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格里拉(天津電視台出品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香格里拉是歷時四年磨礪完成了全部十六集的大型人文環保系列紀錄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香格里拉
  • 出品:天津廣播電視台
  • 類型:紀錄片
  • 正式開機:2009年4月
基礎信息,分集介紹,

基礎信息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處(UNDP China)冠名製作,天津廣播電視台出品,天津廣播電視台國際頻道《泊客中國》團隊統籌策劃的大型人文環保系列紀錄片——《大香格里拉》,歷時四年磨礪完成了全部十六集的創作,將於2013年4月29日起通過天津衛視和天津電視台國際頻道全球首播。
《大香格里拉》的創意始於2007年,2009年4月在雲南正式開機,今年2月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封鏡,前後四年的時間裡,《大香格里拉》團隊沿多條地理、歷史、文化線索,訪遍大香格里拉地區的全部省份和那些與“大香格里拉”血緣密切的境外地區。《大香格里拉》採用全高清攝製標準,每集時長24分鐘。該片還在跨媒體跨平台的傳播上進行了全新而有益的嘗試,除紀錄片本體外,計畫發行配套紙媒出版物,並以多種語言全球同步發行。

分集介紹

第一集 問源
距今6000多萬年前,年輕的喜馬拉雅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從此高山峽谷間,一條大河東南去。這條大河灌溉出了六個國家的璀璨文明,大河兩岸,遍是神跡。這條大河,也在中國西南的廣袤大地上留下了一片人間仙境——大香格里拉。她,就是眾神之河——瀾滄江-湄公河。本集故事發生在青藏高原五千米雲間,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在瑪尼石刻下佛語;也發生在眾神之河源頭神寺,一位僧侶執著固守在殘垣斷壁中。攝製組溯尋著這條通天大河的源頭,尋找著生命的源頭,文明的源頭,也尋找著大香格里拉夢的開頭。
第二集 源頭人家
自然的法則限定了高原牧民獨有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性情,藍天、雪山、草甸、牛羊之外,真正的高原牧民生活是怎樣的?瀾滄江源頭幾百公里之外的雜多,牧民的帳篷零星散落在茫茫高原草場上。對他們來說,家,就是馬蹄牛鈴所到之處的全部世界。本集故事開始於牧民旺青多嘉一家離開這片草場的前夜。天明之後,多子多福的牧民旺青一家要再次啟程,尋找下一個水源豐沛的定居點。攝製組一路追隨著牧民的血脈,在遷徙的途中,體會高原的年復一年;也跟隨著旺青多嘉和兒子東周,一路策馬尋找中國海拔最高的希望國小,瀾滄江源區昂鬧國小,那是旺青一家的希望,也是源頭人家的新生。
第三集 天路
不知什麼時候,眾神之河邊有了這條路,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稱它為天路。這是條天路,也是世上最漫長的修道場。在這條路上,虔誠的藏民轉過山水,轉過輪迴,三步一叩,步步朝向聖城拉薩。在這條路上,格薩爾式的血性男兒,策馬揚鞭,馳騁在高原之上,馬背上的他們放牧牛羊,遷徙四方。本集故事一路伴隨著瑪尼石與風馬旗的誦經聲,攝製組在這條天路上,與藏民熱烈的生活與信仰一次次不期而遇,與無數虔誠的心踏上這條天路,一同朝聖這片荒蕪中的精神家園,又在瀾滄江水中一同流向遠方。
第四集 兄弟
公元2009年時,中國特有物種普氏原羚,種群總數已不足300隻。而這其中的一隻,卻遠離羚群,生活在青海湖東岸一間普通牧民人家的屋檐下。這戶的主人是牧民南加,發現這隻初生的普氏原羚時,它還不足3個月。而當南加收救了這隻名叫果周的原羚時,他也不曾料到,果周會在他家一直住到今天,而且成了小兒子桑傑最親的兄弟。本集故事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青海湖邊這片小天地,就像果周3年多來沒有離開過一樣。攝製組接過南加手中的DV攝像機,記錄著兄弟間快樂的時光,也記錄著在重返野性和回歸親情間,果周一次次艱難的抉擇。鏡頭裡,我們似乎看不到桑傑和果周有骨肉之親,但都能感受到作為大地兒女的兄弟情。
