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

《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是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五代手寫卷予中無名氏的作品,寫的是一個美麗的歌舞伎在暮春喔節的感受。上片寫其外表的華美,下片狀其內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與擦拭不盡的淚珠、掩飾不了的憂愁,相互映襯,達成一種對比中的和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
  • 創作年代:五代,唐
  • 作品出處:《敦煌曲子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賞析評價,作品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天仙子
燕語鶯啼三月半,煙蘸柳條金線亂①。五陵原上有仙娥②,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雲一片③。
犀玉滿頭花滿面,負妾一雙偷淚眼。淚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紅絲點百萬。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煙:籠翠在柳樹上的雲氣。蘸(zhàn):沾染。金線:形容嫩黃的柳枝。
②五陵:指西漢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個皇帝的陵墓,在今鹹陽市附近,由於地近長安,為遊覽勝地。仙娥:詞中描寫的女主人公。“娥”,美女。
③九華:九華山,在今安徽省青陽縣西南。
犀玉:華貴的首飾。花:花鈿。《唐摭言》卷十引諺:“白頭花鈿滿面,不若徐妃半妝”。

白話譯文

暮春時節燕子叫黃鶯啼,煙柳綠條蒙蒙裊裊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猶如仙娥,手搖著歌扇,香氣爛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經遠去,留住的只是九華山的一片空雲。
滿頭珠玉裝飾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誰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雙眼淚水漣漣。那串串眼淚就像珍珠,拈不散數不清,用紅絲串上應有上百萬。

賞析評價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怨詞,寫戀人選去,給姑娘帶來的相思之苦。同時也揭示了當時中國女性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以及她們這種追求並不為男子所珍惜的社會現實。
詞的上片是寫景,作者從動態著筆,既形象地寫出了景物的情態,也婉轉地表達出了主人公心頭的煩悶和怨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下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抒發了主人公心中無限的怨情,一個平常的比喻將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詞感情質樸而深沉。
這是一首怨詞,寫戀人遠去,給姑娘帶來的痛苦。詞的上片先從景寫起。前兩句,勾畫了暮春的景色;燕鶯啼叫,柳條在春風中裊裊多姿。作者從動態著筆,寫得有聲有色。尤其是一個“亂”字,既形象地寫出了柳條弄春的情態,也顯露了主人公煩悶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經過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場了:“五陵原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歇拍告訴人們她這樣出場目的,她是要留住那遠去之人,可事與願違,她只是“留住九華雲一片”。作者筆鋒一頓一折,婉轉地表達了主人公心頭的怨情。
下片開頭一句直寫主人公打扮之美,與上片“仙娥”暗映。接著掉轉筆鋒寫道:“負妾一雙偷淚眼”,又與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依然在這一頓一折中代現出來了。作品到此在表現怨情方面,已經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後幾句作者又展開想像的翅膀,以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抒寫心中無限的怨和恨:“淚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紅絲應百萬。”以真珠比淚珠,可見淚之多;以淚之多烘寫傷心之極,從傷心之極正見出怨情之深。一個平常的比喻在這裡卻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這首詞揭示了當時中國女性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追求,以及她們這種追求並不為男子所珍視的社會現實。感情直朴而深沉。

名家點評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亦怨詞也。末尾構想甚奇。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卷一:此首乃游女情辭,特點在下片詭喻奇譬,但情未必真耳。其首句“犀玉”云云,與後五句不貫,疑非原文,是書手誤羼,待校。(節)王國維於一九二。年見此辭,賞為“婉轉深刻”“深峭隱秀”“堪與飛卿端己抗行”,此所賞皆非賞民間文藝者,為皮相之談可知。此辭雖因叶韻相同,內容又近,而認為雙疊之調,在遣辭方面上下片各有一境:上片一氣呵成,“仙娥”已翩翩於紙上,筆致融渾,使下片“其實難副”。下片“負妾”者乃人,非物,接在“花”與“玉”下,如何融貫?故疑“犀玉”句非原文。且以花玉堆砌頭面,成何美質,尚堪駐九華之雲不飛歟?“游女”遊戲情場,擇肥而媚,百萬真珠,其所望也。惟恨情之真不如珠之真,淚珠終不能換真珠耳。自居易詩日:“莫染紅絲線,徒夸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老實可憐,卻具真情。蘇軾有旬日:“淚眼無窮似梅雨,一番勻了一番新”,——何其渺小!知民間文藝不可輕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