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與歧途

大道與歧途

書生與政治的糾葛,掙扎!王彬彬筆下政治鐵流中的書生本色!

才情蓋世的讀書人,跌宕起伏的政治大漩渦!他們在歷史與政治的滾滾洪流中裹挾向前。生前事,身後名,任人評說,由人感慨!

基本介紹

  • 書名:大道與歧途 
  • 作者:王彬彬
  • ISBN:中國文學-當代作品978-7-5080-8370-4
  • 類別:中國文學-當代作品
  • 頁數:272
  • 定價:45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4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系列書介紹,目錄,自序,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穿透歷史迷霧,揭露深藏內幕。
五四至建國初期,是社會的大動盪、大轉型時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場,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是那些與歷史、政治頗多糾葛的文人故事:陳獨秀的頻繁入獄與視死如歸;瞿秋白參與矛盾《子夜》的創作;魯迅與章太炎的師生之情;胡適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亞子與毛澤東的詩詞唱和……
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筆優美、觀點犀利著稱。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視大量史料的參照、考核和論證,以縝密的邏輯思維,呈現出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另一個側面。
作者飽含感情的文字,無論是批判、駁斥,還是讚賞、謳歌,都有理有據、愛憎分明,讓人讀後有所得,有所思。

系列書介紹

內容上兼容並包,旨在展現繽紛世相;
思想上鞭辟入裡,意在構建美好未來。
繼第一輯(蕭功秦的《家書中的百年史》、馮克利的《雖敗猶榮的先知》、虞雲國的《放言有忌》、羽戈的《豈有文章覺天下》,以及婁軍的《在他鄉尋找自己》)閃耀上市後,“主見文叢”第二輯火熱推出葛劍雄的《遠憂近慮》、王彬彬的《大道與歧途》、周實的《老先生》、劉統的《本相尋蹤》和張中行、朱正等的《眾說鐘叔河》。這五本書或針砭時事、評議社會民情,或講述書生與政治的糾葛與離合,或追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象和家國情懷,或回味有細節的近代往事和人物,或說人論書、全貌呈現文化出版名人對當代精神生活的影響力與風采。

目錄

陳獨秀留在滬寧線上的鼾聲
此番“旅行”卻非同尋常,其終點很可能就是刑場。在這被“押赴刑場”的途中,陳獨秀想了些什麼呢?他什麼也沒有想。沒有心潮起伏,沒有思緒聯翩——他一上車便呼呼大睡,直到車抵南京被叫醒。
徐樹錚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文化上的保守、頑舊派,對陳獨秀、胡適這一批新文化人士,對這一批思想啟蒙者,真憤嫉到了必欲“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的程度。
瞿秋白與茅盾的《子夜》
《子夜》中有瞿秋白的理念和心血。《子夜》問世後,瞿秋白也熱情地給予肯定。至於《動搖》,應該是當初作為政治家的瞿秋白所鄙棄的。但瞿秋白臨死前所留戀的茅盾作品,居然不是《子夜》而是《動搖》,原因何在呢?
魯迅的不看章太炎與胡適的不看雷震
在魯迅與章太炎的關係中,卻有一件小小的“公案”。1914年6月初至15日,章太炎被袁世凱囚禁於北京南下窪龍泉寺期間,曾絕食抗爭。此事當時動靜很大。這期間,魯迅未曾到龍泉寺看望過章太炎。
“匕首”與“手術刀”
胡適敢指名道姓地罵蔣介石而魯迅不敢,就證明了胡適比魯迅更勇敢,更無所畏懼,更富於批判精神嗎?不!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決定著胡適“敢”而魯迅“不敢”的,不是個人的勇氣、膽量、批判精神,而是別的一些更複雜的因素。
談談胡適與胡風
胡適與胡風的最根本區別,還在於一個是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一個是傳統型的文人。胡適雖也多多少少有著傳統士子的氣息,但基本上是一個具有現代人格的知識分子;胡風雖也多多少少具有現代意識,但基本上是一個傳統型的文人,他的氣節,他的情操,都是傳統型的。
唐德剛筆下的胡適
唐先生淡化西洋文明對胡適的影響而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對胡適的作用,本意該是為胡適辯冤白謗,但卻不知不覺間構成了對胡適價值的整體否定。試想,一個全盤反西洋文明的胡適,一個“承繼了孔孟價值的最高標準”的胡適,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還有什麼價值?
作為留美學生的聞一多
對出國留學的必要,對在美國生活的意義,聞一多還未走出國門就已經開始懷疑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聞一多留美期間懷鄉情緒那么強烈。讀聞一多留美期間的書信、詩文,總能感到那種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柳亞子的“狂奴故態”與“英雄末路”
柳亞子自稱“狂奴”,其實並不如嚴子陵那樣“無欲則狂”,因此,他的“狂奴故態”,不過是沒有底氣的作態。柳亞子一生好以“英雄”自命,其實,他也只是終身好作英雄語而已。
郭沫若與毛澤東詩詞
在積極解說毛澤東詩詞的過程中,郭沫若一再犯下“低級錯誤”,一再令自己尷尬。以郭沫若的古典詩詞修養,以郭沫若在文學上的審美能力,這樣的事情本來不應該發生。但這樣的看似不可思議的事畢竟發生了,原因何在呢?
西安上空,《大公報》如雪飄飛
在如何應對事變上,意見分為兩派。一派可稱為“主戰派”,即主張興兵討伐西安,武力解決事變。一派則不妨稱之為“主和派”,主張以“和談”的方式解決事變,反對與西安兵戎相見。“主戰派”顯然將蔣介石生死置之度外。
禁慾時代的情色——“紅色電影”中的女特務形象
“紅色電影”的編導們,本意是要讓女特務的各種表現引起觀眾的厭惡、仇恨,沒想到卻事與願違,女特務成了觀眾最喜愛的人物,至今還有些人像懷念初戀情人般地懷念她們。不得不說,這是“紅色價值”的失敗,是人性的勝利。

