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蟋蟀

大蟋蟀

大蟋蟀是茶苗的地下害蟲之一,俗名大漿狗,屬直翅目蟋蟀科,學名為Br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江西南部等。食性雜,為害茶等林木和許多旱地作物幼苗。咬斷幼苗莖部,造成缺苗、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蟋蟀
  • 拉丁學名:Br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 別稱:大漿狗
  • :動物界
  • :直翅目
  • :蟋蟀科
基本資料,形態,生活習性,

基本資料

大蟋蟀又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體形較大,居於眾多品種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農作物而又被稱為“花生大蟋”。 此昆蟲體大而且強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鬚長40~50毫米。呈絲狀。通體赤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近於黑色,腹部色淺,呈淺黃褐色。頭很大,呈半圓形,有3個並列的單眼,中眼橫生,半圓形。前胸背板特別寬闊,呈鼓形,表面有明顯刻點。 其前、後翅均較發達, 長度超過腹端,後翅端摺疊成須狀,端不超過尾須。 大蟋蟀的發音鏡不大,呈長方形。後肢特彆強壯發達,善於跳躍,脛節上有兩排刺,每排4~5枚。雌蟲產卵管呈管狀,長5~6毫米。
大蟋蟀(giant cricket)
【害蟲名稱】大蟋蟀
【目 名】直翅目
【科 名】蟋蟀科Gryllidae
【寄主植物】橡膠、可可、咖啡、鳳梨金雞納、棉、古柯、花生、芝麻、瓜類、高粱甘薯、麥類、松杉及柑桔、桃、梅等果樹和林木的苗木。
【發生特點】
【為害症狀】成蟲和若蟲均能為害熱帶作物和農作物的莖、葉、果實和種子,有時也為害植物的根部。受害橡膠幼苗整株枯死;受害成苗被咬去頂芽,不能正常生長,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人工捕殺;阻隔法。②化學防治。將切碎的甘薯或炒香的米糠按100:1加90%敵百蟲做成毒餌誘殺。

形態

成蟲體長30-40mm,體暗褐色,頭大、複眼黑色。胸背比頭寬,橫列兩個圓錐形黃斑,後足腿節肥大,脛節具兩列刺狀突起,每列4-5枚,刺端黑色。雌蟲產卵管短於尾須。卵近圓筒形,淡黃色,稍彎曲。若蟲體色較淺,外形與成蟲相似,共7齡,自2齡開始具翅芽,以後隨蟲齡增長逐漸增大。
大蟋蟀圖集大蟋蟀圖集

生活習性

大蟋蟀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土穴內越冬,來年3月上旬開始大量活動,5-6月成蟲陸續出現,7月進入羽化盛期。10月間成蟲陸續死亡。是夜出性地下害蟲,喜歡在疏鬆的砂土營造土穴而居。洞穴深達20-150mm,卵數十粒聚集產於卵室中,每一雌蟲約產卵500粒以上,卵經15-30天孵化。成、若蟲白天潛伏洞穴內,洞口用鬆土掩蓋,夜間撥開掩土出洞活動。
大蟋蟀大蟋蟀
防治:用麥麩、米糠或各類青茶葉加入0.1%敵百蟲配成毒餌,於傍晚投放於洞穴口上風處誘殺,在水源方便的地區,可向洞穴灌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