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自然保護區

天池自然保護區

天池自然保護區位於滇西雲龍縣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個鄉境內,離縣城23公里,公路通達天池,交通方便。其地理位置在東經99°15’-99°19’和北緯25°50’-25°26’之間,總面積共6630ha。其中天然林5252.4ha,占總面積的79.2%;疏林38.1ha,占總面積的0.6%;灌木林326ha,占總面積的4.9%;無林地202.1ha,占總面積的3.1%;非林地811.4ha,占總面積的12.2%。全區活立木總蓄積量103.6 萬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池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滇西雲龍縣
  • 占地面積:不詳
  • 著名景點:天池石門,五十盤天
天池石門,五十盤天,王母腳盆,西小天池瀑布,醴泉隱乳,仙女泳池,懸泉飛瀑,鱷魚吐珠,
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境內,總面積14475公頃,是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雲政函[1983]58號檔案正式批准建立的,是雲南省最早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在保護區內世界珍稀、特有野生動物除滇金絲猴外還有金錢豹、雲豹、金雕、紅瘰疣螈、雲南紅豆杉、雲南榧樹等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40種以及大噪鶥、紅腹角雉、金江湍蛙、草綠龍蜥、雲龍箭竹、雲龍報春等眾多地區特有種。
主要保護對象:滇金絲猴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雲南松種質資源、天池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
歷史沿革
1983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雲南雲龍天池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2年國務院批准獎雲龍天池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境內,地理坐標處於東經99°11′36″~99°20′34",北緯25°49′48"~26°14′ 16"之間,南北長約45km,東西寬約14km,總面積14475公頃。
保護區由南北不相連的2片組成,2片間隔約11km。南片為天池片,處於雲龍縣中部,距縣城約20km,涉及諾鄧鎮、舊州鎮和寶豐鄉,面積 6630公頃;北片為龍馬山片,北距縣城60餘公里,與怒江州蘭坪縣接壤,全部位於檢槽鄉境內,面積7845公頃。
地質地貌概況
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系“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內“蘭坪-思茅褶皺帶”北部的“中排褶皺束” 的組成部分,西部是中國著名的瀾滄江大斷裂,東部是北莽山大斷裂。出露的地層比較簡單,以白堊係為主,其次是侏羅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岩石類型以陸相紅色碎屑岩為主,是滇西紅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地質構造有斷裂和褶皺。重要的斷裂有北莽山大斷裂、天池斷裂、老仁場斷裂等。褶皺主要有天子山背斜、龍飛場背斜等。
保護區位於雲嶺山脈向南延伸至雲龍縣境內的雪盤山中上部,地勢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表崎嶇。最低點海拔2100.0m,最高點3638.9m,相對高差 1538.9m。地貌類型主要有構造侵蝕高山、中山、古夷平面、剝蝕面、盆地、峽谷、沖—洪積扇、單面山、斷層崖等。區域地貌系深切割的構造侵蝕高山、高中山峽谷,蘊含有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例如斷陷湖泊、峽谷、地質剖面、斷層崖、瀑布等。在雲南地貌區劃中位於滇西“雲嶺高山山原亞區”西南部,是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內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區之一。
◎水文概況
天池系橫斷山區典型斷陷湖泊,湖水經天池河注入沘江,是縣城所在地——諾鄧鎮的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河流都發源於雪盤山山脊附近,都屬於瀾滄江水系。長度大於10.0km的河流有8條。山區性河道特徵和季風性河流的水文特徵十分顯著。
保護區地下水有碎屑岩類構造裂隙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2種基本類型,主要接受大氣降雨的下滲補給,水化學類型大多屬重碳酸鹽水,多以接觸泉水的形式沿砂、泥岩界面出露,泉眼較多,主要分布於斷裂帶附近和裂隙發育處,但流量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氣候概況
保護區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和山地立體氣候十分顯著。夏秋季節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控制,降水豐富,氣溫高,雨熱同期;冬春季節主要受西風南支急流,其次是沿橫斷山脈峽谷南侵的冷鋒天氣系統的控制,天氣晴朗,日照充足,氣溫較高,降水稀少,風速大,濕度小,偶見雨雪、霜凍和低溫天氣。山體較大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差致使保護區及附近地區氣候垂直分異顯著,從瀾滄江河谷到龍馬山山頂,依次出現南亞熱帶(海拔1400m以下)、中亞熱帶(海拔1400~1700m)、北亞熱帶(海拔1700~2000m)、暖溫帶(海拔 2000~2400m)、中溫帶(海拔2400~3000m)、寒溫帶(海拔3000~3638.9m)6個垂直氣候帶。同一氣候帶內,陰坡與陽坡,山脊、山頂與河谷、箐溝,小氣候存在顯著差異。多樣的氣候環境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條件。
保護區所在地年日照時數1835.0h左右,日照百分率為41.0%,太陽總輻射量為5014.2MJ/m2,在雲南省內居中等水平。
該地區年平均氣溫介於4.9℃~17.7℃之間,隨海拔高度增加,氣溫逐漸降低。保護區氣溫年變化與雲南省內大部分地區相似,最熱月出現在7月或6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春溫高於秋溫,氣溫年較差略偏大。保護區內的天池氣象站≥10℃的日數為 170.0d,積溫為2505.5℃,對植被的生長較為有利。
該地區年降水量750.0~1400.0mm。11~5月為乾季,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6~10月為雨季,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5% 左右。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逐漸增加,通常迎風坡明顯多於背風坡。
土壤概況
受垂直分異顯著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氣候和植被)的影響,保護區發育形成了4個土綱、7個土類(紅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紫色土、亞高山草甸土、沼澤土),4個土壤垂直帶(紅壤帶、黃棕壤帶、棕壤帶、暗棕壤帶)。
