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魚(魚類)

彩虹魚(魚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孔雀魚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中國台灣和內地,現已繁衍分布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游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孔雀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並能耐受污染的水域,具群集性。孔雀魚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孔雀魚的壽命較短。目前基本上分成幾種基本品系禮服 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由於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所以目前全世界幾乎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芳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孔雀魚
  • 別稱:孔雀花鱂、虹鱂、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
  • 二名法:Poecilia reticulat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亞綱: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 :鯉齒目 Cyprinodontiformes
  • 亞目:鯉齒亞目 Cyprinodontoidei
  • :花鱂科 Poeciliidae
  • :花鱂屬 Poecilia
  • :孔雀花鱂 P. reticulata
基本介紹,分類品系,生長習性,繁殖方法,發展史,中國的發展,飼養的必要步驟,常見疾病防治,

基本介紹

學名:Poecilia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
科種:鱂魚科(胎生)產地: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等地
彩虹魚
水溫:22~24℃
硬度:10-30dGH
Ph值:7.0-8.5
食物:紅線蟲水蚤及乾飼料均可。
性情:性情溫和、活潑好動
該魚體形修長,後部惻扁,有著非常漂亮的尾巴,該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 別較大。雄魚身體瘦小,體長4~5厘米。背鰭較長,卜靖尖狀,尾鰭寬而長約占全長的二分之一以上,尾柄長,大於尾柄高。根據其尾鰭的形狀,何分為上旬尾、下劍尾、雙劍尾、琴尾、針尾、圓尾、旗尾、扇尾、三角尾,剪尾、尖尾)大尾等品種。其身體及背鰭、尾鰭的顏色五彩繽紛,主要有紅色、藍色、黑色、黃色、綠色、虎皮色及雜色等。有些雄魚撇尾旬上有藍黑色小圓斑,像孔雀的尾翎,故名。雌魚身體較粗壯:體長可達7厘米左右,體色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鰭和尾鰭的顏色較雄魚遜色得多。
孔雀魚熱帶魚中最普通、最為人們喜愛飼養的一種魚。它體小玲瓏,活潑好動,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其尾柄及尾鰭占身長的2/3左右;雌魚體長可達6厘米,其尾柄及尾鰭占全身的1/2以上。雄魚體色斑斕多彩,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基調色為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和孔雀藍等。尾鰭和體腹上有藍紅色圓斑,其周圍有淡色環紋,似孔雀尾翎花色,故以得名。背鰭短而高,尾鰭寬而長,並有琴尾、圓尾、上劍尾、下劍尾、叉尾、方形尾、火炬尾、齒尾、大尾等各種形狀。
雌魚較雄魚體色遜色得多,多為單一銀灰色,尾鰭上雖有一些花紋,均沒有雄魚的鮮艷。雌魚的各鰭均較雄魚的短,但體長約為雄魚的2倍。孔雀魚的繁殖力很強,經過人們長期雜交培育,產生了許多花色品種,千姿百態。

