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公道

因南朝詩人謝靈運開拓的古驛道而命名,它現今為拔茅鎮的桃源村,穿越天姥到達關嶺頭。在這漫漫的古驛道上,有許多千古的遺蹟,如天姥寺遺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公道
  • 起點:拔茅鎮的桃源村
  • 經過:天姥山
  • 終點:關嶺頭
基本信息,沿途風光,關嶺頭,郵交鋪,橫渡街,楓樹嶺,冷水坑,黑風嶺,天姥寺,儒岙,人文歷史,

基本信息

從新昌、天台交界的關嶺頭開始,經郵交鋪到橫渡橋賞“皇渡橋”,過橫渡街賞“普濟橋”,經楓樹嶺、冷水坑上黑風嶺遠望天姥群山,下天姥寺、太白廟賞李白遺風,過橫板橋到儒岙,正處於風光綺麗的天姥山麓的精華地段。一路青山綠水、古道古橋和古村古蹟連成一線,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歷史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生輝。

沿途風光

關嶺頭

位於儒岙鎮南12公里,是新昌、天台兩縣的邊界,為寧紹通台溫關隘,古時設有軍寨和驛站。唐朝廣德初(763年),唐軍討伐袁晁起義,壘石築寨於此,名虎狼關,村由此得名關嶺頭。關嶺鋪是難得的古道遺蹟,現門樓上“關嶺鋪”三個大字依然清晰。走進磚牆圓拱門,裡面還有多間古老民居,鋪北為新昌境,鋪南為天台境,雖然有界牌,但兩縣鄉親世代雜居,情同手足,難分難捨。關嶺頭還有座侯王廟,是為紀念朱亮祖、葉深兩位將軍戰死於此而建。

郵交鋪

下關嶺頭,沿古驛道前行,就到郵交鋪,位於儒岙南10公里的孵雞山腳。古代設有鋪房,專門用於郵件交接傳遞,故名郵交鋪,現村中還保存一段石砌古道。
郵交鋪到橫渡橋已修建了水泥公路。橫渡橋位於儒岙南9公里的104國道兩旁。村口有座石拱橋,相傳宋高宗南渡曾經此地,受阻於水,忽有仙人以白布覆水尚得渡。高宗回京後,下旨在此建橋,人稱皇渡橋。清道光時重修皇渡橋。解放後改為橫渡橋,村由橋得名。皇渡橋系大型石拱橋,全長23.9米,寬5.5米,橋面寬5米;兩端有引橋,各長16.5米。單孔石拱橋,長條石錯縫平疊砌成,矢高9米,跨徑17米。橋身用長條石錯縫疊砌,橋面兩側設有對稱望柱、實體石欄板,望柱柱頭經雕刻造型,有白象、獅子、蓮台等形象。橋面中心平坦,兩端皆有石階或橫鋪條石間以卵石嵌鋪。一側圈臉石上鐫有楷書“皇渡橋”三字,2002年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現在藤漫橋體,很難找到“皇渡橋”三個字。

橫渡街

過橫渡橋有“穿路廊”。沿溪邊仍然保留一段古道可到橫渡街,原名皇渡街,古有驛道、小街,為台州通杭州省城的必經之路。相傳皇帝到過此地,故名,後改為橫渡街。從橫渡街沿公路走一段到楓樹嶺村下方,有一座“普濟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橫渡溪上。橋長10.8米,寬3.7米,矢高6.2米。橋墩用10根條石排列,上置鎖石。橋面平鋪條石。兩側置欄桿,望柱柱頭雕蓮花。拱圈一側欄板上鐫“普濟橋”隸體三字,上款楷書 “天台左溪十五都進士陳認同妻嚴氏男口孫男口口”,下款楷書“嘉靖三十年十月二十七日建”。拱圈用條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間以橫條石牽引伸向橋頭深處以加固。此橋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是新昌縣境內保存下來建造年代最早的石拱橋。相傳天台左溪舉人陳認上京趕考,至此遇大水被阻,得當地村民幫助才不誤考期。陳認高中回來後在此建橋以惠民眾。建國後為保護此橋,在普濟橋之下另建了一座鋼筋水泥平橋,以便村民的車輛輜重通過。普濟橋於2002年7月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點。

