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鹽池

大鹽池

大鹽池,即鹹海。據悉,古時候由於科學落後,中亞地區離海較遠,這個地區的人們便用這裡的水來做鹽食用。它是中亞地區的鹹水湖,舊譯"阿拉海",位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之間。面積5萬餘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水深64米。有中亞兩大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注入。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位變比較大。湖水含鹽量高。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鹽池
  • 面積:6.45萬平方千米
  • 湖面海拔:53米
  • 排名:世界第四大湖
鹹海,歷史狀況,沙俄時期,蘇聯時期,

鹹海

鹹海,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流鹹水湖,坐落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的交界處,為世界第四大水體。水源主要依賴阿姆河和錫爾河。鹹海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之一。但是,由於蘇聯人將大量的鹹海海水用於農業灌溉項目,進入20世紀後半葉,鹹海開始呈現戲劇性的快速萎縮。到21世紀初,鹹海萎縮的進程仍在繼續。隨著水位的下降,鹹海自然分成了南鹹海和北鹹海兩片水域,而其中南鹹海部分又進一步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北鹹海上的大壩起到了保持水位的作用,但是南鹹海上同樣的大壩卻導致了水位的持續下降。

歷史狀況

沙俄時期

俄羅斯帝國海軍開始於1847年駐紮在鹹海,最先部署的兩艘雙桅帆船。命名為“尼古拉號”“米哈伊爾號”,前者是一艘軍艦,後者為漁業提供服務。1848年,這兩艘船調查了北部的鹹海。同年,一艘更大的軍艦“康斯坦丁”完成了調查整個鹹海

蘇聯時期

1918年,前蘇聯政府決定將流入鹹海的阿姆河錫爾河分流至附近的沙漠地區,用以灌溉和種植稻米、棉花和穀物等農作物。此舉導致流入鹹海的水量大為減少。從1960年到1970年,鹹海的水位便以每年下降20厘米的速度下降。從1970年至1980年,下降的速度激增至每年50-60厘米。1980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90厘米。與此同時,它的含鹽量從10g/L上升至45g/L。1987年,鹹海分成南、北兩部分,稱為南鹹海和北鹹海。其後,曾經有人使用人工渠道將兩個湖泊重新連線,但最終因它們繼續萎縮而在1999年再度分開。2004年,鹹海的面積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而且還在繼續萎縮當中。2007年,鹹海面積只有最初面積的10%。南鹹海的含鹽量上升至100g/L。由於遠距離引水,大規模開墾,不適當灌溉,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使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帶來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巨大的生態災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