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賦

天馬賦

天馬賦》是一篇辭賦作品,是著名辭賦家天山客最新完成的辭賦力作。該篇筆力遒勁,描寫天馬(伊犁馬)的形態、聲貌、神韻惟妙惟肖,對天馬的歷史、馬的能力描寫的非常到位。這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優秀辭賦,行文縱橫捭闔、筆走龍蛇,有氣吞萬里之勢。本篇可用勁節、雄渾、粗獷、豪邁來概括文章的風格,這也符合中國西部天山、崑崙、伊犁的地域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馬賦
  • 文學體裁:辭賦
  • 作者:天山客
天馬溯源,天馬文化,精彩點評,賦文展示,

天馬溯源

★據《漢書.烏孫傳》記載:“天馬來兮從西極”、“其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烏孫養馬已很有規模了。不僅如此,烏孫國還常常向漢朝的皇帝進貢良馬。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並親筆賜名“天馬”。此後,烏孫馬便有了“天馬”的美譽。“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
伊犁馬的形成經歷了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融入了多種優良馬種的遺傳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馬,與烏孫近鄰的大宛馬,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奧爾洛夫馬、布瓊尼馬等優良的馬種,都對今日伊犁馬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天馬文化

一、古代書法作品《天馬賦》(並序)
★歷史上的《天馬賦》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行書珍品。米芾,原名米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其書法淋漓痛快,雋雅奇變,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在米芾傳世的作品中,《天馬賦》被康熙譽為前無古人。但長期以來,對於《天馬賦》真跡卻莫衷一是,存在很大的爭議。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稱自己看見過四種刻本的《天馬賦》,其一後題“平海大師書”;其二後有元代黃公望跋,稱“展視之時,有大量貫斗而墮,其聲如雷”;其三被稱為“吳本”,多枯筆,“別是一種米書”;其四就是董其昌自己所刻,啟功先生後來為《董其昌臨天馬賦》題跋。
二、《天馬賦》(並序) 作者:米芾
★高公繪君素,家有〖唐·韓乾·圖于闐所進黃馬〗一軸。馬翹舉雄傑,余感今無此馬,故作賦雲。
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勒四十萬之數,而隨方以分色焉,此馬居其中以為鎮。目星角而電發,蹄踠踣以風迅。鬐龍顒以孤起,耳鳳聳而雙峻。翠華建而出步,閶闔下而輕噴。低駑群而不嘶,橫秋風以獨韻。若夫,躍溪舒急,冒絮征叛。直突則建德項縶,橫馳則世充領斷。皆絕材以比德,敢伺蹶而致吝。豈肯浪逐苜蓿之坡,蓋當下視八方之駿。高標雄跨而獅子攘獰,逸氣下衰而照夜矜穩。於是,風靡格頺,色妙才駘,入仗不動,終日如壞。乃得玊為銜飾,繡作鞍儓(台?),棗秣粟豢,肉脹筋埋,其報德也。蓋不如,偷盧噬盜,策蹇勝柴。鑄黃蝸而吐水,畫白澤以除災。但覺,駝垂就節,鼠伏防猜。怒雖甚厲,馴號斯諧。誓俯首以畢世,未伏櫪以興懷。嗟乎!所謂英風頓盡,冗仗高排。若不市駿骨致龍媒如此馬者,一旦天子,巡朔方,升喬嶽,掃四塞之塵,校岐陽之獵,則飛黃騕褭,躡雲追電,何所從而遽來?!
※註:米芾的《天馬賦》來源於網上,是較為完整的翻譯版本,其中個別字因原書法字形難辨,可能有錯誤,輯於此供參考。
三、關於天馬行空
★天馬行空的概念
解釋:天馬奔騰神速,像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不拘一格,流暢自然,也指思維的不同尋常的跳躍。
出處: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神話《天馬行空送元宵
關於天馬的故事,有一則神話《天馬行空送元宵》里曾提到,作者是花月主人。該篇神話講述的是元宵的神話來歷,文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精彩點評

天馬賦》,意韻雄勁,塞外風格。其賦曰:
瀚海沙迷,非終老於槽櫪;瑤池草茂,時奮蹄於塞門。浩發撼岳之清嘯,上逾接天之彩雯。氣超龍沙之萬里,颯沓八荒之丹岑
天馬賦》,筆力粗壯,形神兼備。其賦曰:
其形也:鼻開霧竅,耳聳劍令。牙鋒目潤,背短腑平。其色也:黑鬃渡鴉,白騮爍銀,青栗沉黛,赤火灼溫。
天馬賦》,文化氛圍強,借史烘托。其賦曰:
羲和駕車,歷汗漫以夭矯,戰神揮霍,驚八荒之飛翎。天池落穆王八騎,史籍留昭陵之六駿。性尚矜高,馳入謫仙之詩卷;堪托生死,成就將軍之威名。