第五集 鳥喇嘛
他是藏地傳奇的僧人。是他,第一個為藏區鳥類繪製圖譜;是他,捨身徒手攀援絕壁,只為把食物送到飢餓的高山兀鷲雛鳥巢穴中;也是他,發起成立了“年保玉澤生態保護協會”,帶動著身邊人一起保護家鄉的充滿生機的美麗。他是扎西桑俄,人稱“鳥喇嘛”。本集故事從天上來。千百年來,天空一直是藏地人們重要的精神寄託,但對於扎西桑俄來說,天空更像是一幅歷經幾世轉生繪製的畫卷。攝製組隨扎西在年保玉澤連綿群山中攀登,只為追隨著他筆下人與鳥的因緣際會傳說,和那些生命與天空的聚散離合的故事。我們還見到越來越多的扎西桑俄正站出來,用熱愛共同譜繪著藏地上空的生命畫卷。
第六集 香格里拉
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造出的“香格里拉”一詞。書中的“香格里拉”是一方淨土,是一個夢,遺世獨立,清淨絕塵。那裡有人們對自然最虔誠的膜拜,有人們對極樂世界的神往,還有我們本初的生命智慧。近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找尋——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音樂人三寶、舞蹈家楊麗萍、歌手朱哲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本集故事不單單想要給觀眾一個地理答案,更希望您可以和我們一起思考,一起尋找。攝製組在路上,在一聲聲詠頌中,在一次次俯身中,在一片片龍達的飛舞中,在每一面善緣微笑中,尋找香格里拉。
第七集 大衛·妮爾
青藏高原,曠潔高遠,遺世獨立。數百年來,無數西方探險家前赴後繼,卻難以企及。一百年前,一位法國女子竟喬裝成藏族朝聖者,先後五次徒步深入這片神秘艱險的未知之地,將西藏的謎底交付給了世界。她的傳奇經歷,在西方掀起了持續一個世紀的藏學熱潮。她,就是歷史上第一位進入拉薩的西方女子大衛·妮爾。一百年後,美國經濟學家龍安志,用另一種方式,再度踏上了大衛·妮爾的朝聖之路。本集故事裡,從法國巴黎到聖城拉薩,攝製組追尋她的探險足跡,用鏡頭點滴還原了大衛·妮爾101載的傳奇人生,也解開了她美國追隨者心中的藏迷。
第八集 阿爾芒·戴維(上)
一個半世紀前,西方人在嘗試各種辦法,來尋找進入神秘東方的捷徑。這其中,一群名義上稱為傳教士,但看起來更像是獵人、冒險家和博物學家的西方人,找到了“物種”這枚開啟東方的生靈之書的鑰匙。一本始於1868年的傳教日記里,竟始終大篇幅記述著一段通往大香格里拉生命之門的傳奇。本集故事就從這本日記開始,日記的主人是法國傳教士、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攝製組追溯一個半世紀前戴維神甫探路中國的里程,從法國艾斯布萊特到巴黎,從中國北京到四川,試圖重現由戴維神甫的物種發現引出的一段飄洋過海、縱貫東西方的生命奇遇。
第九集 阿爾芒·戴維(下)
公元1862年一個初春的清晨,一名神甫離開了馬賽港,沿著東方傳教之路進入中國。這位名叫阿爾芒·戴維的神甫或許猜不到,7年後,他在大香格里拉區域最東端的四川雅安鄧池溝發現的黑白熊,不但書寫了東西方物種交流史上的神話,更成為大香格里拉與全世界分享的生命禮物——大熊貓。本集故事就從戴維神甫在物種史上種下的這顆黑白色的種子開始,攝製組遠赴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拍攝全球第一件大熊貓骨架,戴維神甫在1869年運回法國的大熊貓標本。簡單如黑白色的大熊貓曾令整個西方世界為之轟動,給紛繁的世界帶來簡單的快樂,也讓人們記住了這位虔誠於大香格里拉的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
第十集 舞生
大香格里拉對楊麗萍而言,是一段生命的舞蹈。有限的舞台上,她用舞蹈鋪就著無盡的朝聖之路;有限的時間裡,還是舞蹈,講述了無限輪迴的故事。2009年,楊麗萍推出了參演的最後一部原生態歌舞集《雲南的響聲》,本集中,攝製組親歷了這部歌舞集從幕後走向台前的一段段故事。從《雲南映像》、《藏謎》到《雲南的響聲》,我們親睹了楊麗萍用舞蹈渾然天成地層層綻放開大香格里拉少數民族的靈魂,也看到越來越多大地的舞者們走出了狹小的舞台,回到萬物生命之初。雖然2012年底,楊麗萍宣布“告別舞台”,但只為舞生的她,生命的舞蹈又怎會就此謝幕?
