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鳳仙花(中藥材)

大葉鳳仙花(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葉鳳仙花(拉丁學名Impatiens apalophylla Hook. f.):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葉互生,矩圓狀卵形或矩圓狀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波狀圓齒,總花梗腋生,花大,黃色;旗瓣橢圓形,翼瓣短,無柄,背面的耳寬;唇瓣囊狀,基部突然延長成長距,蒴果棒狀。8-9月開花,9-10月結果。

該種分布廣西、貴州、雲南。生於山谷溝底、山坡草叢中,或林下陰濕處,極易成活,民間栽培非常普遍。

該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開花時間長,古代即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概述圖參考: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葉鳳仙花
  • 學名:Impatiens apalophylla Hook. f.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鳳仙花科 Balsaminaceae
  • :鳳仙花屬 Impatiens
  • :大葉鳳仙花
  • 分布區域:中國廣西、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病蟲防治,斑點病,霜霉病,白粉病,根結線蟲,主要價值,藥用,裝飾品,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草本,高30-60厘米,有長根狀莖。莖粗壯,直立,不分枝。
葉互生,密集於莖上部,矩圓狀卵形或矩圓狀倒披針形,長10-22厘米,寬4-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波狀圓齒,齒間有小剛毛,側脈9-10對。
花梗腋生,長達7-15厘米,花4-10朵排成總狀花序;花梗長約2厘米;花大,黃色;萼片4,外面2個斜卵形,內面2個條狀披針形;旗瓣橢圓形,先端圓,有小突尖,背面中肋細;翼瓣短,無柄,2裂,基部裂片矩圓形,先端漸尖,上部裂片狹矩圓形,先端圓鈍,背面的耳寬;唇瓣囊狀,基部突然延長成長距,距微彎或有時螺旋狀;花葯鈍。
蒴果棒狀。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產地生境

產中國廣西(凌雲、梧州、博白)、貴州(普安、興仁、貞豐、冊亨、荔波)茅影翻、雲南(金平)。生於山谷溝底、山坡草叢中,或林下陰濕處,海拔900-1500米。

生長習性

該花極易成活,民間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組織編寫的《救荒本草》中收錄鳳仙花曾雲“人家園圃多種,今處處有之”。《廣群芳譜》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

栽培技術

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大葉鳳仙花
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跨喇鑽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
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綻放嬌美的花朵。

病蟲防治

斑點病

為害症狀:鳳仙花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發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霜霉病

為害症狀:葉上病斑初為褪綠斑塊,常為葉脈所限呈不規則形,後期變為黃褐色或褐色壞死斑;葉背可見白色霉狀物,較厚密,嚴重時覆滿全葉,致葉片枯焦,影響觀賞。
發病特點:在南方,病菌以孢子囊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期。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濺射傳播,孢子囊萌發後進行初侵染,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開來。
流行動態:氣溫15-17℃、高濕或晝夜溫差大、霧大露重、土壤粘重、地勢低洼易發病;夏秋陰雨連綿、雨日多、降雨量大發病重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⑴栽植鳳仙花日寸,應注意選擇地塊,合理密植,精心養護,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⑵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 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滅克(氟嗎達多迎故·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白粉病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葉片染病 菌絲體生在葉兩面,形成白色放射狀圓形祝霸氈狀斑片,後來相互融合形成大片迎拳槓,病斑上布滿白粉。秋末,病部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莖、花染病產生與葉片類似的症狀。近年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受害嚴重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晚趨盼死。
大葉鳳仙花
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枯枝葉中越冬,翌年夏季產生子囊孢子,成熟後隨風雨飛散傳播,侵染葉片。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氣溫適宜,空氣民堡汗全潮濕時,病菌大量繁殖。該病包頭7-9月發生、河南5-6月及10-11月發生,浙江多發生在9-10月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蒐集枯枝落葉,集中燒毀。⑵精心養護,鳳仙花屬長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時間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日照時間長,有利於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根結線蟲

為害症狀:鳳仙花根結線蟲病是南、北方普遍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根部。線蟲侵入側根或鬚根後,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癭瘤,初為黃白色,後變褐色,剖開癭瘤內生梨狀小線蟲,即雌蟲。受害植株生長緩慢,莖細株矮,葉片由上而下漸變蒼白色失綠,葉緣向背卷,皺縮枯萎,花苞黃枯或不開放。
發病特點:該蟲多在土壤5-30cm處生存,常以或2齡幼蟲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傳播途徑。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條件適宜時,由埋藏在寄主根內的雌蟲,產出單細胞的卵,卵產下經幾小時形成一齡幼蟲,脫皮後孵出二齡幼蟲,離開卵塊的二齡幼蟲在土壤中移動尋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長錐內,其分泌物刺激導管細胞膨脹,使根形成巨型細胞或蟲癭,或稱根結。在生長季節根結線蟲的幾個世代以對數增殖,發育到4齡時交尾產卵,卵在根結里孵化發育,2齡後離開卵塊,進入土中進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溫室或塑膠棚中單一種植幾年後,導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時,根結線蟲可逐步成為優勢種。南方根結線蟲生存最適溫度25-30℃,高於40℃、低於5℃都很少活動,55℃經10分鐘致死。
流行動態:田間土壤濕度是影響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條件。土壤濕度適合鳳仙花生長,也適於根結線蟲活動,雨季有利於孵化和侵染,但在乾燥或過濕土壤中,其活動受到抑制。其為害砂土中常較粘土重,適宜土壤pH4-8。
防治方法:⑴加強檢疫,防止有病苗的傳人、傳出,以免該病擴展、蔓延。⑵播種育苗或盆栽定植時,注意選用無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溫季節翻曬2-3次,司消滅大量病原線蟲。⑷用藥劑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環狀溝,每盆施人滴滴混劑5-10mL原液,馬上覆土壓平,熏蒸半個月後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異丙醚乳劑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鐵滅克顆粒劑,每平方米埋藥1-3g,或澆灌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澆灌150-250mL藥液。

