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無限--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回憶

《大路無限--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回憶(精)》(作者唐雲岐)這些回憶以回顧作者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為主要內容,著重記述兩社艱苦創業和改革發展的光輝歷史,以及作者的工作經驗與體會,同時也簡要反映了作者整個成長和工作歷程。編者希冀通過《大路無限--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回憶(精)》這些回憶文字,為集團創業奮鬥的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給後來者以啟迪和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大路無限--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回憶
  • 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 頁數:318頁
  • 開本:16
  • 作者:唐雲岐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注定是艱苦奮鬥的歷程;“社會保障譯叢”的策劃推出;人事制度改革拉開序幕;靜下心來做一回編審;《就業指導》的再次編寫;還有使命在召喚;職業培訓教材建設體制的重要發展……《大路無限--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回憶(精)》(作者唐雲岐)為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社長回憶錄。

圖書目錄

上篇 跌宕長路
第一章 求學時代
一、少年時光
二、中學年華
三、大學生活
第二章 起步之旅
一、最初的工作鍛鍊
二、“文革”的非常歲月
三、撥亂反正初始的時日
第三章 理論政策研究領域的攀登
一、參與調整知青政策調研
二、改革潮起時的探索
三、天津手錶廠帶職鍛鍊
四、研究視野向新方向的拓展
第四章 綜合業務工作的實踐
一、肩起綜合檔案起草的重擔
二、物價、工資改革方案研究中的歷練
三、第二職業問題調查
四、亞太勞動管理國際合作交流
五、參加第76屆、77屆國際勞工大會
第五章 叩開勞動新聞之門
一、擔任《中國勞動報》社長兼總編輯
二、重點報導的組織
三、留在報紙上的些許聲音
四、中央黨校進修班
下篇 寥廓晚程
第六章 還有使命在召喚
一、走上出版工作崗位
二、注定是艱苦奮鬥的歷程
第七章 給發展構建穩固的基礎
一、建立和實行目標責任制
二、全面加強規章制度建設
三、編制發展規劃和選題規劃
第八章 教材與圖書開發的途中接力
一、1998年職業培訓教材建設座談會
二、勞動預備制教材的開發
三、職業分類大典的出版
四、“社會保障譯叢”的策劃推出
第九章 任期內的特殊記憶
一、1998—1999年的機構改革
二、職業培訓教材建設體制的重要發展
三、人事制度改革拉開序幕
四、2000年社慶紀事
第十章 老驥伏櫪的日子
一、夕照之旅載夢啟程
二、靜下心來做一回編審
三、體驗創新——投入《德育》教材開發建設
四、《就業指導》的再次編寫
五、讓生活更加充實
第十一章 方興未艾的事業
一、駐足回眸的感悟
二、發展理念的寶貴積澱
三、更高目標等待跨越
附錄主要著述目錄(1980一2010)
後記

