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警備區

太原警備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原警備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隸屬山西省軍區,是中共太原市委的軍事工作部門、兼太原市政府的兵役機構,同時受山西省軍區和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太原警備區,

歷史沿革

1951年11月,太原市郊區人武部成立(以下簡稱人武部),隸屬山西省軍區。人武部機關設組織動員科、訓練科、復員軍人管理科和統計科,下轄第1至第5區5個基層武裝部1954年9月,根據省軍區關於整編市、縣人武部為兵役局的通知,太原市郊區人武部整編為太原市兵役局,設組織統計、徵集、民兵和預備役軍官等科。
1958年10月,兵役局改稱太原市人武部,5個區兵役小組撤銷。人武部機關設訓練、政工、民兵和預備役軍官4個科。機關移駐精營東街。同年11月,晉中軍分區所屬清徐縣人武部和晉北軍分區所屬陽曲縣人武部改隸太原市人民武裝部。
1959年,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和古交工礦區均建立人民武裝部,隸屬太原市人武部。1961年8月,根據總參謀部指示,太原市人民武裝部在不增加編制的原則下,執行軍分區許可權;部機關整編後設作戰、訓練、組織動員、幹部、宣傳、軍械、供管等7個科。機關移駐壩陵橋。同年,組建了晉源區和西山工礦區兩個人民武裝部,隸屬太原市人武部。1962年,部機關的作戰科改稱作戰治安科。
1963年3月,晉源區和西山工礦區兩個人武部合併組成郊區人民武裝部。至此,太原市人武部下轄陽曲縣、清徐縣、郊區、古交工礦區、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等7個人武部。
1968年8月,根據中央軍委1月28日命令,以太原市人民武裝部為基礎,從69軍和省軍區抽調部分幹部,組成太原警備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處,直屬單位有民兵裝備倉庫、修械所和教導隊。1970年4月機關整編,司令部設作訓、軍務動員、通信、機要、管理5個科;政治部設組織、幹部、宣傳、保衛4個科;後勤處改為後勤部,設戰勤、供應、裝備、衛生4個科。同年6月,郊區人武部改編為南郊區和北郊區兩個人武部。1972年4月,呂梁軍分區所轄的婁煩縣人武部改隸太原警備區。
1983年7月,太原警備區改稱太原軍分區,隸屬關係和機構設定不變。同年10月,建立太原軍分區休乾所(後稱第1干休所)。1985年9月,機關整編,撤銷司、政、後各科。1986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縣(區)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建制,仍屬軍地雙重領導,為副縣級單位。1987年1月,太原軍分區又增設第二、第三干休所。1988年12月,古交工礦區撤區建市,其人武部改稱古交市人武部。1996年4月,縣(市、區)人武部收歸軍隊建制,恢復正團級單位。
1998年1月,根據太原市行政區劃調整,南城區人武部改名迎澤區人武部,北城區人武部改名杏花嶺區人武部,河西區人武部改名萬柏林區人武部,北郊區人武部改名尖草坪區人武部,南郊區人武部改名小店區人武部;同時,太原市增設晉源區,即成立晉源區人民武裝部,隸屬太原軍分區。
1998年9月,根據上級調整精簡方案,將太原軍分區調整為山西省軍區太原市工作處,但對外仍稱太原軍分區。同時,將太原軍分區第一休乾所調整為山西省軍區第六干休所,將第二、第三休乾所合併調整為山西省軍區第七干休所,由省軍區太原市工作處代管。
1998年12月,按照上級調整精簡決定,陸軍第28集團軍通信團改編為太原陸軍預備役通信團,隸屬山西省軍區,由省軍區太原市工作處代管。2003年12月,根據中央軍委精簡調整方案,軍分區(警備區)撤銷科的編制,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首長直接領導機關參謀、幹事、助理員。

太原警備區

2004年1月1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根據北京軍區統一安排,撤銷了太原市工作處,同時成立太原警備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