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寺

天姥寺

天姥寺位於順化城西郊香江江畔,聳立於北岸高處,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剎,又名靈姥寺,已有近400年歷史。始建於黎朝弘定二年(公元1601年),系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1665年初次修葺,並於1710年添造重3285斤的大鐘。1714年擴建後,擁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鐘鼓樓、十王殿、大悲殿、藥師殿等數10座金碧輝煌的建築。 寺內有亭台樓閣和靜室40餘間,可供遊客食齋留宿或作短暫清修;寺院的素齋潔淨可口,是訪客必嘗的美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姥寺
  • 地理位置順化城西郊香江江畔
  • 氣候類型:熱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天王殿、玉皇殿
  • 始建年份:始建於黎朝弘定二年(公元1601年
  •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寺院布局,大雄殿,正殿,大悲閣,寺院組成,福緣塔,天姥古驛道,史載傳說,景區建設,

寺院布局

天姥寺寺院為古代宮殿式建築,分前後四院、兩廂,共一百一十餘間。山門在寺東北角,屋架三間,極雄偉(,上有豎匾。入山門,為一寬敞院落,古柏參天,涼風徐徐,鐵馬丁咚,不絕於耳,使人俗念頓消,大有進入清涼境界之感。入中門,有石階、花台,兩側為鐘鼓樓,鐘樓匾聯已忘記。上石階,為過道,原為萬曆進士陶梃所書,清季隨寺毀於火,後為美國博士郭鳳石補書。進入過道,一徑通幽,別有洞天,有清泉由石碉龍口中流入水池,波光粼粼,魚翔淺底。水池上方佛龕內,有菩提女立像,像為銅鑄,外敷赤金,高五尺,莊嚴慈祥,藝術極佳。

大雄殿

大雄殿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大殿兩側多供奉有十八羅漢像。據說,佛涅盤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羅漢,讓不要涅盤,常住世間為眾生培植福德。這十六位羅漢是:一賓度羅跋羅惰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註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成為十八羅漢。
佛龕上方,有趙鶴清隸書“活佛”二字橫額,兩旁有馬駟良題聯云:“滅國痛流離,視元段興亡,帝業封侯同泡影;出家全孝義,參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鑄金身”。此像鑄於元代,立於水池上方,護以石龕,故寺雖多次被毀,而此像無恙,已歷七百多年,惜於文革中被毀,現有者為近年補塑,較原像遜色。由水池兩側拾級而上,為正殿及兩廂。正殿高約十五米,系斗拱結構,門梁棟檐,金碧璀璨,階沿有大理石碉圍欄。殿內有三世佛等塑像七尊,並供一玉佛,高尺許,圓潤光華,潔白無疵,系寺僧由緬舁回者(玉佛現存縣博物館)。

正殿

正殿檐前,懸葉偉棠書“萬法惟一理”五字,每字一塊,殿額“大雄殿”,為克勤郡王所書;左匾“清淨圓通”,右匾“鷲嶺波羅”,俱馬駟良所書,字跡金光閃閃,筆力雄健。
天姥寺天姥寺
天姥寺南廂為“聖僧殿”,匾云:“最要安心”。北廂為“觀音殿”,有觀音及善財童子塑像,匾云:“可能知味”,對聯云:“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院內植金桂、茄蘭、玉蘭等名花,遊覽至此,令人心曠神怡。南側耳房為“地藏殿”,有“十王朝地藏”塑像;北側耳房為“方丈室”。有聯云:“品是西方無量佛;壽同南極老人仙。”過道樓房五格,樓廳以三間為客堂,有馬駟良所書“貯雲樓”等匾額,懸“達摩一葦度江圖”、楹聯:“松風水月,仙露明珠”等名人書畫。一間為“藏經樓”,珍藏佛教典籍。

大悲閣

出天姥寺北廂,為“大悲閣”,樓房三楹,樓廳祀觀音像,高四尺;樓下為“大客廳”,有高映所書“攬不盈掌”匾額,廳內設屏風、茶桌、靠椅、盆花、古玩等數十件,為接待賓客之所。寺中尚有彌勒殿、韋馱殿、祖堂、清心堂、般若堂、如是堂、藏經閣、齋堂等。寺後花園舍利塔藏開山祖師紀修和尚真身。