文摘

1947年,解放戰爭在東北進入最激烈的時刻,瀋陽附近更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要衝。老百姓為躲避戰爭,紛紛從戰場地區外遷。我家亦艱難作出決定,將房產托摯友照管,舉家向關內遷移。隨著綿延挨阿驗不斷的避難人流,全家人從新民縣出發,或乘坐沿途雇用的騾馬大車,或無奈徒步行走,七八日後才到達錦州。途中還曾遭遇“鬍子”(土匪)搶劫。從錦州轉乘火車到了山海關。在山海關親友的幫助下,租了房子,草草安頓下來。為了全家人的生計,父親在山海關又想協糠去著手經商,不過他沒有了自己的店鋪,本錢也湊慨境格不起多少,只能做一些小本的運銷生意。當地商界將這類經商者稱為“行商”。我們一家人從此又開始了在山海關的生活。
同我們一起生活的還有伯母(我們稱大娘)、堂兄和姑母的一個女兒。伯父去世後,伯母和堂兄就同我們生活在一起。我的姑母去世也較早,她的二女兒從十幾歲起也生活在我家。我們稱堂兄為二哥,稱姑母的女兒為二姐。大娘和母親共同料理家務。大娘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疼愛我們,我們也像對待親娘一樣尊敬大娘。兄姐弟妹不分親疏,融洽無間。我在父親、母親、大娘的關愛和兄姐弟妹的親情中成長,度過了美好的幼年希戰和少年時光。家庭中那種親和溫馨的氣氛,給我留下了永遠的慰藉與懷念。
(二)國小的記憶
我1948年8月進入小求格驗學讀書。位於山海關城南的這所國小,是當地最好的學校,建於日本統治時期,原來只供日本人子女就讀,日本投降後才成為普通公立學校。學校主體建築是一棟頗有規模也很考究的兩層紅磚樓房,裝有木樓梯和木地板,所有年級的教室和教師辦公室都在這棟樓內。樓前是一片很寬敞的操場,樓後是禮堂、後院和花圃。這樣的條件在當地國小、中學中都是絕無僅有的,由此也可窺見當年日本占領者凌駕於中國社會之上的一些情景。
我入國小時山海關尚未解放,學校實行的還是舊式達影頸台教育。學生完不成作業或回答不出問題老師要打手板或者罰站。同年11月山每關解放。記得老師曾帶領我們到“天下第一關”城樓下歡迎解孜軍入城。、
解放初期,山海關還歸屬當時的遼西省(遼西省後併入遼寧省),是一個縣級市。1951年暑假,遼西省在興城縣海濱組織少年兒童夏令營。我們學校有兩個名額,我因為被評為市模範兒童成為被推薦者之一鴉殃嚷。同學們都很羨慕,我自己也感到很光榮。夏令營設在興城海濱解放軍的一處營房中。在20多天的時間裡,老師帶領我們游泳、爬山、捕捉昆蟲標本,還舉行聯歡和篝火晚會,讓大家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快樂。印象最深的是清晨在海邊山上看日出。一輪紅日從海面冉冉升起,天際都被染成紅色,同學們情不白禁地雀躍歡呼。我雖然來自山海關海邊,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而且是到外地參加集體活動,經受了少年時期最重大的一次鍛鍊,也增長了許多見識。P7-8