該地區高差懸殊大,生物氣候條件垂直分異顯著,土壤的形成過程、性狀特徵等均有顯著的垂直變化。雪盤山地區土壤水平帶(基帶)應為紅壤帶(2300m以下到瀾滄江、沘江河谷,局部可上升到2500m),在紅壤帶之上的山地(2300m到龍馬山主峰)則發育了屬於正向垂直地帶的黃棕壤帶(2300~2700m)、棕壤帶(2700~3200m)、暗棕壤帶(3200~3638.9m),在紅壤帶之下的瀾滄江河谷底部,因氣候較為乾熱,可能發育屬於負向垂直帶性質的紅褐土帶。此外,在紅壤帶中還發育有大面積的屬於非地帶性土壤的紫色土。在黃棕壤帶內的天池湖岸,分布有小面積的泥炭沼澤土。
植物資源
保護區所在山體屬於雲嶺西南部支脈,是滇中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在“雲南省植物分區圖”上屬滇西峽谷區,西鄰東喜馬拉雅區,東接金沙江區,南靠瀾滄紅河中游區及滇緬老越邊境區,在植物區繫上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
到目前為止,天池自然保護區共記載維管植物168科477屬1118種,其中有蕨類20科36屬77 種;裸子植物5科12屬,23種;被子植物143科429屬1018種;合計有種子植物148科441屬1041種。區內分布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14 種,隸屬9科11屬,以裸子植物居多。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chinensis、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雲南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T. yunnanensis)、雲南榧樹Torreya yunnanensis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油麥吊雲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貢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lanceolata、長喙厚朴Magnolia rostrata、西康玉蘭Magnolia wilsonii、葶花Skapanthus oreophilus、異穎草Deyeuxia petelotii 7種;雲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長梗潤楠Machilus longipedicellata和雲南楓楊Pterocarya delavayi 3種。目前,局限於本區分布的狹域特有種仍然僅發現有雲龍箭竹Fargesia papyrifera、雲龍報春Primula prevernalis2種。
綜合科、屬、種三級水平的統計分析,保護區的現代植物區系主要是由中國特有成分、東亞成分及熱帶亞洲成分組成的,這三大成分構成了本區現代種子植物區系的主體。從種一級水平上看,溫帶性質的種所占比例遠遠超過熱帶性質的種所占比例,且溫帶性質的種多數是典型北溫帶分布或溫帶亞洲分布的種類,另一方面,占據比例較大的中國特有種多為南北共有且向北分布很遠的溫帶種,東亞分布種則多為溫帶性質較強的中國-喜馬拉雅種系,由此可見,本區種子植物區系的性質是典型的溫帶植物區系。從本區出現了4個東亞特有科,66個東亞特有屬以及397個東亞分布種來看,本區區系與東亞植物區系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繫,應該屬於東亞植物區的一部分,從而驗證了吳征鎰等(1996)對本區的劃分。總之,本區在東亞植物區系區劃中的地位是:東亞植物區——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東喜馬拉雅地區——三江峽谷亞地區。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記錄到的脊椎動物共有275種。其中,獸類60種,鳥類156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18種,魚類26種。
保護區已經記錄到的獸類有60種,分屬於9個目,22個科,47屬。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即滇金絲猴、虎Panthera tigris、金錢豹Panthera pardus、雲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包括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獼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豺Cuon alpinus、棕熊Ursus arctos、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貓Ailurus fulgens、水獺Lutra lutra、大靈貓Viverra zibetha、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金貓Felis temmincki、水鹿Cerus un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Capricornis caudatus等。獸類區系主要由東洋界種類組成,占全部種類的86.7%,僅有13.3%的種類為古北界種。在全國10種主要的動物地理分布型當中,天池保護區的獸類有6種類型,即北方型、東洋型、季風型、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型、南中國型、喜馬拉雅——橫斷山型。
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156種,分屬16目39科。保護區鳥類在科級分類階元和目級分類階元的多樣性比較豐富。鳥類組成以啄木鳥科、鶇亞科和畫眉亞科的種類居多。無該保護區特有鳥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10種,占保護區已知鳥類種數6.4%。其中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有金雕Aquila chrysaetos 1種;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有普通鵟Buteo buteo、蛇雕 Spilornis cheela、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鷳Lophura nycthemera等 9種。保護區鳥類以天池高原湖泊濕地中的鳥類最具代表性。每年冬天都吸引了大量的冬候鳥遷徙至此越冬,也有一些在當地繁殖的水禽。常見鳥類有蒼鷺、綠鷺、赤麻鴨、翹鼻麻鴨、綠頭鴨、斑嘴鴨、白眼潛鴨、普通秋沙鴨等21種,統計數量為總計695隻,其中斑嘴鴨最多,數量為123隻,可見天池濕地鳥類的種群密度極高。保護區所在的滇西北地區屬我國西部候鳥遷飛的重要通道。
在保護區記錄到的兩棲爬行動物有33種。其中,兩棲動物15種,隸屬於2目8科13屬;爬行動物18 種,隸屬於2目4科14屬。區系以西南區成分為主,共有26種,占保護區已知種類的78.8%,其他為華南區—西南區共有成分,共5種,占保護區已知種類的21.2%。該地區分布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物種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1種。
保護區現記錄到的魚類共有26種,分別隸屬於4目6科9亞科19屬。本區魚類以華南區種類最多,共17種,占總種數的65.4%;急流性魚類多,占該區總種數的57.7%;特有及經濟種類豐富,瀾滄江特有種有奇額墨頭魚Garra mirofrontis、張氏間吸鰍Hemimyzon tchangi、長臀刀鮎Platytropius longianalis、細尾鮡Pareuchiloglanis gracilicaudata和穗緣異齒鰋 Oreoglnis setiger 等11種,占總種數的42.3%;經濟種12種,占總種數的46.1%。

