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魚(鱂形目花鱂科動物)

大肚魚(鱂形目花鱂科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食蚊魚 (Gambusia affinis;mosquitofish)鱂形目鱂亞目胎鱂科食蚊魚屬的1種(見圖)。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縱列鱗29~30片。背鰭i-5~6。雄魚臀鰭第3~5鰭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鰭圓形。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肚魚
  • 拉丁學名:Gambusia affinis
  • 別稱食蚊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鱂形目
  • 亞目:鱂亞目
  • :花鱂科
  • :食蚊魚屬
  • :食蚊魚
  • 分布區域: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現已散布於長江以南各低地水體中
體型,生態習性,分布,入侵種,危害,科學相關,相關介紹,

體型

體側扁而略延長,口上位,眼大,鱗片大。魚體透明黃灰色,背鰭小,雌魚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尾鰭圓形。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未達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背鰭小,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腹鰭腹位。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雌魚則為扇形。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體長通常為2~4公分較常見,最大體長可達5公分左右。

生態習性

初級淡水魚,表層魚類,喜好在低海拔的溪流、溝渠、池塘、田間等緩流區活動。對環境污染的耐受力極強,可在低溶氧的環境下生存。肉食性,以水生昆蟲為主。大肚魚喜好在暖水域活動,為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渠道等棲所。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環境生存。偏肉食性,嗜食孑孓等水棲昆蟲。
大肚魚

分布

本魚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現已引進世界各國。

入侵種

食蚊魚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爭,破壞生態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種。
大肚魚
早期香港為控制蚊患而引入食蚊魚,但它們卻同時與本地原生物種競爭食物和生境。食蚊魚與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及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競爭食物和生境,甚至捕食其他魚類的卵和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的蝌蚪,危及原生物種的生存。香港只有少數淡水生境未有發現食蚊魚。
台灣約於1913年引入食蚊魚,現已普遍繁衍於全島的淡水生境,而食蚊魚的大量繁衍已造成卵生的青鱂魚逐漸減少。中國內地亦於1924年從台灣引入食蚊魚。日本在1916年之前也通過台灣引入食蚊魚。
在澳洲,食蚊魚對當地的魚和青蛙造成了的巨大競爭,例如被認為造成布里斯班附近的亞熱帶河流中彩虹魚的絕種。
食蚊魚也導致約旦和以色列的約旦墨頭魚(Garra ghorensis)數量大幅下降。

危害

①對生態位相似的魚類形成壓力。由於食蚊魚可生活於鹹淡水,還可沿海岸線擴散到沿海江河中,會對生態位相似的本地魚類造成相當壓力,使土著種類生態位變動。食蚊魚還會襲擊體形比自己大1倍的魚類。在華南,食蚊魚已取代了當地的青鱂(Oryzias latipes)和弓背青鱂(O.curvinotus),成為低地水體的優勢種。
②影響生物多樣性。食蚊魚還對本地的蛙類、蠑螈 (Cynops orientalis David)等兩棲動物的生存構成威脅,還可捕食橈足類、枝角類、水生昆蟲及其幼蟲、輪蟲等,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③影響水體水質。食蚊魚通過捕食作用極大地降低了水體生態系統中輪蟲、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種群的規模,使得浮游植物得到額外的增長,改變了水體理化性質和營養物質含量,降低水體透明度,誘發不良藻類生長,影響水質。

