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穿山

太倉穿山

太倉境內曾有一座真山,地處今歸莊東南的帆山村境內。屬於浙江天目山余脈。因山有洞通南北往來,故名穿山(又名凡山)。

(現穿山遺址在太倉市沙溪鎮歸莊鄉凡山村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倉穿山
  • 現穿山遺址:太倉市沙溪鎮歸莊鄉
  • 屬於:浙江天目山余脈
  • 緣由:因山有洞通南北往來,故名穿山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可惜,在毛主席時期為開通沙溪到璜涇的公路時,開山取石,導致穿山之一勝景永遠成為記憶。
穿山既有真山嶙峋氣勢,又有假山的靈秀精巧。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和更遠年代的海浪衝激,使岩石風化剝蝕如雕刻,成了奇妙的天然景觀。舊時穿山,有大小廟宇多處,山頂有玉皇殿,山南麓有一凹進如洞的石室,名為佛龕,內有石佛,頗為玲瓏。並有夕陽坡、立馬台、讀書台、天門頂、降帆峰等名勝。進山門後,拾級而上,共有124級直至山顛,風光無限。山上勝景歷歷,山下園林處處,據記載,明清期間,方圓二三里繞山而築的大小園林有十一處之多,各具風格,互顯千秋。穿山還是抗擊外來侵略的革命熱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穿山是游擊根據地,太倉解放後第一任縣長浦太福和地下工作幹部就在穿山腳下開展革命工作。

主要景點

由於歷史原因,集山光水色、文物勝跡、明清遺址於一山的穿山勝地已不復存在,穿山的秀麗風貌,只能在記憶和史書中尋找它的蹤跡。從地方志與留存的詩文可知,在明代時,穿山已有景點14處,曰降帆岩、曰崩雲磴、曰石拂龕、曰釣鰲台、曰天門頂、曰輾輿坡、曰立馬台、曰夕陽坡、曰起運峰、曰龜跌趾、曰倚天壁、曰仙人岩、曰叢篁澗、曰臂彎洞。明慶曆年間有個叫趙樞生的還專門勒石刻詩,以紀這14處景點。
穿山遺址穿山遺址
明代的陸鉞還專門撰寫了《穿山志》,可見穿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歷代吟誦穿山的詩文,彙編一書,綽綽有餘。所謂山不在高,有景則靈;峰不在峻,有詩則傳。山因名人增其名,人藉名山更出名,歷來如此。且讀讀文徵明的《穿山晚翠亭》詩吧:“欄檻涵清瞰水流,四時交翠總芳辰,春光過眼無多日,暮景榮身有幾人?綠竹蒼松同晚節,落花飛絮各風塵,高情最是庭前樹,應有清風萬古新。”與唐伯虎、仇十洲等並列為明吳門四家的大畫家沈周的詠《穿山》詩最有意思:“遍觀天下山多少,唯有穿山山最小,巍然一洞洞然開,未必此中無可寶。”大畫家畫之猶嫌不盡興盡意,還詩之詠之,美景動人此為例。清代大詩人吳梅村對家鄉的穿山更是情有獨鐘,詩曰:“勢削懸崖斷,根移怒雨來,洞深山轉伏,石盡海方開,廢寺三盤磴,孤雲五尺台,蒼然飛動意,未肯臥蒿萊。”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穿山有如此的自然景觀、人文底蘊,僧人的慧眼能放過?據老人回憶:光寺廟就有好幾座,有玉皇殿、真武廟等。據說太倉雙鳳鎮的寺廟供奉同樣的玉皇大帝神像,但雙鳳的只能稱玉皇閣,不能稱玉皇殿,因為規格是不一樣的,可見穿山寺廟在當時的地位。
穿山遺址的山腳穿山遺址的山腳
除了人文景觀外,穿山還有一獨特的自然景觀,即此山盛產金燈花與骨牌草。金燈花,學名石蒜,太倉民間稱其為螳螂花,亦稱龍爪花。此花有稈無葉,花葉不相見,常不經意間拔地而出,且花開迅速,加之花型奇特,花色艷麗,頗受鄉民喜愛,民間還有“忽地笑”、“葉落花挺”等雅號。金燈花還是一味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明清時,太倉人還有專門結伴到穿山去看金燈花的,並留下了多首觀賞金燈花的詩。如“花繁山骨隱,花艷石色赤”,“小山著意留殘照,野火何心占早秋。”骨牌草就更奇特了,此草長在岩石縫中,據說其草葉背面有各各不一的牌九圖案,若下功夫,能找滿一副呢,因此不少孩子專門去尋找,成為樂事之一。更難得,此草除了穿山,外地不見記載,很可能是草中之孤本。
如今山已不存,骨牌草自然物種消失了。
嘉靖本《太倉州志·山》云:太倉山唯穿山為天作,在州東北五十里(今太倉市歸莊帆山村境內)。高一十七丈,周三百五十步,中有石洞通南北往來,相傳海中島也。可惜的是1952年穿山的山石全部被開採作為基建之用,如今已蕩然無存矣。雖說這座穿山不過是一“培塿”而已,然而在詩人筆下,卻是“勢削懸崖”、“蒼然飛動”這種極具遒勁的生命力使大海為之低回,白云為之徘徊。除此之外,詩人還將目光從對穿山的自然風貌移向山間的人文舊跡的探訪:“廢寺三盤磴,孤雲五尺台”,這種頹敗的陳跡不禁讓詩人感到鬱悶和不滿。雖淡淡的寫來,卻引出了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也正是詩人卒其章、顯其志的用意所在:“蒼然飛動意,未肯臥蒿萊。”它不會只是靜臥鄉野的蒿萊之中,它還會長大,並且還將振翮高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