寺院組成

天姥寺院由天姥寺、福緣塔、天姥古驛道三部分組成。

福緣塔

天姥寺前有福緣塔,為天姥寺的組成部分,建於阮朝紹治四年(公元1844年),初名慈仁塔,現習稱天姥寺塔。塔為平面八角形樓閣式,造型凝重,共7層,塔高21米,每層內祀佛一尊。八角形的七層寶塔,分別代表佛祖七種不同的化身,塔內供奉著一尊鍍金的笑佛,以及三尊細緻優美的佛像。寶塔外則有六尊守護神塑像捍衛著寶塔。塔前臨與香江通連的天姥荷花潭,聳立於綠樹叢中的塔身,倒映潭中,波光塔影,景色綺麗。
天姥寺天姥寺

天姥古驛道

天姥寺舊址至冷水坑的山徑,依稀可識古驛道當時的風韻。天姥古驛道積澱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如果把李白的夢遊天姥詩篇比作天姥山的靈魂,那么,天姥古驛道則是實實在在承載起天姥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山的脊樑。天姥古驛道位於天姥山麓的南明街道斑竹村,古驛道穿村而過。鋪在村中長街上的鵝卵石,經過幾百年風風雨雨的洗禮,呈現出圓潤的光亮,牢固地鑲嵌在大地上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斑竹村口的那座石拱橋,流傳著一段與唐代隱士司馬承楨相關的傳說。說是當年皇帝數詔召司馬承楨出山,司馬承楨行至此橋上落馬竭息時,為有違自己意願的出山頓生悔恨之意。後人便將此橋稱為“司馬悔橋”,又稱之“落馬橋”。

史載傳說

天姥寺是第一位統治順化的阮氏皇帝於公元1601所建,天姥寺建於1601年,傳說有名老婦預言將會有真命天子來此建寺,帶來此地繁榮,而這時,有名自認是真命天子的阮黃便應預言建寺;回想,那名老婦,不是老奸巨猾,就是老謀深算,區區一言,就拐了個凱子建寺,至於阮黃有沒有真的成為真命天子?傳說中沒提到。
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剎,又名靈姥寺,已有近400年歷史。傳說寺內原供奉有32尊金身佛像,但法國占領時期,佛像已被盜。靈姥寺建於一個古占婆塔群遺址上,位於順化西郊,處香江北岸安寧村高坡上。從順化古都的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可達天姥寺。天姥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建在一座幽雅的花園內,裡面第一間佛堂有一尊銅鑄的彌勒佛坐鎮,在大雄寶殿後面還有一座官武祠和官音寺。此外,天姥寺還有一口於1701年鑄造的巨鐘,重達2052公斤,以及一塊由大理石龜馱著的石碑,高約2.5米,上面記載著天姥寺對於宣揚越南佛教的貢獻。
天姥寺天姥寺
天姥寺的建地,成為越南傳說中的龍穴所在,寺前那灣江水如龍盤踞,寺後橫臥山影如龍坐臥,雲幕輕卷,這山水構成的神龍姿態,倒令人真的覺得,神龍隨時都會離水離山,飛升而去;自香江的船上遠眺天姥寺方向,可見岸上最顯眼的建物,是如一把劍插在臨岸突崖上的福緣塔,由阮朝皇帝建於1844年,為七層八角型寶塔,八角型,就像八卦一樣,有何用意?若個穿鑿附會的解讀,應該是用來鎖住龍穴上的龍脈。越南人一輩子至少都一定要去北越的胡志明陵寢朝聖一次,這些當地遊客對外國遊客興趣甚大,常會熱情地找機會來攀談。

景區建設

天姥寺始建於黎朝弘定二年(公元1601年),系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1665年初次修葺,並於1710年添造重3285斤的大鐘。1714年擴建後,擁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鐘鼓樓、十王殿、大悲殿、藥師殿等數10座金碧輝煌的建築。
黎朝末年嚴重毀於兵燹,1815年和1831年先後修復。天姥寺位於順化城西郊香江江畔,從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聳立於北岸高處,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剎,又名靈姥寺,已有近400年歷史。該寺建於一個古占婆塔群遺址上。傳說寺內原供奉有32尊金身佛像,但法國占領時期,佛像已被盜。1904年又嚴重毀於颱風,1907年再次重修。越抗法戰爭和抗美戰爭期間復遭破壞,1975年予以修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