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閣風景區

景區概述

大觀音閣,簡稱大閣。位於醫巫閭山北部景區的東側,距北鎮古城六公里。始建於遼代,明初稱清安寺,後改稱觀音閣。清鹹豐年間,為了區別於白雲關上的觀音閣,遂改稱大觀音閣,俗名大閣。大閣周圍景點繁多,著名的有三十八景,是醫巫閭山的主要遊覽區。古人稱頌大閭景區是"奇峰插雲,陰水崖懸,右擁層巒,左觀溟海,勒石舊跡,多有可觀”(《圖書集成·職方典》一百七十七卷)。“望其佳氣,鬱鬱蔥蔥,上插霄漢,下瞰蓬瀛,懸瀑飛流,喬橋盤蔚"(清康熙皇帝祭《北鎮廟碑文》)。清代人孫成《望觀音閣詩》頗覺別開生面:“特起如端笏,前峰豆眼青;山形飛欲去,雲氣駛還停。傑閣涉難即,空岩若可聽;且將登眺意,留作未曾經”。清江蘇詩人沈荃也有詩曰:“山閣履層架石樑,洞口處處瀑飛涼;攀蘿直上三千尺,鳥語花香白晝長”。著名的大閣八景:道隱谷、聖水盆、曠觀亭、呂公岩、桃花洞、望海寺、雲巢松、南天門都在這一帶。

當來到醫巫閭山觀音閣腳下,仰望綺麗多姿的山景,蒼松翠柏,奇峰怪石,幽谷溪流,與山間廟宇亭台,渾然一體,自遠可觀,恰似一幅彩色絢麗的風景圖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觀音閣風景區
  • 地理位置:醫巫閭山北部景區的東側
  • 著名景點:玉女洗頭像
  • 簡介:滿族姑娘也是滿族祖先的形象
景點介紹,玉女洗頭像,李成梁總兵府石獅子,乾隆御筆,鷹龜奪寶石,聖水橋,石凹,萬人碑,財神殿,交通旅遊貼士,

景點介紹

玉女洗頭像

玉女洗頭這尊石雕是滿族姑娘也是滿族祖先的形象,太宗皇太極繼承皇位後,把女真族改成滿族人,後來稱滿族。此像是根據乾隆皇帝《聖水盆》一詩的詩意而做。那么為什麼滿族要塑女子像呢?傳說在長白山附近有一座天池,一天一家三姐妹在此洗浴,正洗得盡興時,兩隻喜鵲從天而降,叨來兩顆紅豆扔在三姐妹衣服邊,三姐妹上岸時最小的妹妹吃了其中一顆,不久後懷孕生子,以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就形成了後來的滿族部落,由於女真族的祖先是個聖潔女子,未受孕而吃豆得子,因此在滿族中一直沿襲著女人守貞潔的傳統,石雕旁的《聖水盆》詩是清乾隆皇帝到醫巫閭山巡遊時夢一仙女在聖水盆中沐浴,有感而發寫下的詩。此御筆詩碑至今鑲嵌在醫巫閭山石壁上。
大觀音閣風景區

李成梁總兵府石獅子

此對石獅子高2·4米,長1·2米寬0·9米,原是明萬曆年間鎮守遼東總兵李成梁總兵府門前的石獅子(李成梁是明代鎮守遼東總兵官,曾在北鎮駐守多年,這對石獅子是他總兵府門前的石獅子),雕工精細,神態威嚴,使人見之有一種敬畏之感。細觀此獅,雄雌相對,昂首挺胸,前肢直立,後腿彎曲、頭髮捲毛、兩目突出、隆鼻闊口,肌肉強健、莊嚴渾厚、獅凶而嫵媚,威武而敏捷、造型生動、炯炯有神。漢代以後由於佛教的推崇,獅子成了高貴的護法靈獸,人們把它當作威武祥瑞的動物來崇拜。取其威武吉祥之意,用之保護門戶,明代以後,許多宮殿府第、寺院、普通住宅都用石獅守門,以顯示尊貴、肅穆、炫耀豪華,而成為古代建築中不可缺少的裝飾,一般雄獅腳下踩著一繡球,俗稱獅子滾繡球“它像征著權力永不衰竭之意,獅子口作45度角的對視狀,象徵著和平和快樂的意思。”獅子頭上雕刻的疙瘩也有規定:一品官員府第門前的獅子頭上正面左右有十三個捲毛疙瘩,俗稱十三太保官員的品級低一級就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不準陳設獅子。
大觀音閣風景區