賦文展示

天馬賦
作者:天山客
★天馬者,鄉乃伊犁,野近崑崙;凌虛逐景,追電馳雲。骨騰飛而性雄烈,神蕭逸而志絕塵。瀚海沙迷,非終老於槽櫪;瑤池草茂,時奮蹄於塞門。浩發撼岳之清嘯,上逾接天之彩雯。氣超龍沙之萬里,颯沓八荒之丹岑。臨風而肘腋栩栩,敲蹄而瘦骨稜稜。眺蒼穹,山風濯骨;窮天阿,雪嶺娛神。其形也:鼻開霧竅,耳聳劍令。牙鋒目潤,背短腑平。其色也:黑鬃渡鴉,白騮爍銀,青栗沉黛,赤火灼溫。皮相者,惟見牝牡;知神者,鑒其骨筋。思遠八極,羨其遐邇無羈;雲痕一抹,任其逍遙玉津。飄風驟雨,若隱若滅;驚矯縱聳,或孤或群。歷天西而不蹶,渡關山而無驚。曾驅養於大聖,或騰驤於天庭。出月支窟,造父難馭;越無影隙,伯樂何評?伐大宛,將軍索驥;服貳師,武帝耀兵。烏江岸,烏騅不棄;檀溪外,的盧蹄輕。走單騎而赤兔得主;修正果而白馬馱經。突鋒冒鏑;通靈而垂韁義伏,守誠盡忠,不語而貼臉相親。逍遙無極, 似天龍之所化;縱橫野荒,非帝王之敢輕。鬃毛烈烈兮,霜蹄砰砰;泥淖難陷兮,荊芒深深。骨氣亭偉兮,曹霸知態;追風汗血兮,韓乾摹魂。
★仰望冰山,胸仰高峻;步躡雲衢,星耀北辰。韁索何囿?萬馬不喑。來如驟雨,去似雷鳴。猛勢雄逼,突千里而競迅;疾風欲隨,嘶長雲而縱橫。群回驟旋,倏陰速明。噴氣回飆,暴猛撒纓。神行電邁,飛浮而麟超龍掩,亂鬣迷蹤,奮勁而昂首狂行。踏飛燕,殞流星,碎滄浪,迸玄冰。赴水無滯,行大野之空闊;浴火以生,藐世路之分明。逾一切之天塹,騰驤六合;挾六丁之雷電,凌掣四溟。羲和駕車,歷汗漫以夭矯,戰神揮霍,驚八荒之飛翎。天池落穆王之八騎,史籍留昭陵之六駿。性尚矜高,馳入謫仙之詩卷;堪托生死,成就將軍之威名。觀姚先生畫馬,霜蹄躍躍;與徐悲鴻相比,肅威凜凜。天龍縱逸,初觀而莫測;飛馬傳神,久視而彌珍。天山客立成一首,詩曰:放情瀚海嘯西風,心逸天山十萬重。飛燕托蹄雲氣落,振鬃欲越九霄虹。
※2007年8月29日 天山客王宇斌作於新疆未了齋
萬馬奔騰賦
――――作者天山客
萬馬奔騰,九野生煙。跨山逾澗,濤涌飈旋。聞傳於伊犁之野,流譽超崑崙之巔。觀其挾風雲而塵揚,動殷雷而霆聯。走九垓而猶暢,越八極而方酣。不殫坎坷 ,恣肆於瀚海;迅烈倏忽,莫知有廄欄。 蓮蹄如削,飛燕如墊;骨相清奇,汗血方乾。兩顴夾月,飄乎而鬣亂;通體繃筋,遐翥而鴻騫。人間神駿,朗射明瞳;曠野精靈,勁鼓鐵肩。卷泥飛沙,撩亂湖山之碎葉;衝波濺浪,踏碎冰河之清寒。矯足超凌塹壑,驚影聳躍峽川;游心俯飲清流,縱意馳逐高原。橫塞昂揚而長嘶,近林逍遙而悠閒。涉荒力行而無怠,絕域識途而知還。霧驅霧合,歷汗漫以橫行,乍進乍停,突雨雪而安然。龍媒孰產,大地皆為料場;瓊宇昭曜,星空鑑證不凡。物競擇優,畢現瑤台精銳;神驤電厲,豈可韁羈索牽。草長鷹飛,羨爾比逸嶺表,凝元行健,悟得氣蘊坤乾。伯樂之經,難描神駿;貳師之貢,多矜虛炫。骨耀千金,傳奇鐫永。形不在市,古畫摹岩。團隊精神,總使彪虎驚悸;韌毅樸質,也使波瀾憤翻。群來而山搖地動, 隆聲振耳;獨出而超邁殊絕,傲嘯高岩。爾其護弱以仁,聚和以智,御凶以勇,蓄志以堅 。共躡花海之遼闊,共起紅雲之斑斕。共寄深情於厚土,共煜生命之光環。觀畫則精生魂動,毛骨通開;藏畫可輕夸秘展,心房永懸。嗟雲龍之際會兮,椽筆敢賦夸八斗;收宇宙於襟懷兮,畫卷必氣雄三千。雄圖壯文,喻天馬精進不懈;藝壇詩域,祝行者通途無艱。天山客由衷嘆曰,書畫合壁,又一人間之極品也!
(為杜先生萬馬奔騰千米畫卷而作,2012年中秋節於未了齋)