天池石門

“天池石門”(景名為 “石門一線”) 1783年,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棗烏魯木齊第三任都統明亮疏鑿了天池水渠。
第二年春天水渠斷流,“渠口高出水面數十尺”,被認為"該處水渠實於屯田無益”,因此被乾隆皇帝下令“停止開挖,其用過銀兩,著於明亮名下,賠繳還項”。後來 明亮著碑文時,只對“疏鑿水渠”點到題目而碑文中隻字不提: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阜康之陽,靈山屏列,峰勢出沒雲霧中,上有天池在焉。俗傳此水為蛟龍窟宅,雪淹冰封,莫窮所自。人慾探其勝者,至山麓輒為風雨所阻。(1783年)余飭騎從,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徑紆迴,林木交蔭,蔚然深秀,穿岩越壑,盤旋於松雲蓊鬱之間,其不減蠶叢(指‘蜀道’)百折也。”都統明亮這裡所言的不亞於蜀道的紆迴山徑,就在現在的石門以下。
石門是進入天池風景區的天然山口,兩側寬約百,最窄處僅10來米。石門兩峰夾峙,一線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峽谷,故又稱“石峽”。石壁巍峨,高達數十米,長約100米,天巧奇絕,猶如打開的兩扇門板。石色赭暗,如同鐵鑄,又稱“鐵門關”。石門內三工河穿流,水旋路轉,河水湍急,浪花飛濺,崖聳谷深,聲震幽谷,有詩曰:“巍峨石峽瑤池門,峭壁懸天險斷魂。 鬼斧神工刀劈就, 一線通 途上青天。”

五十盤天

“五十盤天”(地名為“五十盤”)《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繼續寫到:“再登再憩, 漸就平崗。” 明亮所言的平崗就是石門以上的“又一村”。過石門後,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又一村”開始,就是上天池頂的盤山公路,約 五十盤。“五十盤”的大灣子處,今新建有“聞濤亭”(舊亭“觀瀑亭”已坍塌)。