分類品系

這裡,將分成紋理色澤篇、體色篇以及尾鰭篇三個部分,向大家簡單論述一下水族市場上出現的主流孔雀魚的品種分類。
1.紋理色澤篇
馬賽克孔雀魚(Mosaic)
馬賽克的原文是指“鑲嵌細工做成的物品”。在此卻是形容孔雀魚尾部的眾多色彩和花樣。馬賽克孔雀的花紋分成兩種:一種是鑲嵌狀的花紋,另一種則是略呈環狀排列的花紋。
馬賽克孔雀的特色:尾鰭基部與身體交接處有一塊“深藍”色的色塊,這點也可以用來與草尾孔雀作區別。
馬賽克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紋路鮮明,背鰭越寬大越好,並且紋路最好和尾鰭一致。
草尾孔雀魚(Grass)
草尾孔雀是由水族專家人工改良出來的品種。草尾孔雀按尾鰭色澤不同,分成兩種:一種是標準尾鰭的草尾,底色不拘;另一種則是玻璃尾,尾鰭較為透明,因而上面的斑點就象噴點狀的分布,朦朧之美猶如“紗麗”。
草尾孔雀的特色:寬大的尾鰭上布滿黑色圓形的細小斑點,花紋細緻如草皮。
草尾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一定要寬大,背鰭也一樣,更要有厚實的感覺,花紋也應該和尾鰭一致。魚身上呈現的色塊呈自由均勻分布。
禮服孔雀魚(Tuxedo)
禮服是指孔雀魚的後半身為黑色、深藍色或其他的純色調,而尾鰭上應該沒有任何雜色斑點或花紋,整體感覺素雅大方,如穿著晚禮服的美人雍容華貴。
禮服孔雀的特色:尾鰭要比其他品系的孔雀魚更為寬大且長。
禮服孔雀的標準要求:尾鰭部分的色澤要均勻,絕對不可摻雜任何斑點或花紋,整體的色澤需要單一化以及色彩的純度
蛇王孔雀魚(King Cobra)
蛇王孔雀魚身上布滿複雜紋路構成的圖案,看起來就如同蛇類的皮膚斑紋,總體紋路與馬賽克孔雀很相近,只是更為細緻。
蛇王孔雀的特色:魚身體表的色澤呈現藍、綠等具有金屬質感的色澤,配以細密的花紋,極為奪目。
金屬孔雀魚(Metal)
金屬孔雀魚是由俄國水族專家人工改良出來的迷人品種。
金屬孔雀的特色:魚身前半部分呈現出特殊的金屬藍。在水質狀況不佳或者魚體不適的時候,這塊金屬藍的色塊會轉變成為黑色,提醒飼養者引起注意。
豹紋孔雀魚(Leopard)
豹紋孔雀魚是從草尾孔雀中分劃出來的品系。
豹紋孔雀的特色:和草尾孔雀的差別在於尾鰭底色一般呈黃色,魚體與尾鰭交界部分的紋路為“三”之類的流水紋。其次,豹紋孔雀的起源為德系黃尾禮服孔雀,因而它們的吻部呈黃色。
劍尾孔雀魚(Sword Tail)
劍尾孔雀的特色:是指尾鰭如劍般筆直伸出,根據延伸的部位不同分為雙劍尾、上劍尾、下劍尾等等不同形式。
劍尾孔雀的標準要求:劍尾末端尖銳,體色紋理呈自然表現狀,具有大自然原始的風味。
白金孔雀魚(Platinum)
白金孔雀魚具有另類的欣賞風格。
白金孔雀的特色:強調魚體的特殊顏色,分為金色、銀白色或者白金色等等。
白金孔雀的標準要求:魚體表覆蓋的白金色應該均勻,並且最好連胸鰭、背鰭腹鰭尾鰭均能覆蓋。
單色孔雀魚(Solid)
單色孔雀的標準要求:當然是魚體色澤乾乾淨淨,不含任何雜色。
古老系孔雀魚(Old Fashion)
古老系孔雀魚並不是指那些原始的古老孔雀品種,它是一個新的孔雀魚品系。
古老系孔雀的特色:尾鰭上具有類似馬賽克的斑紋,但紋路模糊不清,而魚體表面有著類似蛇紋的紋路,卻不似蛇紋那樣具有凸突感,相反具有凹陷感。
其他品系孔雀魚(Others)
孔雀魚按紋理色澤的大致分類應該為以上的10種,這也非常粗淺的分類方法