後記

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和集團揭牌運行將滿3周年之際,這本記述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的回憶錄出版了,這是獻給集團華誕的一份禮物。
對於寫回憶錄,原來我是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念頭的。2011年歲尾,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張夢欣同志,邀請我們幾位前任社領導座談,提議退下來的老同志寫一點回憶錄。2012年春,她再次同我們議及此事。她的想法是,通過老同志們的回憶錄,一是可以挖掘和保存集團的一部分珍貴史料,二是希冀過來人的實踐和體驗能夠為後來者提供一些啟迪和借鑑。她還談了進一步的構想,即推動出版一批業內老社長、老總編的回憶錄,為中國出版界的發展歷史留下一些鮮活的印記。她的想法使我深受啟發,感到這是很有見地的思考。在她的鼓勵下,我才有了寫這本回憶錄的勇氣。
從2012年初動筆,到2013年6月完成初稿,這本20餘萬字的稿子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之所以耗時這么長,主要是查找資料用去很多時間。過去工作中的許多資料都散失了,保存下來的一些也已塵封許久。這次一邊寫一邊查,有時為一個工作片斷就花費幾天工夫。好在查閱資料也喚起我對往事的許多回憶,幫助理清了不少頭緒。至於有些事需要寫而查找不到資料的,就只能憑藉自己的記憶了。遇此情況,我也儘量拿出一些時間,閱讀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以啟發思考。我想盡其可能地使這些回憶的文字展現出真實的歷史脈絡。
從《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的總體策劃構思出發,本書以記述我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為重點,同時也注意到作為個人回憶錄的完整性。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內容以從事出版工作以前的經歷為主,下篇概括了我從事出版工作的整個經歷。無論上篇和下篇,都對從事過的主要工作做了梳理和記述。為了使下篇內容能夠較為充分地展開,文字規模的安排占到全書六成以上。我想通過這些記述,以親歷者的視角,為集團儘量多整理和保存一些歷史資料。
回首整個工作路程,使我最感幸運的是,幾十年來雖然工作崗位幾經調整,但都沒有脫離勞動業務和相關工作的範圍。從邁出工作步伐的那一刻起,我就走進了廣袤無垠的勞動世界。這是一個內涵無比豐富的領域,從經濟到社會,從城市到鄉村,從國內到國際,有無窮的問題可以探索,有無盡的空間可以馳騁。這是一條無限寬廣、壯闊的道路。只要你不停下腳步,前進的道路永無止境。這是我對畢生從事的工作最深刻的體會,也是我用“大路無限”這四個字作為本回憶錄書名的原因。
在撰寫這些回憶文字過程中內心受到的另一深刻的觸動,是當回眸往事的目光重新檢視過去工作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最激起心底波瀾的不是哪項工作曾遭遇的挫折或取得的突破,而是恆久地貫穿在工作中的那種執著和堅持。不論什麼任務,不論多么辛苦,幾乎都竭盡心力,沒有敷衍和懈怠。對工作的敬畏,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共同的品格。這體現了對職守和責任的尊重。如果在人生和工作歷程中選擇最值得銘記和珍藏的,應該是這一點。
在記述歷史事實的同時,我也敘述了一些工作理念和自己的體會與感悟。我想這對於回顧工作經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為它們共同構成時代的印跡,映射著歷史的進程。同時,我也有選擇地敘述了我在理論政策問題上有代表性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反映不同階段的認識與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想在這本側重記述工作實務的回憶錄中,融入一點研究探討的氣息,儘管實際做得很不夠,但這畢竟曾是工作的一個側面。
在我回顧整個工作歷程的時候,在各個階段從領導到同事們對我的關懷和幫助,也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尤其是1978一1988年我在國家勞動總局政策研究室和之後的勞動科學研究所從事理論政策研究階段,總局康永和局長,先後任政研室、勞科所主任、所長的龐自、悅光昭、孫楨同志,以及總局黨委領導張亞群同志等,都對我的工作和成長,給予許多寶貴的教誨和指導,使我打下了日後發展和進步的良好基礎。我深深感到,沒有組織和領導的關心培養和同志們的熱情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將永遠銘記這一點。我也想把這本回憶錄作為向關懷、培養、愛護我的所有領導和同志們的工作匯報。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作為作者,特別感謝王曉初副部長對集團組織出版《社長總編輯回憶錄》的關心,親自為回憶錄撰寫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對集團老領導工作的肯定和褒揚,也是對集團發展進程和業績的再次嘉許,對集團全體員工都是重要的激勵!
我還由衷地對張夢欣同志致以謝意。她不僅提出策劃、出版《社長總編輯回憶錄》的創意和構想,提出了編寫思路和總體框架設計,還直接組織了撰寫、編輯、終審和印製各個環節的工作,為本書的成功出版付出許多辛苦,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還得到集團和部內有關單位領導和同志們的大力支持。集團總編輯金齡同志、集團副總經理魏麗君同志、部勞動監察局副巡視員馬紅兵同志、中國勞動保障報社總編輯胡文佩同志、原勞動部勞動力管理和就業司副司長邢贊勛同志、原勞動部綜合計畫司統計處處長陸夕元同志等,分別幫助審閱了書稿的相關篇、章,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並認真做了校正。集團的曾令萍、仲艷平、周超、任萍、龔國琴、何蕾、鄭麗媛等同志,以及中國勞動保障報社陸文同志,在百忙中為本書查找和提供了重要資料。集團辦公室的孫雁同志承擔了本書編寫出版的具體協調和資料支持工作,集團辦公室的卞榮榮和技編室的趙銘皓等幾位同志承擔了本書的責任編輯和技術編輯工作。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2013年9月

