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耐堂

大耐堂

位於寧波市慈城鎮三民路5號的大耐堂,以其高宋徽宗趙傳御筆“大耐堂”巨匾而得名。大耐堂三開間通面寬13.87米,進深11界,共五檁平身科,明間四攢,一斗六開,有雕花的駝峰,有替透雕花紋,雲紋明快。柱礎有分鼓式和木質形兩種,牆面以蘆薈作芯,外抹穀殼拌泥,前廊為船蓬軒,柱頭施十字科,連樂廂房總建築面積368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耐堂
  • 地理位置:寧波市慈城鎮
  • 巨匾來源:高宋徽宗趙傳御筆
  • 通面寬:13.87米
  • 進深:11界
簡介,歷史,構造,相關記載,

簡介

大耐堂是一座坐北朝南三開間,穿斗架的木結構廳堂。該堂建於明代早期,建築高大雄偉,其柱頭和部分梁架上裝有斗拱。東側尚保存著廡殿頂廂房,廳堂原懸有明代天順間(1457-1464)“大耐堂”及其他各種匾額十餘塊,“文革”期間全毀。現大耐堂整體建築基本保持原貌,為我市明代早期現存較高大的木結構廳堂建築之一。
大耐堂三開間通面闊13.87米,進深11界,共五檁,平身科明間四攢,一斗六升,有的有雕花的駝峰,雀替透雕花紋,梁頭雲紋明快,柱礎分鼓式和形兩種,隔牆以蘆葦作蕊,外抹穀殼拌泥,前廊為船蓬桿,柱頭施十字科,連東廂房總建築面積428平方米。

歷史

廳堂內原懸有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大耐堂”及其他匾額十餘塊,後毀於“文革”。匾額“大耐堂”為趙暕所題,說明當時主人的地位至高和身份特殊所致。大耐堂隔牆以蘆葦作蕊,外抹穀殼拌泥,前廊為船蓬蓋,柱頭施十字科,與東翼樓相連。西面圍牆處有門二道,均為石框雙扇門,相對稱,直通冬官坊。冬官坊北向開門處,即與向宅為伍,此三處應為分居連宅,內緣待查。
大耐堂大廳明間橫解剖圖1:70大耐堂大廳明間橫解剖圖1:70
大耐堂為向宅的廳堂,位於慈城鎮三民路西口,系明代早期建築。該堂是一座單檐硬山式三開間建築,穿斗架的木結構廳堂。整個建築高大,通面闊13.87米,通井深15.54米,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房屋的柱頭和部分梁架裝有斗拱,東側尚保存歇山頂廂房。堂西次間與清前期所建的向宅東廂房位於一條南北向的軸線上。
廳堂明間梁架施中柱,前廊為船篷軒,抱頭樑上支兩坐斗,施十字科。梁架上部之隔牆用蘆葦作芯,外抹穀殼拌泥,穿下施板壁。椽上鋪蘆葦放望磚。

構造

從大耐堂的建築年代來看,宋徽宗生母故居東翼樓,外觀層面相連。而其實唐宋樑柱不連,宋石礎又比唐代高起。
大耐堂匾額(攝於文革前)大耐堂匾額(攝於文革前)
1986年,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視察慈城古建築時,曾對大耐堂等古建築觀察認為是原明代之前之建築。可見,大耐堂很可能為宋代建築。
199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及調整部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慈城明清古建築群8處之一的“大耐堂”為省級文保單位。
大耐堂是北宋真宗宰相向敏中後裔向壽的舊屋,由大門、“大耐堂”、後廳等組成,其中大門、後廳為後期重建。
主體建築“大耐堂”為一座三開間、單檐人字坡的木結構廳堂,梁架為穿斗式,用材碩大,柱頭等處裝有斗拱。梁榫間有雕花的駝峰、透雕花紋、雲紋,柱礎分鼓式和榫形兩種,廊柱面榫外翹三十餘公分,木刻成“雲頭狀”,作為當時居主身份標誌,是故意營造的,在慈城眾多古建築中很少發現,所以,大耐堂是一處非常特殊的古建築,且堂頂高7米以上,中柱通頂,充分體現了唐宋建築的特色。

相關記載

查向家後代所存之宗譜,大耐堂為向家的舊宅,據向家宗譜引《宋史·向敏中傳》,“天禧初,加吏部尚書,又為應天院奉安太祖聖容禮儀使。進右僕射兼門下侍郎,監修國史。
柱礎柱礎
是日翰林學士李宗諤當對。帝曰:‘聯自即位,未嘗除僕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應甚喜’。又曰:‘敏中今賀客必多,卿往觀之,勿意聯意也’。宗諤即至,敏中謝客,門闌寂然。宗諤與其親往入,徐賀曰:‘今日聞降麻,士大夫莫不歡慰相慶’。敏中復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嘗除端揆,非勛得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復唯唯。又歷陳前世為僕射者勛德禮命之重。敏中總唯唯,卒無一言。既退,使人問庖中,今日有親賓飲宴否,亦無一人。明日具以所見對,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職’。”
查“耐”字,即古之“能”字。廳堂內原懸有明代天順間(1457-1464年)的“大耐堂”及其他匾額十餘塊,“文革”期間全毀,僅存照片。
現大耐堂基本保護原貌,為寧波市較有代表性的明代早期建築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