雖然以上這些品種的孔雀魚都已經定系而按此遺傳繁殖,但是在眾多水族專家日益改良的今日,出現某個新品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在雜交改良過程中,一大部分孔雀魚同時具有了2個或者2個以上的品系特徵,因此,將這些種類暫時分列為其他品系孔雀魚。
2.體色篇
根據孔雀魚身體的色澤,可分為:
1.野生型(Gray Type):又稱為一般型,即是最普通、最常見的體色,也就是與野生種類的孔雀魚大致相同的體色。
2.黃化型(Golden Type):魚體通體呈黃色的底色,尤其頭部頂端沒有野生型孔雀魚所具有的黑點。
3.白化型(White Type):魚體通體雪白並略帶透明感,全身素淨,不帶絲毫黑色素,魚身上以淺藍、淡紅等素色斑紋相點綴,顯得格外典雅。
4.白子型(Albino):魚體底色為透明狀,全身無任何黑色,眼睛呈暗紅色。
5.白化白子型(Albino White):魚體底色為透明狀的雪白色,全身不帶絲毫黑色素,眼睛呈現紅色。
6.真紅眼白子型(Real Red Eye Albino):魚體底色為透明狀的淡黃色,全身亦不帶絲毫黑色素,眼睛呈現紅色。
7.虎紋型(Tiger):與野生型孔雀魚很相似,但魚身鱗片具有特殊變化,在魚鱗邊緣部分似乎被黑色線條鑲嵌,整體欣賞猶如虎皮紋。
8.藍化型(Blue):魚體呈現特殊的青藍色調,但此類孔雀魚很少見到,因此常常被忽略。
9.粉紅型(Pink):魚身上具有粉紅色調的亮麗色澤。
以上的體色,也可能出現兩者並存的現象,例如黃化粉紅(Golden Pink)等等,即是人工改良而同時具備不同體色的特徵。
3.尾鰭篇
根據孔雀魚尾鰭的形狀,可分為:
1.三角尾(Delta Form):尾鰭形若三角形,其夾角度越大越好,鰭邊上下末端是呈銳角。
2.扇尾(Fam Tail):尾鰭形狀類似三角形,其夾角度越大越好,鰭邊上下末端是呈圓弧。
3.下劍尾(Bottom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底部延伸出猶如劍尾魚那樣的鰭邊。
4.上劍尾(Top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上部延伸出一部分鰭邊。
5.雙劍尾(Double Sword):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上下部各延伸出一部分鰭邊。
6.針尾(Pin Tail):在正常狀態下的尾鰭中央延伸出一部分鰭邊。
7.圓尾(Round Tail):最傳統而常見的尾型。8.琴尾(Lyre Tail):具有三角尾與扇尾或圓尾,亦或者是雙劍尾與圓尾的組合。
藍草尾藍草尾
9.燕尾(Swallow):在尾鰭末端有多處延伸,並且數目、位置不等的鰭邊。
10.緞帶(Ribbon):屬於突然變異的尾型
根據孔雀魚尾鰭的色彩,可分為:
純色系:
1.紅色(Red)
2.藍色(Blue)
3.黃色(Yellow)
4.黑色(Black)
複色系:
1.馬賽克(Mosaic):其中又可以根據具體色澤的不同,分為紅尾馬賽克、藍尾馬賽克、黃尾馬賽克等等。
2.草尾(Grass):其中又可以根據具體色澤的不同,分為紅草尾、藍草尾、黃草尾等等。
3.豹紋(Leopard)孔雀魚的分類大致就是根據以上3種。但是,如果接合這3種方法來定義、劃分一尾孔雀魚的品系,應該是從頭部到尾部,依據不同的特徵再逐一命名。例如:金屬蛇王孔雀、紅尾馬賽克孔雀以及黃尾禮服緞帶孔雀等等的孔雀魚名稱即由此而來。
頂劍尾孔雀魚頂劍尾孔雀魚