王母腳盆

“王母腳盆”(又名“西小天池”,景名為“龍潭碧月”)《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繼續寫到:“聞水聲潺潺,噴薄於斷岩之上者,小龍潭也。潭水深碧,其源弗長,然雖流細力微,亦足以占溉近郭。” 此處的“小龍潭”即為“王母腳盆”,位於“五十盤天”的第三盤的右下方,海拔1660米,由天池湖水從地下滲漏入池,水似玉汁,猶如王母的冰肌玉體,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洗腳盆”。池周圍塔松競秀,披綠掛翠,倒映湖中,墨染幽深;到了夜晚,碧月當空,靜影沉壁,月影微顫,與粼波成趣,有詩曰:
“一泓碧流成龍潭, 青松白雪鑲翠盤。
金秋桂月沉壁底, 疑是嫦娥出廣寒。”
“冰潭銀簾”(地名為“西小天池瀑布”)
過了西小天池不遠,路右側的瀑布即為“西小天池瀑布”,瀑布凌空,垂簾數 十米,猶如一卷垂落的銀簾,銀簾的後面,隱現著王母娘娘梳洗的倩影。

西小天池瀑布

“西小天池瀑布”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瀉 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對面,光緒年間建有六角、尖頂的“觀瀑亭”,已毀,但有王樹楠的詩為證:
“半亭飛瀑掛瑤虹, 萬仞層冰鏤玉龍。
晴靄斷橋籠弱柳, 怒濤深澗響寒松。
洪波瀉地傾星海, 仙掌擎天峙雪峰。
與子談山過夜半, 亂雲深處忽聞鐘。”
今於原址重建“聞濤亭”:八角、兩層、紅柱、黃琉璃瓦,亦十分魁偉。

醴泉隱乳

“醴泉隱乳”(地名為“西小天池瀑布源頭”)
西小天池瀑布”的源頭為“醴泉洞”,此處,似洞非洞,隱蔽難尋,又稱“隱乳洞”。泉乳從地下湧出,清淨甘甜似醴,傳說是“王母娘娘的醴泉”。漢代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的《史記》卷一百二十三曰:“《禹本記》言:‘河山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這裡說“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古代的一里約合今0.75 里),即崑崙高約937500米,約為當今最高峰珠穆拉瑪峰(海拔8848米)的106倍,由此可見,“崑崙”是中華民族心目中的最高山,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崑崙”所指的山也發生變化,《禹本記》中的“崑崙”指現在的博格達峰,現在的“崑崙”為西從帕米爾高原起,分三支向東分布的中國的最大山脈。

仙女泳池

“仙女泳池”(地名為“東小天池”),位於“五十盤”的最後一盤的左側半公里處,方圓數百米,海拔1860米。 此處環境幽靜,水清透底,原是“天上仙女的游泳池”,後被黑龍霸占,故又名“黑龍 潭”。池水碧綠,深幽莫測,池周松柏密匝,清泉陰森,令人心驚目弦,毛骨寒立,猶入龍潭虎穴。為此紀曉嵐作詩曰:
“亂山倒影碧沉沉, 十里龍湫萬丈深。
一自沉牛答雲雨, 飛流不斷到如今。”

懸泉飛瀑

“懸泉飛瀑”(地名為“東小天池瀉水瀑布”)
東小天池北岸斷崖峭壁,高近百米,故稱“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漲並由北岸瀉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瀑布,流銀瀉玉,飛濺直下,水聲如雷;若逢陽光折射,則彩練當空,氣象萬千,有詩云:
“珍珠數泉懸半空, 銀鏈高掛霧蒙蒙。
煙水漂渺嬌陽艷, 長虹飛架青巒中。”

鱷魚吐珠

“鱷魚吐珠”(地名為“東小天池源頭瀑布”)
翻過東小天池南面的山頭,即達大天池北岸。天池北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堤壩,由古冰川終磧壟及山體崩落物迭加堆積而成,高289米,整個大壩似一條鱷魚尾巴,故稱“鱷 魚壩”。大壩東首建有人工水閘,名“鱷魚閘”。天池水下瀉,形成一條10來米高的瀑布,稱“鱷魚吐珠”,水濺“黑龍峽谷地”,匯成山澗溪流,北流不遠形成一潭,即東小天池。“鱷魚吐珠”、“冰潭銀簾”和“懸泉飛瀑”合稱“天池三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