第十一集 沙溪老馬店
這本是綿延千年的茶馬古道上,一處平常的驛鎮。老戲台、古廟佛寺、四方街中央的古槐樹,平靜祥和的日子就像鎮子外的小河般,流過無聲。直到古道被歷史層層碾過行將壽終時,這個小鎮竟成為至今唯一還鮮活保留古道驛站文化和騾馬市集的文化孤島。自此,八方風雨重新匯聚於此,修整著這個名叫沙溪古鎮的時光秘事。本集故事凝固在沙溪小鎮。在那裡,攝製組歇腳在150年歷史的老馬店中,曾經的外來客,如今的老馬店掌柜阿方,細數著每根樑柱的故事,那裡凝固著古道的興衰和人煙;古道上曾經最顯赫的商隊歐陽馬幫,改行當豬倌的馬過頭三哥,沒落在閣樓角落裡的金鞍……沙溪還能在這條古道上走多久?
第十二集 古道新馬幫
茶馬古道,這個曾經連線東西方各國的樞紐,正變成了文明洪流里的一葉孤舟。隨著現代化的通行方式,一層層地將古道覆沒,馬幫正悄然離開古道,離開生活,離開記憶。馬幫將去向何方?古道又將去向何方?那些古道新馬幫是否還能拾起曾經對自由暢行的渴望。本集故事中,洋馬鍋頭李愛德率一群沙溪老趕馬人組成的古道新馬幫,帶攝製組從沙溪上路。曾經西南山區的生命線,成了今天最另類的文化體驗。當我們追隨零落細碎的馬蹄聲,一次次誤入現代文明尚未吹進的角落,才發現這條路曾經肩負的生存希冀,如今已不再沉重,而古道自己的命運,正湮沒在茶馬重鎮的夜夜笙歌中,有人銘記,有人遺忘。
第十三集 最後的東巴
當東巴成為旅遊符號,泛濫麗江街頭時,很少有人知道,在納西族地,僅有一位大東巴還活在世上——“最後的大東巴”和志本。過去的近千年里,東巴作為納西族人的無上智者,擔任著人神溝通的靈媒,在東巴紙上記錄著納西人世代賴以生存的天地契約。而今,昔日牧耕之地漸漸變成繁華的城幫,東巴何處安身?本集故事中,攝製組來到白水台,那裡是遊牧納西最早定居的地方,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東巴和現在最後的東巴守護的家園。和納西族人一起慶祝他們最隆重的節日“二月八”,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納西人對天地的敬畏和對東巴的尊崇,還有那尚未斷續的東巴血脈,在年輕一代納西人心中流淌。
第十四集 再見納西
1922年,來中國雲南尋找植物標本的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無意中發現了玉龍雪山下這片與世隔絕的眾神之地,從此世人初識這片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近百年來在西方學界,納西始終是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核心熱點,甚至西方人對大香格里拉最初的認知,也源於洛克對古納西王國的描述。追隨著洛克的傳說,在如今炙手可熱的古城,既有那些早在中原銷聲匿跡的古樂,借著納西的老樂手,悠然地在古城的夜空中找回古老的樂魂;又有一些古老原生的節慶、習俗、文字,在旅遊高度發展的今天出走麗江。我們鏡頭裡的納西族地麗江,各種世界性的桂冠戴在它的頭上,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難題也隨之降臨於此。
第十五集 菩提
雲嶺之南,西雙版納。這裡是瀾滄江水流出中國的地方;這裡是傣家世代守護的佛國家園;這裡擁有著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熱帶雨林。然而,洶湧的橡膠林與台地茶的熱潮,也改變著熱帶雨林的結構。多樣化種植逐漸被單一種植所取代;高額利潤的誘惑下,原始的“刀耕火種”復甦了。德國生態學家馬悠如同拯救版納雨林的阿凡達,用雙手巧奪了天工,用蘭花締造出生命。十年樹木,湄公山莊完成了橡膠林到雨林的回歸,而他也把生命與希望,永遠地種在了西雙版納,盛放在他為之傾倒終生的空中花園中。攝製組多次深入版納熱帶雨林之中,用跨越時光的紀錄手法,講述了一個關於自然與生命承諾的故事。
第十六集 彼岸
信仰貫穿了人類的文明史,而大河又被偉大的文明一次次地選擇,成為了她的初生之地。大浪淘沙後,她們倖存,生長,繁華,失落,又連同這神跡一起,回歸了大地與大河。吳哥文明選擇了瀾滄江-湄公河,這世上沿岸寺廟最多的河流。繁華盡頭,守望眾神之河源頭的,是斑駁的寺廟與孤獨的泉眼;萬里人煙過後,大河又將給我們留下怎樣的結尾?本期節目中,您將隨攝製組一道,從吳哥窟宏偉的殘垣啟程,順流而下,尋找湄公河誕下的千百種生活。那是高棉洞里薩湖水上人家的驚鴻一瞥,是越南出海口小村子裡最年長老人的娓娓道來,是眾神之河告別大地前留下的最後一座寺廟。本以為大河到這裡已成絕唱,繼續前行後,我們卻尋得了另一方凡間淨土,雀躍浮沉,無始無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