生長習性

孔雀魚,卵胎生魚的代表,由於周期性的生產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
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產為主,兩者的共通特性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於獲得各方的回響,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性,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著迷,願意摒棄所有的魚種只留孔雀魚。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
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後按1雄配4雌的比例防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
雌魚產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膠片圍成漏斗狀隔離牆,侵入水中,將產仔雌魚放在漏斗中,使仔魚產出後從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繁殖方法

孔雀魚每月產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產10-80尾仔魚,一年
孔雀魚的繁殖水產養殖
產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產的比較少,最少只產一條。價格5角~9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導致魚只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1、魚的選擇
選擇繁殖親魚要注意體質是否健壯,各鰭(尤其是尾鰭)是否長大而舒展,體色是否鮮明,花紋特徵是否明顯,色彩是否純正等。有了優良品種就可開始做準備工作。通常孔雀魚長到4個月就可讓其交配。
2、繁殖水族箱
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箱,注入理化特性適宜的水(pH值為6.8~7.4,硬度適當,水溫24~27℃),盛水八成。箱底種水草或放置香蕉葉,然後按雌、雄1:2~3的比例投放親魚。用魚蟲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飼料餵養,日投4次。
3、產卵
孔雀魚為卵胎生,繁殖能力很強。一般4~5月齡便達性成熟,此時雄魚臀鰭部分鰭條演化成尖形的輸精器;雌魚腹部明顯膨大凸出,在臀鰭上前方的腹部近肛門處出現一塊黑斑,這塊黑色腫斑是臨產的徵兆,其顏色越黑表明越近臨產時間。
發情期雄魚尾部展開好似“孔雀開屏”,用斑爛的色彩來吸引雌魚,並追逐雌魚。交尾時,雄魚用交接器前端的鉤狀物鉤住雌魚的生殖孔;交尾時間每次約一秒鐘,但次數較頻繁。待其交尾後將雄魚取出,雌魚可連續生殖數次。
雌魚產仔數視其個體大小和年齡而異,少則20尾,多則100餘尾。小魚產出後就會游泳和捕食。第一周投餵的飼料可用纖毛蟲豐年蟲,第二周餵絲蚯蚓與乾飼料。第一周內的幼魚飼養要特別仔細,因為這一階段飼養好壞對幼魚以後的發育影響極大。
產後雌魚單獨靜養3~5d,以免過早被雄魚追逐而受傷。幼魚長到3~4周齡時可瓣出雌雄,並有交配能力。為了保證子代健壯,雌雄魚必須分開飼養。孔雀魚的壽命短,2~3年便已衰老,雄魚的壽命較雌魚更短。
4、品系控制
為獲得奇異而漂亮的孔雀魚,選種上採用兩種方法:一是近親繁殖(in——breeding),二是品系繁殖(line—breeding)。近親繁殖是指有密切血統關係的個體之間進行交配,這種方法可以淨化和固定遺傳形質,以產生一個品系。但此種方法不宜連續採用超過4代,否則會因遺傳異而出現生理缺陷,如魚體變小、繁殖力減退、色澤不美等。品系繁殖是讓有血緣相關的魚相互交配,但血緣關係並不很密切,採用這種方法 可以把一個固定的品系繼續不斷地繁殖下去。
為維持優良品系,應嚴防混交、亂交,故雌雄魚必須分養;在需要的時候,選擇適當的親魚放入水族箱內進行繁殖,並作好記錄——何種雌魚與何種雄魚進行雜交,以便日後選取何種性別的魚與它們的後代進行回交

發展史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貝多(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於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於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植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從千里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鑑定以後,經大英博物館的Dr. Albert Gunther(人名)鑑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所稱它作Girardinus guppyi,(孔雀魚)這名稱從此才被確立。孔雀魚的原產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蓋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於(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彩虹魚。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制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 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的記載,玩賞改良的孔雀魚的風氣最遲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像蛇王、紅孔雀這一類的魚只可說是開路先鋒。觀賞ET30年特集時,特別注意到主角小男孩的房中有一缸孔雀魚,裡頭便含有紅孔雀及紅尾蛇王鏡頭有清楚的帶到,以體型來說,紅孔雀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一定是人工改良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紅孔雀體型及色澤如此優良的主因。
孔雀魚孔雀魚