科學相關

魚類的智力在動物界相對較低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科學家近日卻發現魚類能做一些簡單的算數運算。日 食蚊魚前,義大利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魚類能夠算總數不超過4的運算。此前人們都認為魚類只能區分魚群的大小。
雌性食蚊魚雌性食蚊魚
據英國媒體2月26日報導,這項研究是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最為常見的淡水魚中的食蚊魚能夠從事4以內的數學運算。
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這種魚能夠有選擇的加入有2隻或者4隻魚的魚群。
食蚊魚的這種能力使得它們和6個月到1歲大的猴子以及人類嬰兒的智力相同。帕多瓦大學教授克里斯蒂安說:“我們通過研究發現能證明魚類有進行算數的能力。”此前在動物中只有類人猿、猴子和海豚具有算數的能力。
食蚊魚是一種北美淡水魚類。此前研究發現,雌食蚊魚在受到雄食蚊魚騷擾時,會躲到附近最大的魚群中。帕多瓦大學研究人員依據這一行為傾向,測試食蚊魚是否能區別數量相近的魚群。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受測雌食蚊魚置於中間的主水箱中。主水箱兩旁還有兩個側水箱,分別裝有兩群數量不同的食蚊魚。處於主水箱的食蚊魚能看到兩旁的水箱,當受到騷擾時,雌食蚊魚會朝數量較多的魚群游去。雖然由於水箱阻隔,它並不能真正加入魚群。
研究結果表明,雌食蚊魚最多能數到4。它們能區分有3條魚的魚群和4條魚的魚群,但不能區分有4條魚和5條魚的魚群。魚群內魚的數量較大時,大魚群和小魚群的數量比例要大於2:1才能被食蚊魚區分。
倫敦動物園水族館館長布賴恩·齊默曼認為人們低估了魚類的智商。他說:“與它們整天在一起,我們已經很熟悉魚類具有認識人的能力。它們能區分走過來的是飼養員還是普通遊客。”
齊默曼告訴英國《衛報》記者,河豚和鱗魨尤其聰明,它們會朝飼養員身上噴水,吸引飼養員去餵它們。鑒於這兩種魚都是從野生環境捕獲,因此它們的吸引行為是後天習得。
食蚊魚是一種勇猛的小魚,其在背鰭的位置略帶弓形,頭部上翹,相對身體而言,它們的眼睛大。頭和軀幹覆蓋有大的鱗片,無側線。雄魚成體長約40毫米,雌魚可達70毫米。
雄性食蚊魚雄性食蚊魚
食蚊魚的傳播來源於早期人們認為它們比土著魚類更能捕殺蚊子的幼蟲而得到推廣。這種魚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魚類,一般發生在湖泊、港灣、航道和濕地。它們對生態的危害也正源於其高效的掠奪性捕食方式。
食蚊魚雄魚極具攻擊性,其攻擊其它魚類,撕扯它們的鰭,甚至殺死它們。在其被推廣後,非議隨之而來,其並不能比土著魚類消滅更多的蚊子,相反其造成了大量相似魚類的滅絕。其捕食作用同樣對當地浮游生物、昆蟲和甲殼動物的結構造成了影響。食蚊魚還是一些蠕蟲的潛在寄主,這些寄生蟲可能被傳染給當地的魚類。

相關介紹

大彎食蚊魚
大肚魚(鱂形目花鱂科動物)
大彎食蚊魚是一類體型較小的銀色淡水魚,主要以食蚊子的幼蟲為生。它們屬卵胎生魚,特點是雌魚直接 食蚊魚產下小魚而不產卵。一般棲息在生長植物的池塘、湖泊和水流緩慢的溪流中。主要產於美國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它們被許多國家引進,以控制蚊子的滋長,特別是那些容易傳染瘧疾的地區。食蚊魚的食量很大,有時也會對當地的某些物種構成威脅。普通的大彎食蚊魚呈銀灰色,身上可能有黑色的斑點或者條紋。雌性大彎食蚊魚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長,體長一般可長到5~7厘米。雄性性成熟以後就停止生長,體長只有雌性的一半。
雌食大彎食蚊魚每年可生產3~4次.每次可產下200多條小魚。肚子裡有小魚的時候,雌大彎食蚊魚的身體兩側會出現大塊的黑色。小魚一般產在靠海或者含鹽分的水中。由於對水溫不是很敏感,大彎食蚊魚也適合於在家中飼養。 大彎食蚊魚棲息在泉水流淌的河流中,現在只存活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的大彎國家公園裡,屬瀕危動物。屬於瀕危動物的還有清溪食蚊魚、美國的佩科斯河食蚊魚、巴西的聖馬科斯灣食蚊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