楓樹嶺

楓樹嶺位於儒岙東南7.5公里的鶴冠山腳。村西有古驛道通天姥,嶺中多楓樹,故名楓樹嶺。自楓樹嶺到冷水坑村一段古驛道,因下方修建了水泥公路而基本荒廢,古道上已經雜草叢生,但行走其中還比較涼快。

冷水坑

位於儒岙東南6.5公里的大坑山腳。古稱冷水孔,村由山坑得名。冷水坑在古代也建有驛站“冷水鋪”。從冷水坑上黑風嶺、下天姥寺到橫板橋村,這是一段保存最好、距離最長的古驛道。長約2100米,寬2米許,用卵石、天然塊石鋪築而成。

黑風嶺

舊時曾在嶺頭設關卡,名黑風關,建有關公廟,村民遷此地後,取名關爺殿,後演變為關下田,現地圖名為關央田。現關爺殿南側洞門上方寫著“黑風關”,北側洞門上方寫著“威震關”。站在黑風嶺頭極目遠望,山頂雲霧繚繞,山間樹木蔥鬱,山下田地坦蕩,一種登高遠望自豪感油然而生。

天姥寺

繼續走古驛道下山就是天姥寺,在橫板橋村南側。五代吳越國時期後周廣順元年(951年)由徐承范、徐承節出巨資助僧德韶建。宋至道三年(997年)改名廣福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天姥禪寺。建國後為天姥林場場部,現已成了天姥膠丸公司的廠房。路旁只留下天姥古驛道文物碑、李白“夢遊天姥吟”詩文碑和已看不清文字的古石碑。
李白夢遊天姥名揚四海,天姥山老百姓紀念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在橫板橋村中建有太白廟,塑詩仙李白像,永世瞻仰。橫板橋村中古時有兩座木板橫鋪的木橋,故名橫板橋。橫板橋村位於天姥古驛道上,有兩條交叉的小溪流經全村,村民為了行走方便,在小溪上架了31座形態各異的小橋,成了小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太白廟旁有一座單孔石拱古橋,名“太白橋”,此橋為紀念詩仙李白而名。

儒岙

從橫板橋村沿點田坑有一條古驛道可到儒岙村,到了儒岙,必去看彼蒼廟,鄉人有諺:“修行修一世,不如彼蒼廟內坐一時。”彼蒼廟始建於明朝中葉,是“儒岙八景”之一,縣級文物保護點。大樹枝葉遮蓋古廟前的一條小溪,溪上有座古橋,廟前涼亭仿古建築上掛“彼蒼廟”匾額。廟內有禹王殿、謝公殿、太白樓等建築,雕樑畫棟,精巧玲瓏。先到禹王殿,細看禹王像,慈祥淳樸,有對聯:“浩蕩神州萬民敬仰,巍巍聖德舉國尊崇。”再看謝公殿在禹王殿之側,謝靈運率眾開闢古驛道萬民頌揚,後人念其功德,在東山寺有謝靈運像。看彼蒼廟內謝公儀容,仍是手執一卷的浪漫詩人模樣。還有太白樓,既為接待室,也是為紀念詩仙李白的。太白樓備有桌椅,可以品茗飲茶,賦詩鬥文。臨窗可以眺望天姥群峰。

人文歷史

唐李白、杜甫等眾多詩人追慕名賢,留下《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李白“夢遊天姥”也是追蹤謝公足跡,有詩云“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後世在古道上曾設有館、驛、站、鋪設施,元、明、清代之際是省城至天台、台州的官道要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