乾隆御筆

前面功德門上刻有"醫巫閭山"四個大字,是根據乾隆詩文墨跡而臨摹。醫巫閭山是蒙古族語言東胡語的譯音,秦始皇執政時,在北方修長城,醫巫閭山位於長城以東,屬東胡族居住地,被東胡族人管轄,東胡語"醫克敖拉"翻譯成漢語就是"大"的意思"。後來,東胡族被蒙古族取代,"醫克敖拉"就變成了蒙古語“醫巫閭山”,醫巫閭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進入景區,環顧四周,遊客便可觀賞到醫巫閭山自然景觀的奇特,用金代文學家蔡所作《醫巫閭》詩中的“崩崖暗谷森林樹,蕭寺門橫入山路,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來形容醫巫閭山的景觀奇特,是最恰當不過的。詩中的“營丘”指我國古代畫家李成。其善畫煙雲變幻、水石幽澗、山川險易、樹木蕭森,被稱為古今第一。蔡認為連古代名畫家營丘的筆也不能把它的奇景全部描繪出來,可見我們醫巫閭山觀音閣歷史上在文人騷客心目中的地位。

鷹龜奪寶石

站在聖水橋上向東北方眺望,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觀,人稱鷹龜奪寶石。只見前面一塊巨石猶如一頭烏龜昂頭眺望渤海,它的背上馱塊寶石,後面一隻鷹在緊追不放,意在奪寶,實為大自然的天工巧構。

聖水橋

此橋為獨孔橋,因醫巫閭山大石棚內聖水盆中的泉水流經山間形成小溪穿過此橋注入玉泉湖中,而稱此橋為"聖水橋"。

石凹

由聖水橋直至大石棚,路的兩側有很多石凹,是滿清王朝為我們留下的遺蹟,是清帝來醫巫閭山巡遊時插旗桿所用,當時旌旗飄展,聲勢浩大,象徵封建皇帝的威儀。也有專家考證,此石凹用來插木桿搭涼棚,清帝來醫巫閭山巡遊,涼棚從山下搭到山頂。

萬人碑

碑為黃色沉積砂岩製成,現立於菩薩殿東牆一側,高4米,四面各寬均為1米。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名為《重修大觀音閣碑記》,記有廣寧縣鄉紳市民維修大閣捐款人姓名和銀兩數目,共有8000餘人,號稱"萬人",故名"萬人碑"。又因是為修廟而捐款,所以又叫"功德碑"。據說:萬人碑上的人名,很少有人查準過,只有最聰明的人,才能查得既快又準,所以遊客來此碑下,都要親自查看一番,爭當一個最聰明的人。

財神殿

原為土谷祠,於1996年改建為菩薩殿,內供觀音、文殊、菩賢三位菩薩,在佛教大乘教派中佛為第一,菩薩第二,羅漢為第三。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救助世間百姓的苦難,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現已改為財神殿。內供文武財神,祈福求財,十分靈驗,朝拜進香者絡繹不絕。

交通旅遊貼士

地址:遼寧省北鎮市城西郊(北鎮市觀音閣街道辦事處河窪村)
景區開放時間:7:00-17:00
  停車場信息:景區外停車場
季節特色:春季觀賞梨花 秋季景色怡人
提示服務:可乘坐索道到後山玉泉寺
常設旅遊活動:“五一”期間舉辦“閭山賞花會”;“十一”黃金周舉辦“閭山文化食品節”
主要線路:山門——標誌門——玉女洗頭像——聖水橋——財神殿——大廣寧寺——大石棚——聖水盆——大觀音閣寺廟——蠟像館——遼太子讀書堂——桃花洞——望海寺——萬年松——玉泉寺
交通資訊:北鎮至大觀音閣公車,錦州至大觀音閣專線公車
自駕車指南:京瀋高速高升出口下高速——窟窿台——北鎮——醫巫閭山風景區
旅遊專線車、公車、捷運:瀋陽——閭山 錦州——閭山 北鎮公交——閭山
周邊旅遊景區:距大朝陽2.5公里,距帝王谷3.5公里,距北鎮廟5公里。
旅遊商品:布老虎、寶葫蘆、鎮宅寶斧、平安香囊、閭山紀念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