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真古寺

太原清真古寺

太原清真古寺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門街(今解放路東側),在群樓聳立中獨居街畔。據寺內現存清光緒年間重修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宋景年間(1034~1038)重修。後經歷代修葺和擴建。門前牌樓雕鏤精緻,裝飾精美。橫匾“清真古寺”四個鍍金大字,筆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觀瞻。本坊現有教民3200戶,共245O0餘人,其中學生5人,阿訇3人,滿拉2人;均為回族,遵行格迪目。寺內文物珍品有手抄《古蘭經》30本,歷代銅香爐、碑文、匾額楹聯甚多。本坊哈吉尹澤長、尹光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原清真古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
  • 地位:山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立時間:明、清
歷史沿革,初次修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初次修建

太原清真古寺亦稱崇真寺。清真古寺原是由郁家花園改建而成,俗稱北大寺,據寺內現存清二年(1876年)重修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

修繕重建

宋景年間(1034~1038)重修。後經歷代修葺和擴建。考古學者認為,據現存建築遺構、文物及有關史實,該寺約為明代初期所建。門前牌樓l座,橫匾“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所書。
1742年又在阿訇李中和的主持下興建成現在規模,當時主要建築有講堂、西大殿、望月樓,配房等,是回族同胞做禮拜的場所,其中望月樓毀於文革期間。
太原清真古寺是台兒莊大戰後保留最完整的一處遺址。當時為186團團部的指揮所,是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當時戰鬥場景相當激烈,一個拉據戰就打了七天七夜,門牆上面彈跡痕痕,彈孔累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清晰可見,它是當時日軍侵華的一個鐵證。
1988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取走清真寺外牆一塊彈孔累累的磚牆面,陳列在博物館內,以教育後人勿忘國恥。

規模建制

太原清真古寺占地面積2.8畝,大殿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可容納600餘人同時禮拜。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太原清真古寺寺內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牆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整個大殿,寬大疏朗,布局嚴謹。
進入院內,裝點頗覺雅致,布局合理、緊湊。院中央有明代建築省心楓樓,重檐歇山頂,檐桷輝飛,彩色熠熠。省心樓兩側,左右碑亭對峙,亭閣風雅麗,氣度不凡。亭內碑刻為黃庭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初傅青主觀後題銘,字型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安書“心修忠孝, 志義齊仁”八個大字,書法皆佳。
古寺坐西朝東,兩進院落,面積2300平方米。寺內有大殿、講經房、省心樓、碑亭、沐浴室、會議廳、阿訇室等建築。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的清真古寺之一。前院內有明代建築的雙層省心樓重檐歇山頂,檐桷暈飛,彩色熠熠。樓後建有左右對峙的兩座六角形碑亭,內藏碑刻。南碑亭內有一碑刻為清同治七年(1868)所立,碑文正面鐫刻明太祖朱元璋敕賜的“至聖百字贊”,碑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的草書、元趙子昂和清初付青主觀後的題銘,字型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的榜題和清劉石庵書“心修忠孝夢,志義齊仁”8個大字,書法優美。北碑亭內立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刻l方,鐫刻著清聖祖玄燁皇帝的詔書。寺內南北各建有大庭5楹,講經堂一座。寺的後院為主體建築禮拜大殿,建築形式是珍珠倒捲簾式,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牆內,內不見磚,外不見木,並有風火牆保護,殿內為阿拉伯裝飾,雕梁畫柱,圓柱挖槽迭楞,圖案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標誌禮拜朝向的米哈拉布(即凹壁)木壁兩邊鎊刻有貼金的阿拉伯文《古蘭經》文,雕刻精細工整。大殿可容納500人作禮拜。寺內原建有望月樓1座,今已毀。寺內現存有明清兩代的匾額多方,為方孝孺邵雍、金國正、田世興等當時名流所題、筆鋒迥異,各具風韻。

地理交通

太原清真古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門街(今杏花嶺區解放路48號)
太原清真古寺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