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八景

太原八景

“ 太原八景 ”也稱“古晉陽八景”,分別是指“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門積雪、蒙山曉月。” 八大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原八景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
  • 著名景點二龍山蒙山崛圍山
  • 又名:古晉陽八景
雙塔凌霄,崛圍紅葉,土堂怪柏,烈石寒泉,天門積雪,汾河晚渡,蒙山曉月,巽水煙波,

雙塔凌霄

永祚寺的雙塔被譽為“晉陽奇觀”,太原地標之一。歷代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八景之一,寺院的本名“永祚寺”卻鮮為人知,直至被“雙塔寺”所取代。
雙塔寺雙塔寺
凌霄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建築,二塔猶就像如一雙孿生姊妹。凌霄雙塔,還有一個別稱——文筆雙峰。凌霄雙塔曾使歷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墨客騷人為之讚嘆。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為其頌詠;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維楨曾為其吟詩;明末清初之著名思想家、藝術家傅山先生曾為其作畫;新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楊成武將軍曾為其揮毫。
數百年來,文人墨客、絕色佳人把永祚寺的“凌霄雙塔”,當作一個絕創於世之藝術珍品或文物珍品給予珍視。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創建之因,並不就像如是。這二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創建於先的“文峰塔”,一個則是繼建於後的“舍利塔”。不但非一同所建,而且屬性也不相同。所謂“文峰塔”,是“起自堪與家言”的風水塔,即封建社會地方仕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欣賞性建築。它的造形雖然取之於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地教義或佛門沒有絲毫的關聯。而“舍利塔”則是佛門聖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築。這正是永祚寺“凌霄漢塔”,近在咫尺,本質相去甚遠之差別。

崛圍紅葉

崛圍山風景區位於市區西北24公里處。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山頂建有多福寺,寺中有一座七級舍利塔,寺內藏有寺觀壁畫跟傅墨跡。崛圍山風景區距市區較近,氣候宜人,是遊人觀光、消遣的去處。該景區之景點各具特色,進出交通便利,附近小灘、名吃具有山西特點與風味。
崛圍紅葉崛圍紅葉
崛圍紅葉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也是全國十大紅葉景區之一。紅葉植物名黃櫨,是一種野生灌木,其葉子在九月以後會由綠變黃,再由黃變紅,最後變成深紅。葉落之前,盡顯其最美麗妖嬈之顏色。傅山先生一生鐘情紅葉,曾邀請當時著名學者顧炎武、嚴而梅來此賞紅葉,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

土堂怪柏

土堂淨因寺是當年傅山先生隱居於崛圍山時的一處住地。古寺始建於北齊,金泰跟五年重建,明清二代重修。據明嘉靖二十年《重修土堂閣樓記》中記載,漢代此處土山崩塌,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達30多米,其形似佛像,當地人傳為山崩現佛,有佛教淨土因緣,便在此建寺,就這樣當地人也把淨因寺叫做大佛寺。寺內大佛高達9.46米,坐姿端莊,神態安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土質大佛。
土堂怪柏 已枯死土堂怪柏 已枯死
淨因寺,位於太原市土堂村,始建於北齊。寺分前後二進,前院有天王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與垂花門相隔,後院時羅漢殿、地藏殿等。寺址西側有明嘉靖年間依山崖而築之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供一佛二菩薩。
寺旁古柏長勢奇異,“土堂怪柏”為太原一景。
淨因寺里的“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不知當年傅山先生鐘愛之古堂怪柏是否在此,那土堂怪柏又哪裡?是因樹形很怪異,還是其他境況?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了。但是此地一個民間傳說很有意思,是說當年淨因寺周圍之柏樹長得非常茂盛,但究竟多少棵,誰都數不清。一位統領過千軍萬馬的將軍,來到這裡,他試圖把這些柏樹數清楚,他數了整整一天一夜,並且將數過的柏樹貼上小紙條做為標記。但是,第二天他來到這裡,發現所有柏樹,同樣地貼上了紙條,那數量也就數不清楚了。

烈石寒泉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中北大學旁。二龍山下,殿宇壁立,清流潺潺,祠內古柏蒼翠,殿宇巍峨。晉國大夫竇抽,字鳴犢,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皆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保留了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煉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現稱二龍山)蒼崖下湧出,清澈見底,游魚隱現,其水溫寒澈,人稱“寒泉”。與蒼柏古祠相輝映,饒有雅趣。“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太原八景

