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鸚哥

太平洋鸚哥

太平洋鸚哥(學名:Forpus coelestis)是一種小鸚鵡,體羽主要是綠色,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築巢於樹洞裡,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枚,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分布於厄瓜多和秘魯。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太平洋鸚哥體長12.5厘米,體重33克。頂冠,額頭,臉頰和喉嚨淺黃綠色,眼睛後面有藍眼紋,枕和後頸藍灰色,翕灰綠色,上背部和小覆羽至翼肩灰褐色,下背部,臀部,小覆羽和腋羽深鈷藍色,初級和次級覆羽深藍色,次級覆羽外側的羽毛和初級飛羽內側羽毛深藍色。下體綠色,側面和胸部兩側灰色。鳥喙角質色,眼睛褐色。雌鳥在雄鳥的藍色翅膀處則是綠色,眼睛和臀部背後具藍色色調,枕和後頸藍灰色,幼鳥灰色,下體蒼白。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

生活習性

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在飛行時的呼叫是一片嗡嗡聲和嘰嘰喳喳的聲音。喜歡洗澡。

分布範圍

分布從厄瓜多西部至秘魯西北部境內安地斯山脈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築巢於樹洞裡,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枚,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
人工繁殖難度不高,建議成對分開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一窩產4~6顆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長成需4~5星期,幼鳥約於10個月後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它們近2歲時再繁殖會比較理想。

亞種分化

太平洋鸚哥白化變種:全身羽毛純白色,虹膜紅色。隱性基因:父母雙方都攜帶它並產生白色的後代。
太平洋鸚哥白化變種太平洋鸚哥白化變種
太平洋鸚哥白色變種:體羽大體是白色羽毛,有一些柔和的藍色羽毛浸潤在翅膀和額頭上。虹膜黑色。隱性基因:父母雙方都攜帶它並產生白色的後代。
太平洋鸚哥白色變種太平洋鸚哥白色變種
太平洋鸚哥黃化變種:體羽主要是檸檬黃色,成鳥有部分領域的羽毛是藍色或綠色,眼睛是紅色的,伴性突變。
太平洋鸚哥黃化變種太平洋鸚哥黃化變種
太平洋鸚哥藍色變種:雄鳥體羽有藍色調,頸部後面有銀色,灰藍色和淺藍色等深淺不一的羽毛。臀部翠藍色,背部和翅膀深鈷藍色。雌鳥的臀部和翅膀缺乏鈷藍色。幼鳥羽毛暗淡。
太平洋鸚哥藍色變種太平洋鸚哥藍色變種
太平洋鸚哥雜色變種:體羽金綠色,正常形態下具有相同的鈷藍色斑紋。雄鳥有明亮的黃色的臉。雌鳥羽毛乏味並缺乏鈷斑紋。
太平洋鸚哥雜色變種太平洋鸚哥雜色變種
太平洋鸚哥黑色變種:全身羽毛灰黑色,虹膜黑色有淺灰色眼圈,臉頰、下體和腿部的羽毛顏色略淺,鳥喙和腳爪粉色。
太平洋鸚哥黑色變種太平洋鸚哥黑色變種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