自序

我的專業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從研究生時期開始,就寫些評說當下文學和文化現象的文章。這樣寫了十多年,終於有些感到厭倦,於是便把目光投嚮往昔的文壇,寫一些談論往昔文壇人、文壇事的文章。但寫著寫著,不知不覺間就跑出了文壇,寫起了與文壇、文人無關的文章。
從文壇上的人與事到與文壇無關的人與事,中間有一個過渡,那就是那類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糾纏不清的人物,是那種既與文壇有關又不僅僅與文壇有關的事情。收在這裡的,大都可算是寫這種亦文亦政的人與事的文章。
百餘年來文人、文學、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人們已經說了很多,但仍有更多的東西值得評說。許多人,許多事,還遠遠沒有說清,也許竟永遠不能說清。這其間,有太多的血與淚、哭與笑;有太多的榮與辱、夢與醒;有太多的真誠與虛偽、迷狂與悔恨;有太多的奴顏婢膝、苟且偷生;也有太多的得隴望蜀、趁火打劫……對於後人來說,則有太多的啟示與教訓。
我寫這些文章,也有一個從比較隨意些到比較嚴謹些的變化過程。剛開始寫這類文章的時候,態度更輕鬆,雖然也做注釋,但做的是夾注,且做得比較簡略,文章篇幅也比較短小。那時候,是把這些文章當作“餘事”做的。在《鐘山》等刊物發表後,頗有些反響,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給我熱情的鼓勵,這讓我在寫這類文章時漸漸正襟危坐起來。注釋從夾注變成了章節附注,做得也儘量準確、周全。剛開始,是有一點想法、幾條材料便敷衍成文,後來,則儘可能把與題旨有關的材料多看些,把事情的經過儘量說得詳細、全麵點,這樣,篇幅也便越寫越長。最初的這類文章,都只有數千字,現在則常常要寫到三萬字左右。這是收入書中的文章有的很短小有的很冗長的原因。
十多年來,寫文而政、政而文的人與事的文章,並不止這些。還有一些,暫時不能收在這裡。
《列子·說符》中講了一則歧路亡羊的故事: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成語“歧路亡羊”典出於此。這本小書中,有一篇談柳亞子的《柳亞子的“狂奴故態”與“英雄末路”》,應該是書中最長的文章了。柳亞子《讀史》詩中有一聯是“大錯無端鑄六州,亡羊歧路誤清流”,“亡羊歧路”用的就是《列子》中的典故。在為書起名時,想到了柳亞子的這一聯詩,還想到魯迅致許廣平信中談到的“歧路”問題。魯迅說:
走“人生”的長途,最易遇到的有兩大難關。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傳是慟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頭坐下,歇一會,或者睡一覺,於是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見老實人,也許奪他食物來充飢,但是不問路,因為我料定他並不知道的。
歧路之所以為歧路,就是並不知道哪一條是正途。若知道何為正途,即便是“歧路之中又有歧”也無妨。事前知道是或可能是“歧路”,並不容易,必須是頭腦異常清醒、冷靜的人,才能有此智慧。更多的時候,是自己開步前不知是或可能是“歧路”,走到中途才明白誤入歧途。中途而知歧者,有的人能迷途知返,有的人則欲返而不能,歧路就成了不歸路。還有些人,是把歧路走到底、走到死,也不知走過來的原本是歧路,只是別人或者後人,才看出他一直走在歧路上。
也想起了王國維寫夜宿故鄉的詩:
新秋一夜蚊如市,喚起勞人使自思。
試問何鄉堪著我?欲求大道況多歧。
人生過處惟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
欲語此懷誰與共,鼾聲四起斗離離。
這真是世人皆睡我獨醒、世人皆昏我獨疑了。
因為胡亂想到了這些,就把這本小書命名為《大道與歧途》。
這本小書能夠出版,要特別感謝深圳的梁由之先生。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九日
南大和園

作者簡介

王彬彬,出生於1962年11月,安徽省望江縣人。1982年畢業於解放軍外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批評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與唯美之間》《魯迅晚年情懷》《為批評正名》《文壇三戶》《城牆下的夜遊者》《風高放火與振翅灑水》等。

編輯推薦

★從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到文學巨匠魯迅、胡適,再到建國後的柳亞子、郭沫若,這些百年來在文壇、政壇都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作者從另一個側面講述他們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和以往簡單地對一個歷史人物非黑即白的定性不同,本書試圖以歷史的大環境為背景,講述這些文人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示特定時代環境下他們複雜、微妙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還給他們更多的“人性”。
★陳獨秀對蔣介石的嘆服;瞿秋白說出自我否定的“多餘的話”;魯迅曾經在袁世凱政府任職;聞一多對美國的“深惡痛絕”;政治上極度“幼稚”的柳亞子;一生追求“政治正確”的郭沫若……這些內容和觀點,意趣盎然,獨樹一幟。
★流暢、優美的文筆,客觀、嚴謹的推理,犀利、新穎的論點,使本書在同類書中顯得傲然獨立、卓爾不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