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村(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橫山鎮下轄村)

天池村(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橫山鎮下轄村)

龍游橫山天池村位於龍游縣城北部距千古之謎龍游石窟30公里橫山鎮的天池山腳下,是浙江省第二批民俗文化旅遊村、浙江省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

原始生態自然景觀天池、石猴、石銅錘、南天門以及人文景觀茶嶺古道、王公墓等分布群山之中,楊壠水庫等4個水庫如四顆明珠散落其間。明清建築隨處可見,王氏宗祠“三槐堂”、楊氏宗祠“關西世家”等明代古建築保存完好,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稻草龍、古唱戲班等歷史文化資源傳承至今。天池村素有“十里荷飄香,富硒養生地”之美譽,白蓮是其傳統產業,種植歷史8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池村
  • 地點: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橫山鎮下轄村
  • 總面積:15.4平方公里
  • 總人口:2617人
行政區劃,投資環境,歷史建築,文化景觀,

行政區劃

天池村位於龍游縣北部最高峰天池山腳下,與蘭溪,建德交界,是杭州、金華、衢州的三地要塞,舊稱“回源城裡”,村口是流淌千年的迥源溪。由原楊家村、新宅村、下店村、儒大門村4個行政村撤併而成,合併後以山為名,有王、楊、魯、徐為四大主姓,村域總面積15.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為2300多畝。2007年底,全村總戶數863戶,總人口2617人。

投資環境

這裡青山疊翠,空氣清新,山泉潺潺,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是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飲食主要以高山蔬菜、野菜、深山野味為特色。高山蔬菜主要有番茄、黃瓜、青椒、青菜、豆角等;野菜以野生苦菜、野生蕨菜、香椿芽、馬蘭頭為主;天池山上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尤其以野兔、野豬、雉雞獨具美味。
2005年浙江省地質調查院調查發現,天池村處於富硒地帶,所處地域富含硒,且有利於植物吸收的有效態硒含量相對較高,出產的蓮子硒含量高出富硒標準2.27倍,口感粉糯,入口即化,比市面上的普通蓮子貴上一倍,仍供不應求,現已建成省級白蓮種植示範基地。

歷史建築

據文物普查統計,天池村共有古建築文物85處,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若干。
一、王氏宗祠【三槐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明
三槐堂三槐堂
公布時間:2013年3月
回源王氏為王鞏後裔,始遷祖王烽為避戰亂,於宋端平元年瑞平元年由蕭山遷到龍游回源定居,發族並建有上廳、中廳、下廳三座祠堂,三個祠堂的字輩相同,又稱"上、中、下"三槐,其中,下三槐保存較為完整。
三槐堂(下三槐)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前後共五進,並設戲台、廂房,平面呈“丁字形”。前四進通面闊14.30米,第五進通面闊29.80米,通進深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一進門廳前有一水池,兩側楹聯上書“階上看荷慶德長,庭前觀藕稱人瑞”。三級台階用紫砂石鋪制,意味“紫氣東來”,抱鼓石一青一白。門前有旗桿石,面闊五間,梁架為五檁用三柱,前設卷棚後為天花。二進設戲台,面闊三間,梁架為十一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後三步用四柱。二進與三進天井兩側為過廊。三進,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後雙步用四柱,屋面前廊頂與主屋頂勾連搭成雙頂。三進與四進屋面也成勾連搭;三、四進的柱均為梭形。四進,梁架與三進同,與五進天井兩側廂房為兩層重檐。五進兩層重檐,樑柱多為香椿樹、樟樹製成,天然防蠹,堂內不見飛蟲、蜘蛛。。再乾旱的天氣,堂內兩口小池也不會見底。內廳天花板上,銜泥燕兒占得杏梁安穩處,當年的彩繪仍清晰,能辨出鳳凰、荷花圖樣。
三槐堂建築,柱、梁等構件時代特徵明顯,木雕工藝精湛。距今約四百年,建築內部結構完好,整體形制保存完整,是浙江省一處重要的明代祠堂建築。
二、楊氏宗祠【關西世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明
關西世家關西世家
公布時間:2013年3月
據楊氏宗譜載:宋代始遷祖楊彬從福建遷移至梅嶺,後見此地山清水秀,又遷居此地。
關西世家,坐北朝南,前後兩進,並設戲台,兩進均為三開間,通面闊12米,通進深24米,面積228平方米。一進門廳,前設門樓,重檐歇山頂,斗栱為一斗六升,明間設一活動戲台。一進與二進天井兩側為過廊。二進正廳,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後雙步用四柱,次間用中柱,梁架均為磚制,從牆上隱出。正廳東側山牆上嵌有一石碑,記載了建房經歷、年代及周圍環境建設等相關情況。
關西世家,門樓製作工藝精湛,氣勢威嚴壯觀。有別於傳統建築框架結構的做法,廳堂四周的牆均為承重牆,牆上的“雕樑畫棟”均為磚雕,連斗拱也為磚雕,純作裝飾用,為龍游縣明代建築的一大特色,也是浙江省地方特色明顯的明代祠堂建築。

