遭到毀壞。唐景福二年至唐同光三年(893-925年),王審知兄弟在閩32年間,採取保境安民政策,這時里人又募資在原寺址的廢墟上重建皋霞寺,但規模較小,後又倒圮。
陳洪進(秀峰後欖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七月,將其所屬泉(州)、漳(州)兩郡,含莆仙在內的十四縣納土歸宋。其女兒陳璣因婚姻受挫折,離家出走到泉州崇福寺削髮為尼。當時該寺釋僧發現她為節度使女兒,向陳洪進建言:應在楓亭家鄉擇地建寺。洪進納之所言,捐巨資指派崇福寺主持來到楓亭在距他家附近的皋霞山舊寺宇之址,重建尼姑庵,為其陳璣念佛誦經,三省吾身之處,同時以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把庵堂命名為“太平亭”。
清廷末年,政局動盪,社會治安不寧,匪盜群起,太平亭多次遭到掠劫,迫於無奈,兩位法師離開寺宇,不知去向,法事被迫停止。民國初年,古下村一對年老夫婦攜帶兩女兒進入亭院同修,承擔本亭香事,以及老輩們悟出:深山隱居太平寺,海濱名揚觀音法,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道中道,佛中之道也,佛中之道才珍事也,珍正也,人間也,仙中九九也,忠孝稀來忠孝稀,忠孝二字是根基,人間能傳歌三首,自然得見太平寺,炎黃子孫萬萬年,才能達到寺古價值高,窯破貴人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因歷史原因,寺院法門受到干擾,僧尼紛紛走散,法事活動歇停。1992年,僑居馬來西亞的堅藻大法師,懷著愛國愛鄉愛教之情,捐巨資,委派當時在廈門南普陀的徒弟持海法師,回到舊址太平亭。持海回鄉後,擇土取仁,於1993年三月在舊太平亭的前面破土動工興建新寺院,耗資300多萬元,歷時六年,易名“太平禪寺”,並於1999年農曆九月十三日,隆重舉行佛像開光慶典。盛況空前,參加法會的人數逾5000人,連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派釋僧回國參加法會。

禪寺規模

占地13畝,建築面積2866平方米,其外牆用花崗岩條塊石砌築,內壁用機磚及水泥混合構築。主殿為五間廂,雙層格局,二進屋,中間留有一個81平方米的大天井,上層天井邊緣加護欄,其兩邊加高築鐘鼓樓各一座。第一層是供祀觀音大士的殿宇,第二層是大雄寶殿,兩邊上下層還有禪房20間,在主殿寺宇左右兩側亦建造雙層護廂房20間,作為僧舍、藏經閣、法堂、膳廳、會客廳等。
整座寺宇規模宏大,巍峨壯麗,氣勢雄偉,其吊欄、井藻,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門前鋪築一個360平方米的石塊鋪築大埕,石階前放置兩尊二米高的大石獅。大埕前方還有七個小石寶塔,並建有兩座透風涼亭,曰:“省心亭”、“思念亭”,亭外有一口蓮花放生池。這些建築物,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風景畫卷,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