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景

天龍八景,天龍山以其秀麗風光,聞名遐邇,並以名勝、遺蹟遍布全山而馳名三晉。《晉祠志》載:天龍山“太原一邑之名勝,除晉祠而外,厥惟天龍”。依據《太原縣誌》,八景是:崇山環翠、佛閣停雲、鼎峰獨峙、虬柏蟠空、龍池靈澤、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子旗石。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龍八景
  • 記載:《晉祠志》
  • 性質:名勝、遺蹟遍布全山而馳名三晉
  • 景觀:觀音塔
概況,評價,

概況

天龍八景
四、觀音塔
建於聖壽寺東一片蔥鬱的林海之中,蒼松掩映,一塔獨秀。遠處奇峰隱約,浮煙點點,近處林木蒼勁,林海漫天。觀音塔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半藏半露,顯出深邃的意境。觀音塔高約30米,磚質結構,方形塔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覆缽形,塔剎置圓形銅盤,掛銅質風鈴。清風徐來,發出陣陣清脆的鈴聲。塔前置18級石台階,拾級而上為塔門。塔內中空,頂部疊澀收束。內設佛台,原塑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由於年久像壞,現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觀音和普賢菩薩。
五、平山老人普同塔
</strong>1731年(清雍正九年)春季建造。方形台基,上施須彌座兩層,喇嘛式塔身,上覆八角形密檐三重,造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塔正面置一小龕,內嵌一石碑。平山老人,法名明修,俗姓趙,揚州府興化縣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來天龍山聖壽寺任住持。
六、漫山閣
</strong>位於天龍山西峰。始建於明代,是庇護唐代所鑿第9窟石佛的大閣,原稱重檐閣,毀於兵火。現名漫山閣,為20世紀80年代仿明結構格式重建。閣分兩層,下層中間有站佛一尊,高一丈余,左為文殊菩薩,騎坐青獅;右為普賢菩薩,騎坐白象;上層坐佛一尊,高達丈許。佛、菩薩均為石像,就崖所鑿,因而此閣又名大佛閣。天龍八景之一“層閣停雲”即指此。前人有詩形容此景:“高閣凌虛擁碧雲,煙林萬壑望中分。乘風直上三千界,長嘯猶夷帝闕聞。”每逢雨過天晴,萬谷空幽的時候,白雲繚繞於閣前,虛無縹緲,懾人心魄。
七、摩崖石刻
天龍山有多處摩崖石刻,附此記述。一處為白龍洞西之石壁上,崖間劃石為方形,高約2米,寬15米,中題“覽勝留題”四字,字大70厘米,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學校副使賀邦泰題,於1580年(明萬曆八年)夏日所鐫。另一處為馮玉祥於1920年(民國9年)冬,在山上暫住時所題:“窮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為革命,根基在知識,吾生惟此二事。”字為隸書,大如拳,共6行,每行4字,無標點。西面又有馮之隨從朱天光留題“猛進”兩字,字大4寸,行書,亦於1920年11月題刻。此南向崖下,兩層岩石上亦有刻石,上層“十九年十一月,一腔熱血在救黨國”。下層“天下為公”,字大5寸,系馮玉祥將軍的參謀鄧長耀題。

評價

天龍山風景名勝區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鍊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