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孔雀魚以引進的歷史來說,不會超過10年(這裡通稱的孔雀魚是以純系的孔雀魚而言)。最初由貿易商引進,大部分的系統來自於日系,少數是德系的系統。事實上國內比賽的規則及飼養風格也大多偏向日本(尤其是紋路系的魚只如草尾、蛇王、馬賽克等)。在國內玩家爭相飼養的改良下,像馬賽克、草尾、蛇王一類的魚只,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實力(當然是以一般的飼養條件作基礎)。實際上像馬賽克的發展,和日本就有較大的歧異。日本方面認為馬賽克尾部要有紅、黃、黑三種顏色構成。台灣方面則以偏好紅底黑紋或藍底黑紋的顏色,但不論審美觀點如何,一心想作出優良的孔雀魚都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在自然界中,有藍色色澤的個體一般來說是偏少的。也因此莫斯科藍被引進的時候,造成相當大的風潮。一度飼養的人品可能多達眾多孔雀魚人口的50%以上。比賽時單色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藍的天下。然而由於飼養人口眾多滿,又該種魚只體型較大,易於飼養,造成整個價格的崩盤,在眾多飼養者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慢慢的退卻了。在台灣,常常會有一窩蜂趕流行的情形發生。等到流行一過,遺留下來的破壞往往非當初引進者所能想到。像美國鰲蝦、巴西龜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還好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魚極難於自然界中生存。由於孔雀魚算是多產的物種(一胎多達40-60隻)在玩家細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數育成,何況生產周期只有22-26天,因此若無詳細計畫,到時一定會魚滿為患。除了照料不來外,恐怕也失去養魚最主要的目的-修身養性。
較好的方法是能夠做好公母隔離,並且將多餘的魚只送出或賣出。總之,對孔雀魚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魚只。

飼養的必要步驟

一、缸和水的準備
飼養方法的研究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我是採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後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後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後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白金雙劍白金雙劍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乾淨。然後將水加入消毒後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系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二、接魚
接到魚後,不要急於打開包裝箱,回家後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導致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後,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導致撞袋或撞缸受傷,或導致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三、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
兌水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我們的飼育環境,為以後正常養育打好基礎。而很多新手,都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到導致損傷慘重!兌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水溫: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接到魚後,不要急著打開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與缸中同水溫的水沖洗乾淨。然後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里的水,溫度達到一致。
紅尾孔雀魚紅尾孔雀魚
2、開袋:打開袋後,先加入相當於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後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系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於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後,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泄的廢物、脫落的黏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產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3、魚入缸後十分恐慌,這時的光線不要過強,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後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餵食!
白子黃蛇王白子黃蛇王
4、第一天也不要餵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么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恢復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鹽水。
5、第二天:觀察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餵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餵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於消化困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冬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
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
6、第三天:關鍵的一天!魚有問題的話這天就會明顯的看出來,觀察症狀後對症下藥即可。
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餵一餐,比昨天餵量稍多一些,逐步在一周內過度到正常的餵量。換水也是如此。
7、兌水的規程一定要仔細完成,即使你對你的水質再有把握,也不贊成不經兌水直接把魚放入缸中,這一點切記,否則受傷總是難免的.
白子紅尾白子紅尾

常見疾病防治

孔雀魚的大部分病症,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症有四大因素:
1.水質的惡化 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紅尾禮服紅尾禮服
2.水溫的變化 孔雀魚是屬於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慾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3.粗魯的接觸魚身 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4.帶進病症 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於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症或先養於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症再放入。
一般常見的病症
1.白點病症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 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症。儘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症,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症症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並漸次糜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食慾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徵。原因:遭受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分由於魚只之間的爭鬥,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藍尾禮服藍尾禮服
3.水霉病症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霉病。這是水霉寄生於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霉繁茂部分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後就會失去食慾,游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霉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症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松球病症狀: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於是不能再游水而導致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藍尾禮服白子緞帶藍尾禮服白子緞帶
5.口腐病症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症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並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游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於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分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癒,原因可能在於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並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霉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並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慾後,用細菌治療的藥餌餵食。至於爛鰭、爛尾等外表症狀的魚只,換水並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