文化景觀

風光秀美,人傑地靈的天池村,民俗文化沉澱別樣厚重。有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游橫山稻草龍》、《龍游婺劇》,市、縣非遺保護名錄《鑾駕》、《十八傳郎》及眾多的傳統技藝、傳統飲食和山歌等非遺項目。
一、稻草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稻草龍歷史悠久,自始遷以來就有舞龍的傳統。相傳有一年7月正值大旱,萬物乾涸,眼見顆粒無收,始祖王烽一日忽夢天上一條天龍騰雲而來,對王烽說,要解涸旱只有在八月十五月圓之時以草為龍,張燈結彩狂舞,才能迎得甘霖以救百姓。於是王烽率族人按夢中所見天龍的形狀,日夜趕製草龍,在中秋月圓之時舞起了龍燈,月圓之後果然下起了大雨,谷禾豐收,百姓得救。為紀念天龍賜水和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每年的八月十五,族人們就舞龍鬧中秋,並將豬、牛、羊等祭品紮成燈以謝天龍之恩。解放後因破四舊,停止了草龍鬧中秋的活動。2004年在縣、鎮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按照原來草龍的特點及習俗,恢復草龍活動。
二 回源婺劇
民國初期創辦了“回源太子班”,1984年公社文化站恢復了新宅婺劇團,後因市場等因素中斷,後又有本地及外地愛好者相繼接辦了劇團。
三、天池山
天池山海拔高度560米,是龍游縣北鄉的最高峰,與建德市航頭鎮、壽昌鎮、大慈岩鎮相鄰,與全國著名風景點江南懸空寺(大慈岩)相對峙。
山上奇峰異石,風光秀麗,山中天狗望月、石水缸、石棺材等自然景觀形象必真,尤其是山頂一個60多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池中水清如鏡,深可見底,水狗(娃娃魚)、石雞(石蛙)自游自在的水池中戲耍,無論春夏秋冬終年不涸,天池山也因此池而得名。
天池山上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民間傳說很多。天池山整座山石壁陡峭,只有一條上山之路,窄而陡,真可謂一人擋關,萬夫莫勇,但山頂有一塊十多畝的平地,據說黃巢起義,在此操練兵馬,日出之初常有天馬騰空而去,每當清明時節,在風清月高之夜,一匹白馬自天而降,來吃山頂一棵千年的茶樹,傳說此馬乃黃巢坐騎,生有翅膀能騰雲駕霧。明代楊萬里遊覽後,留下《青龍隱霧》一詩,“天池山上隱青龍,絕勝天台第一峰,早歲祈時歌惠澤,良霄賞處詠清風,嵯莪怪石排銀浪,崱屴崇嵐聳碧空,待看雲雷相際會,甘霖潤物慶三農。
四、茶嶺古道
茶嶺古道位於天池山與茶嶺間,海拔302米,為新宅至建德縣彎嶺村之通道。從大墳頭塢自然村到新宅自然村,該地段古道保存非常完整,所經過的山崗的上坡、下坡等全部用當地的礫石和石塊分別鋪砌,結實而牢固。古道兩側分別有散水等,完整連線,幾乎沒有損傷。
五、荷花長廊
天池村栽蓮歷史業已800多年,愛蓮到了極致。全村千畝荷池,養蓮蔚然成風,村口最大的蓮池內鋪了賞荷道、立了觀荷台。每年6到8月,一朵朵荷花花苞爭相綻放,花蕾挺立綠葉之上,成群的鳥兒穿梭荷葉間,幾隻白鷺來回飛掠長廊,白牆黛瓦的房屋與嬌艷的荷花遙相呼應,似在譜寫一曲優美的鄉間樂曲,現今第五屆荷花節已經開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