主要價值

藥用

全草入藥,有散瘀、通經之功效,治風濕、跌打內傷和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微苦,溫。肝經。
功效分類:活血化瘀藥、活血止痛藥。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通經止痛。用治跌打損傷、胸脅痛等症、可用治經閉腹痛、產後瘀血不盡等。月經不調;瘀血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散瘀、通經的功能。

裝飾品

該花為人們所喜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鳳仙花染指甲風俗由來已久。宋代周密所撰《葵辛雜識續集》中載有以鳳仙花染指甲之法。將帶色的鳳仙花花瓣搗爛,加入適量食鹽或明礬濕均,蘸取適量塗於指甲上,用布片或植物葉片包好,經一段時間後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鳳仙花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數月。所以鳳仙花又名指甲花。

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生命力獨特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鐘,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大葉鳳仙花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鳳仙花花形奇特,花期長,古代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清人趙學敏所著《鳳仙譜》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罌粟虞美人雞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霜霉病

為害症狀:葉上病斑初為褪綠斑塊,常為葉脈所限呈不規則形,後期變為黃褐色或褐色壞死斑;葉背可見白色霉狀物,較厚密,嚴重時覆滿全葉,致葉片枯焦,影響觀賞。
發病特點:在南方,病菌以孢子囊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期。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濺射傳播,孢子囊萌發後進行初侵染,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開來。
流行動態:氣溫15-17℃、高濕或晝夜溫差大、霧大露重、土壤粘重、地勢低洼易發病;夏秋陰雨連綿、雨日多、降雨量大發病重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⑴栽植鳳仙花日寸,應注意選擇地塊,合理密植,精心養護,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⑵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 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滅克(氟嗎·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白粉病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葉片染病 菌絲體生在葉兩面,形成白色放射狀圓形氈狀斑片,後來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滿白粉。秋末,病部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莖、花染病產生與葉片類似的症狀。近年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受害嚴重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死。
大葉鳳仙花(中藥材)
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枯枝葉中越冬,翌年夏季產生子囊孢子,成熟後隨風雨飛散傳播,侵染葉片。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氣溫適宜,空氣潮濕時,病菌大量繁殖。該病包頭7-9月發生、河南5-6月及10-11月發生,浙江多發生在9-10月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蒐集枯枝落葉,集中燒毀。⑵精心養護,鳳仙花屬長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時間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日照時間長,有利於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根結線蟲

為害症狀:鳳仙花根結線蟲病是南、北方普遍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根部。線蟲侵入側根或鬚根後,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癭瘤,初為黃白色,後變褐色,剖開癭瘤內生梨狀小線蟲,即雌蟲。受害植株生長緩慢,莖細株矮,葉片由上而下漸變蒼白色失綠,葉緣向背卷,皺縮枯萎,花苞黃枯或不開放。
發病特點:該蟲多在土壤5-30cm處生存,常以或2齡幼蟲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傳播途徑。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條件適宜時,由埋藏在寄主根內的雌蟲,產出單細胞的卵,卵產下經幾小時形成一齡幼蟲,脫皮後孵出二齡幼蟲,離開卵塊的二齡幼蟲在土壤中移動尋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長錐內,其分泌物刺激導管細胞膨脹,使根形成巨型細胞或蟲癭,或稱根結。在生長季節根結線蟲的幾個世代以對數增殖,發育到4齡時交尾產卵,卵在根結里孵化發育,2齡後離開卵塊,進入土中進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溫室或塑膠棚中單一種植幾年後,導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時,根結線蟲可逐步成為優勢種。南方根結線蟲生存最適溫度25-30℃,高於40℃、低於5℃都很少活動,55℃經10分鐘致死。
流行動態:田間土壤濕度是影響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條件。土壤濕度適合鳳仙花生長,也適於根結線蟲活動,雨季有利於孵化和侵染,但在乾燥或過濕土壤中,其活動受到抑制。其為害砂土中常較粘土重,適宜土壤pH4-8。
防治方法:⑴加強檢疫,防止有病苗的傳人、傳出,以免該病擴展、蔓延。⑵播種育苗或盆栽定植時,注意選用無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溫季節翻曬2-3次,司消滅大量病原線蟲。⑷用藥劑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環狀溝,每盆施人滴滴混劑5-10mL原液,馬上覆土壓平,熏蒸半個月後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異丙醚乳劑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鐵滅克顆粒劑,每平方米埋藥1-3g,或澆灌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澆灌150-250mL藥液。

主要價值

藥用

全草入藥,有散瘀、通經之功效,治風濕、跌打內傷和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微苦,溫。肝經。
功效分類:活血化瘀藥、活血止痛藥。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通經止痛。用治跌打損傷、胸脅痛等症、可用治經閉腹痛、產後瘀血不盡等。月經不調;瘀血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散瘀、通經的功能。

裝飾品

該花為人們所喜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鳳仙花染指甲風俗由來已久。宋代周密所撰《葵辛雜識續集》中載有以鳳仙花染指甲之法。將帶色的鳳仙花花瓣搗爛,加入適量食鹽或明礬濕均,蘸取適量塗於指甲上,用布片或植物葉片包好,經一段時間後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鳳仙花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數月。所以鳳仙花又名指甲花。

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生命力獨特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鐘,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大葉鳳仙花(中藥材)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鳳仙花花形奇特,花期長,古代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清人趙學敏所著《鳳仙譜》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罌粟虞美人雞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