天門積雪

雙龍泉、千(蟲蜀)谷均為北都晉陽附近名勝。雙龍泉即今太原市陽曲縣西北地南、北龍泉。二泉相距僅五百米,周圍山巒起伏,林木蔭翳。泉旁有大安寺,建於唐初,寺內有佛塔一座,俗稱“唐僧寶塔”,為貞觀年間高僧玄奘法師傳經之所。千(蟲蜀)谷是太原西北地一條峽谷,古代為晉陽通西北諸州地孔道,其東口為著名地天門關,隋煬帝曾在此開闢交通,修設棧道,故名楊廣道。此地山崖就像如削,谷徑幽深,“天門積雪”為古代晉陽八景之一。就在這山崖就像如削、谷徑幽深地天門關下,當時地并州總管楊廣架設棧道,修築了北上地馳道,史稱楊廣道。當年,第三次北巡地隋煬帝楊廣就是由晉陽出發從這條馳道北上,率領十萬吏卒宮女巡幸寧武天池地汾陽宮,並在那裡住了五個月。
天門積雪天門積雪

汾河晚渡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回歸來簇就像如蟻,
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
遙憶橫流游幸秋,當時意氣那個誰能儔。
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注重意境,正因為就像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為太原八景之一。
本詩作者:明代詩人張頤。簇就像如蟻:喻眾人擁擠在渡口。中流:半渡,渡河中間。軋軋:象聲詞,這裡指搖櫓地聲音。沙際:沙邊。橫流游幸秋:指漢武帝劉徹游幸汾河地事。儔:相比。紅蓼:開著紅花的蓼草。下:落下。

蒙山曉月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北之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地殿閣,唐高宗跟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一點(不多的意思),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
蒙山大佛蒙山大佛
蒙山南連風峪太山頂峰,北為冶峪,開化峪。石灰岩山體,夾有白沙岩層。開化峪至晉祠南牛家口,炭酸鹽出露段有稱"地下水道"(晉祠泉水斷裂帶上),此斷裂帶,是西山地區地下水主要排泄通道。長達三公里的斷層,有山北上冶峪東地東北向跟山中原寺底村南的東向斷層。經濟林木有白皮松、側柏、白樺、沙棘等。有角籬、柴胡等中草藥。野鴨、山雞、老鷹、山雀飛翔在灌木叢中,山豬、野兔、狍子出沒在崇山峻岭之中。蒙山礦藏資源豐富,有煤炭、青石、白灰、石膏、耐火土等資源,。蒙山腳下開化峪自古就有傳統燒制陶器工藝。
蒙山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古有蒙山曉月之稱。蒙山是塊風水寶地,自古歷代帝王、將相曾多游蒙山建廟、鑿窟造佛。史載:"漢劉聰征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逾蒙山西遁。"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晉陽蒙山鑿造西山大佛,北齊後主高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大佛像處即古大岩寺處,此前東魏高僧曇鸞弘修淨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淨土真宗經籍載為"并州大岩寺",即此處。北齊高洋賜額"開化"寺,隋代高僧導綽又在開化寺師事慧瓚時"繼昔鸞師淨業"。這裡是佛教淨土宗的早期道場。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為北周大將,率兵在蒙山與北齊作過戰,因之隋文帝於開皇二年(582)為其父楊忠建祠,稱"武元皇帝祠",後稱"聖壽觀"。隋秦王楊俊在晉陽任并州總管時支持贊成慧瓚法師在仁壽元年(601),為北齊所鑿的"晉陽西山大佛"建大佛閣。唐李淵和李世民在晉陽瞻拜過大佛。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顯慶五年(660)幸晉陽瞻拜,(此寺及南十餘里地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大佛袈裟時"五色光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眾"轟動并州。晚唐晉王李克用再建大閣,五年用工三十萬。五代後晉時北平王北京留寺劉知遠,重修莊嚴閣,高五層共一百三十間。北漢劉繼元在蒙山頂造避暑宮,開化峪內設御駕橋。宋時又在蒙山開化前寺建連理二塔。另外蒙山還有北齊天統二年(566)建甘泉寺,有甘泉等。

巽水煙波

太原城中歷史悠久的湖泊兒童公園的文瀛湖,文瀛湖是在明代展擴太原城池後,由東南半壁雨水匯集而逐漸形成之二片積水。當時名字叫海子堰,傳說當年李自成部將陳永福在這裡處死了一千餘名明朝宗室。海子堰這二片積水到清代被貫通,因其濱臨貢院而被命名為文瀛湖,成為舊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煙波”。
1912年孫中山來太原時,在文瀛湖畔向各界民眾做即景講演,此後,這裡先後被命名為文瀛公園、中山公園、新民公園、人民公園,1982被命名為兒童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