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清醮

大鵬清醮

大鵬清醮是融道家文化、武當武術、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參與性較強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相傳緣於600多年前建築大鵬古城;大鵬所城史料載有劉起龍將軍(1772/1830)和賴恩爵將軍(1795/1849)率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拜祭天后和每隔5年參加“打醮”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鵬清醮
  • 發源地:大鵬所城
起源,特色,

起源

大鵬所城地處廣東沿海,為抵抗倭寇,明洪武年間建成大鵬城,相傳當時建好開光(使用)前,北城門附近幾位子民忽然無疾亡故,牲畜發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頭領馬上請來堪輿大師,認為北門是白虎門,開不得。除了堵上北門外,還請來道士“打醮”做法事。古時新安縣“打醮”大致兩種模式,一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儺”。二為感謝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鵬所城歷為軍事要塞,戰事頻發,大鵬清醮相當一段時期是為紀念陣亡將士和超渡海上罹難孤魂的“瘟醮”;後來太平盛世就做“太平清醮”。
大鵬清醮每5年正月做一次,每次7天,己舉辦近百次,直到解放後至1989年停止了40多年。1986年民間集資重建天后宮,大鵬清醮又開始舉辦,至2006年2月已舉辦了5屆,參加民眾每次數千人,影響及至周邊的市、縣、鎮、街道。
小小的大鵬所城在清代出了賴恩爵等10多個將軍。大鵬所城的軍士來自全國各地,語言、風俗、習慣各地不同,宗族信仰也百家百樣。佛家、道家、儒家有人崇拜,天后媽祖、城隍、關帝有人信仰。幾百年來儘管朝代不斷變更,社會制度屢屢更換,但大鵬所城人通過大鵬清醮這個民間盛大儀式,傳承道家“和”(和諧)、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濟、救死扶傷”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特色

大鵬清醮對研究大鵬所城成為著名的“將軍城”及古代守城軍人“精神支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太平清醮從製作“山大佬”、紙紮馬、龍、鶴、鳳等祭品,到整個拜祭、巡遊、放生、吃齋過程和舉辦獨特的“將軍宴”,是典型的民俗活動,各項祭祀物品的寓意和文化形態豐富多彩,對研究地方風俗文化有一定的價值。大鵬清醮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幾百年來當地社會穩定,人際和諧,從未發生姓氏宗族衝突和封建械鬥。傳統的大鵬清醮,對今天發揚優秀的民族美德,特別是祭典愛國將士英靈,激發民眾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文明和諧社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