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菟絲子病

大豆菟絲子病

菟絲子又稱黃絲藤、無根草,是一種惡性寄生雜草,在全國各大豆產地都有發生,安徽省淮北地區受害普遍而嚴重,一般能使大豆減產5-10%,重病田減產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菟絲子除寄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外,還能寄生茄科、菊科等作物和雜草,並能傳播作物病毒病和細菌性癌腫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菟絲子
  • 拉丁學名:ChinaDodder
  • 別稱:馬冷絲、巴錢天、黃鱔藤、菟兒絲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亞目:管狀花目
  • :旋花科
  • :菟絲子屬
  • 亞屬:線莖亞屬
  • 分布區域: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
簡介,症狀,形態特徵,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簡介

菟絲子又稱黃絲藤、無根草,是一種惡性寄生雜草,在全國各大豆產地都有發生,安徽省淮北地區受害普遍而嚴重,一般能使大豆減產5-10%,重病田減產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菟絲子除寄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外,還能寄生茄科、菊科等作物和雜草,並能傳播作物病毒病細菌性癌腫病等。

症狀

菟絲子以莖纏繞豆株,並生出吸根穿入豆芽中吸收水分和養料,致使豆株營養失調,發育不良,表現出矮小、黃化,結莢數減少,籽粒瘦秕,百粒重降低的症狀,嚴重時不能結莢,大片枯死。

形態特徵

菟絲子屬於寄生性種子植物,旋花科菟絲子屬。大豆菟絲子主要由中國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侵染所致。大豆菟絲子莖線狀,淡黃色或黃綠色,光滑無毛,作左旋纏繞;葉鱗片狀,膜質;花黃白色,多數簇生在一起,較鬆散;花梗粗短或無;花萼5裂,基部相連,呈環狀;花冠5裂,基部相連,杯狀;雄雌5枝,花柱2枚;蒴果扁球形,種子2-4粒近圓形,黃褐或黑褐色。

發病規律

菟絲子以種子混栽豆種中、土壤里或漚肥、糞土中越冬。來年大豆發芽後,菟絲子種子也萌發,侵染大豆幼苗,或在馬齒莧、野莧等中間寄主上暫時過渡。菟絲子寄生後迅速長出絲狀菟絲,纏繞大豆莖葉,擴大侵染。每年7、8月間危害最重。豆地連作、耕作粗放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實行輪作和深耕:與玉米、高粱、粟等禾穀類作物輪作,或與玉米間作。結合深耕,將菟絲子種子翻埋於深層。
種子處理:播前用篩子汏除混入的菟絲子種子。
施用淨肥:不用混有菟絲子的飼草作飼料,或將其粉碎煮熟後飼餵;混有菟絲子的秸稈不作漚肥,或經高溫發酵使之充分腐熟後再施用。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特別在菟絲子開花前,應徹底割除纏有菟絲的豆株,並收集燒毀。
藥劑防治:在菟絲子萌動、初芽期,可用45%敵草隆可濕性粉劑,每畝150克或30%敵草胺乳劑每畝1-1.5公斤,加水後在土表噴霧;65%五氯酚鈉每畝1公斤或40%燕麥敵1號每畝250克,摻拌10公斤濕潤細土後,堆積覆蓋10小時,再均勻撒于田面,並耙耮一、二次。
此外,在菟絲子幼苗至開花期,田間濕度大時,用生物製劑“魯保1號”液,噴灑在發生菟絲子的地方,防治效果也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