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斯氏柔魚

太平洋斯氏柔魚

太平洋斯氏柔魚 Ommastrephes sloani pacificus

俗稱太平洋褶柔魚、太平洋柔魚、魷魚。頭足綱、槍形目、柔魚科。系暖溫性洄游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平洋斯氏柔魚
  • 拉丁學名: Ommastrephes sloani pacificus
  • :頭足綱
  • :槍形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個體大,胴長可達40厘米以上。頭略呈圓球狀,兩側有眼,頂端中央有口,口的周圍及頭的前方有腕和觸腕。腕4對,長度不等,吸盤均2行,大小略有差異。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成交接腕,頂部特化為2行肉刺。觸腕1對,與胴長近相等,穗近菱形,吸盤2行。吸盤角質環外緣均有尖錐形小齒。胴部長筒狀,長為寬的3倍多,末端尖細。肉鰭較短,短於胴長之半,位於胴體後部兩側,左右兩鰭在末端相連成心狀。體淺紅色。內殼角質,細條狀,肋貫通全長,最末端有空心圓錐物。

生活習性

平時棲息於外海水域。喜弱光,白天潛伏海底,夜間上浮於中上層,早晚及月夜升至近表層活動。越冬場即產卵場均在濟州島至對馬列島附近水域及東海中北部深水區。雄性交配後和雌性產卵後親體均相繼死亡。幼魚春季分支北上索餌洄游,秋季隨水溫的下降,魚群開始緩慢向南移動,但秋末以前魚群主要分布在黃海中北部水域索餌,不再向南進行大的移動,初冬魚群開始逐漸返回產卵場即越冬場。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甲殼類。雌雄異體,行交配,體內受精。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9月—3月。

分布

分布於黃海、東海北部。常用底拖網、流刺網、釣漁具捕撈。肉肥,味鮮,可鮮食。加工成的乾品稱魷魚乾,為名貴海產食品。

保護等級

《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赴日本海公海和北太平洋公海專項釣捕,需報農業部批准,領取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