序言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是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和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組建而成。兩社從20世紀80年代邁出創業步伐起,迄今已走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
為了銘記歷史,昭示未來,出版集團公司邀請兩社離退休的社長、總編輯撰寫了《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這些回憶錄以回顧作者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為主要內容,著重記述兩社艱苦創業和改革發展的光輝歷史,以及作者的工作經驗與體會,同時也簡要反映了作者整個成長和工作歷程。我們希冀通過這些回憶文字,為集團創業奮鬥的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給後來者以啟迪和借鑑。
《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作為記錄歷史進程的載體,隨著出版集團公司事業的發展,將繼續組織編寫出版。
謹以此叢書獻給為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事業拼搏奮鬥、做出貢獻以及關心出版集團公司發展的所有同志,並向出版集團公司老一輩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編者
2013年9月
上篇跌宕長路
同我們一起生活的還有伯母(我們稱大娘)、堂兄和姑母的一個女兒。伯父去世後,伯母和堂兄就同我們生活在一起。我的姑母去世也較早,她的二女兒從十幾歲起也生活在我家。我們稱堂兄為二哥,稱姑母的女兒為二姐。大娘和母親共同料理家務。大娘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疼愛我們,我們也像對待親娘一樣尊敬大娘。兄姐弟妹不分親疏,融洽無間。我在父親、母親、大娘的關愛和兄姐弟妹的親情中成長,度過了美好的幼年和少年時光。家庭中那種親和溫馨的氣氛,給我留下了永遠的慰藉與懷念。
(二)國小的記憶
我1948年8月進入國小讀書。位於山海關城南的這所國小,是當地最好的學校,建於日本統治時期,原來只供日本人子女就讀,日本投降後才成為普通公立學校。學校主體建築是一棟頗有規模也很考究的兩層紅磚樓房,裝有木樓梯和木地板,所有年級的教室和教師辦公室都在這棟樓內。樓前是一片很寬敞的操場,樓後是禮堂、後院和花圃。這樣的條件在當地國小、中學中都是絕無僅有的,由此也可窺見當年日本占領者凌駕於中國社會之上的一些情景。
我入國小時山海關尚未解放,學校實行的還是舊式教育。學生完不成作業或回答不出問題老師要打手板或者罰站。同年11月山每關解放。記得老師曾帶領我們到“天下第一關”城樓下歡迎解孜軍入城。、
解放初期,山海關還歸屬當時的遼西省(遼西省後併入遼寧省),是一個縣級市。1951年暑假,遼西省在興城縣海濱組織少年兒童夏令營。我們學校有兩個名額,我因為被評為市模範兒童成為被推薦者之一。同學們都很羨慕,我自己也感到很光榮。夏令營設在興城海濱解放軍的一處營房中。在20多天的時間裡,老師帶領我們游泳、爬山、捕捉昆蟲標本,還舉行聯歡和篝火晚會,讓大家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快樂。印象最深的是清晨在海邊山上看日出。一輪紅日從海面冉冉升起,天際都被染成紅色,同學們情不白禁地雀躍歡呼。我雖然來自山海關海邊,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而且是到外地參加集體活動,經受了少年時期最重大的一次鍛鍊,也增長了許多見識。P7-8