[亂彈] 天馬賦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漢使開始頻繁來往於西域諸國,他們在貳師城見到了強健的大宛馬,於是奏知漢武帝。嗜好寶馬的漢武帝聞訊後大喜,特意鑄了一匹金馬,命使者送到大宛國,想用金馬換一匹汗血寶馬,結果被大宛國王拒絕,漢使也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大怒,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於是殺了國王,與漢軍議和,並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漢軍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後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餘1000多匹。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十分高興,將“天馬”的美名賜予汗血寶馬。漢武帝還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從此,中原的馬種得到改良,漢代的生產力和軍隊的裝備也因此大幅增強。
多年前,在甘肅武威境內挖防空洞時有人無意間闖入一千好幾百年前的一位身兼數職戎馬生涯幾十年的將軍墓葬中。從此一件驚世駭俗的偉大藝術品重現人間。
當時其命名有一些爭議但很快被專家統一為“馬踏飛燕”。
細心的人會不同意此說法;仔細看一下燕姿的翅膀-是橢圓形的。而內陸地區的飛鳥只有一種叫“隼”的翅膀是月牙形的,在看尾部也是一樣,更何況其與馬的大小比例更是如此。
我們先人是很崇尚馬的,尤其是漢代。傳說河南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被充軍到敦煌屯田墾荒,並在屋窪池一帶放牧。他經常見到一匹白色野馬到池邊飲水,長得很奇異,他非常喜歡,就暗想將它捉住。於是他在水邊用泥土做了一個與自己模樣一般高的土人,又將自己的衣服給土人穿上,土人手持鞭子、繩索立於水邊,他則隱蔽在較遠的地方觀察,當馬群照常到池邊飲水時,一見到土人便被驚嚇得跑到遠處張望。時間一天天過去,馬群漸漸地對土人的存在習以為常,便又毫無顧忌地到池邊飲水。這時,他便將土人搬走,自己立於池邊。馬群到池邊飲水時,他突然用繩索將那匹馬套住,盼望已久的寶馬終於到手了。暴利長詐稱此馬從水中躍出,將它獻給素有愛馬癖好的漢武帝,武帝龍顏大悅,作《天馬歌》:“天馬從遙遠的西方來歸有德之君,承天馬的神威使外國歸順,四方臣服”。詩詞展示了漢武帝文韜武略的非凡氣度與漢王朝平定西域後的興盛強大。
可古人為何要以如此奇特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能發生關係的馬與隼結合到一起?
馬即是古代主的交通工具又是農業生產資料同時更是國家防備的重要依託。可以認為是當時文明社會的“形象代表”。隼是遊牧民族普遍喜愛的一類生靈。今天還經常見到“抓獲向阿拉伯地區走私海東青的犯罪分子”的新聞。想必當年的的匈奴人也是如此。而且“馬踏飛燕”的主人是西北與匈奴接壤地區的一位有非凡戰功的封疆大吏。那就不難想像,該物件很可能是當時的統治者對那位“戎馬生涯幾十年的將軍”一生功業但肯定。
想像一下;
啊-----;鷹隼(民間稱之為“鷂”)在天上高飛,但還要到地面掠食。就像遊牧民族在大漠生活卻經常南下侵擾一樣。那么理論上如果馬在飛奔的時候,就可以踐踏到鷹隼之類飛鳥。但是事實上絕無可能,就像世界上“富裕地區無一例外地會遭到遊牧民族打劫”而絕大部分因此覆滅一樣。
但自然界的“不可能”卻在人類社會得以實現。中國是唯一長期對遊牧民族施以高壓軍事態勢的文明社會。那么我們今天該如何為古人的這件絕世作品取一個響亮的稱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