後記

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和集團揭牌運行將滿3周年之際,這本記述我的人生與工作歷程的回憶錄出版了,這是獻給集團華誕的一份禮物。
對於寫回憶錄,原來我是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念頭的。2011年歲尾,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張夢欣同志,邀請我們幾位前任社領導座談,提議退下來的老同志寫一點回憶錄。2012年春,她再次同我們議及此事。她的想法是,通過老同志們的回憶錄,一是可以挖掘和保存集團的一部分珍貴史料,二是希冀過來人的實踐和體驗能夠為後來者提供一些啟迪和借鑑。她還談了進一步的構想,即推動出版一批業內老社長、老總編的回憶錄,為中國出版界的發展歷史留下一些鮮活的印記。她的想法使我深受啟發,感到這是很有見地的思考。在她的鼓勵下,我才有了寫這本回憶錄的勇氣。
從2012年初動筆,到2013年6月完成初稿,這本20餘萬字的稿子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之所以耗時這么長,主要是查找資料用去很多時間。過去工作中的許多資料都散失了,保存下來的一些也已塵封許久。這次一邊寫一邊查,有時為一個工作片斷就花費幾天工夫。好在查閱資料也喚起我對往事的許多回憶,幫助理清了不少頭緒。至於有些事需要寫而查找不到資料的,就只能憑藉自己的記憶了。遇此情況,我也儘量拿出一些時間,閱讀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以啟發思考。我想盡其可能地使這些回憶的文字展現出真實的歷史脈絡。
從《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的總體策劃構思出發,本書以記述我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為重點,同時也注意到作為個人回憶錄的完整性。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內容以從事出版工作以前的經歷為主,下篇概括了我從事出版工作的整個經歷。無論上篇和下篇,都對從事過的主要工作做了梳理和記述。為了使下篇內容能夠較為充分地展開,文字規模的安排占到全書六成以上。我想通過這些記述,以親歷者的視角,為集團儘量多整理和保存一些歷史資料。
回首整個工作路程,使我最感幸運的是,幾十年來雖然工作崗位幾經調整,但都沒有脫離勞動業務和相關工作的範圍。從邁出工作步伐的那一刻起,我就走進了廣袤無垠的勞動世界。這是一個內涵無比豐富的領域,從經濟到社會,從城市到鄉村,從國內到國際,有無窮的問題可以探索,有無盡的空間可以馳騁。這是一條無限寬廣、壯闊的道路。只要你不停下腳步,前進的道路永無止境。這是我對畢生從事的工作最深刻的體會,也是我用“大路無限”這四個字作為本回憶錄書名的原因。
在撰寫這些回憶文字過程中內心受到的另一深刻的觸動,是當回眸往事的目光重新檢視過去工作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最激起心底波瀾的不是哪項工作曾遭遇的挫折或取得的突破,而是恆久地貫穿在工作中的那種執著和堅持。不論什麼任務,不論多么辛苦,幾乎都竭盡心力,沒有敷衍和懈怠。對工作的敬畏,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共同的品格。這體現了對職守和責任的尊重。如果在人生和工作歷程中選擇最值得銘記和珍藏的,應該是這一點。
在記述歷史事實的同時,我也敘述了一些工作理念和自己的體會與感悟。我想這對於回顧工作經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為它們共同構成時代的印跡,映射著歷史的進程。同時,我也有選擇地敘述了我在理論政策問題上有代表性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反映不同階段的認識與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想在這本側重記述工作實務的回憶錄中,融入一點研究探討的氣息,儘管實際做得很不夠,但這畢竟曾是工作的一個側面。
在我回顧整個工作歷程的時候,在各個階段從領導到同事們對我的關懷和幫助,也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尤其是1978一1988年我在國家勞動總局政策研究室和之後的勞動科學研究所從事理論政策研究階段,總局康永和局長,先後任政研室、勞科所主任、所長的龐自、悅光昭、孫楨同志,以及總局黨委領導張亞群同志等,都對我的工作和成長,給予許多寶貴的教誨和指導,使我打下了日後發展和進步的良好基礎。我深深感到,沒有組織和領導的關心培養和同志們的熱情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將永遠銘記這一點。我也想把這本回憶錄作為向關懷、培養、愛護我的所有領導和同志們的工作匯報。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作為作者,特別感謝王曉初副部長對集團組織出版《社長總編輯回憶錄》的關心,親自為回憶錄撰寫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對集團老領導工作的肯定和褒揚,也是對集團發展進程和業績的再次嘉許,對集團全體員工都是重要的激勵!
我還由衷地對張夢欣同志致以謝意。她不僅提出策劃、出版《社長總編輯回憶錄》的創意和構想,提出了編寫思路和總體框架設計,還直接組織了撰寫、編輯、終審和印製各個環節的工作,為本書的成功出版付出許多辛苦,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還得到集團和部內有關單位領導和同志們的大力支持。集團總編輯金齡同志、集團副總經理魏麗君同志、部勞動監察局副巡視員馬紅兵同志、中國勞動保障報社總編輯胡文佩同志、原勞動部勞動力管理和就業司副司長邢贊勛同志、原勞動部綜合計畫司統計處處長陸夕元同志等,分別幫助審閱了書稿的相關篇、章,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並認真做了校正。集團的曾令萍、仲艷平、周超、任萍、龔國琴、何蕾、鄭麗媛等同志,以及中國勞動保障報社陸文同志,在百忙中為本書查找和提供了重要資料。集團辦公室的孫雁同志承擔了本書編寫出版的具體協調和資料支持工作,集團辦公室的卞榮榮和技編室的趙銘皓等幾位同志承擔了本書的責任編輯和技術編輯工作。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2013年9月

序言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是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和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組建而成。兩社從20世紀80年代邁出創業步伐起,迄今已走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
為了銘記歷史,昭示未來,出版集團公司邀請兩社離退休的社長、總編輯撰寫了《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這些回憶錄以回顧作者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為主要內容,著重記述兩社艱苦創業和改革發展的光輝歷史,以及作者的工作經驗與體會,同時也簡要反映了作者整個成長和工作歷程。我們希冀通過這些回憶文字,為集團創業奮鬥的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給後來者以啟迪和借鑑。
《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作為記錄歷史進程的載體,隨著出版集團公司事業的發展,將繼續組織編寫出版。
謹以此叢書獻給為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事業拼搏奮鬥、做出貢獻以及關心出版集團公司發展的所有同志,並向出版集團公司老一輩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編者
2013年9月
上篇跌宕長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