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笮文化

大笮文化位於四川攀枝花的鹽邊縣史稱大笮,鹽邊地處川滇之間,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生活著彝、苗、傈僳等24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匯集了川滇民族音樂之精華,多數民族舞蹈之集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笮文化
  • 地點:四川攀枝花的鹽邊縣
位於四川攀枝花的鹽邊縣史稱大笮,鹽邊地處川滇之間,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生活著彝、苗、傈僳等24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匯集了川滇民族音樂之精華,多數民族舞蹈之集錦。
延邊文化盛會延邊文化盛會
鹽邊縣歷史悠久。上世紀中期以來,境內發現的大批石斧、石錛、石杵、陶網墜等器皿,經鑑定為新石器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工具;葉紋舊棱矛、蠶形紋和雷紋青銅無胡戈、山字格青銅短劍等銅器,經鑑定為戰國至兩漢遺物;“紅星遺址”,屬新石器時期人類墓葬。上述遺物、遺址、墓葬說明在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在鹽邊從事墾、捕、漁、獵等生產活動,並且已有人類在三源河及若水(雅礱江)兩岸定居。
“笮山”的笮,通“笮”,讀音zuó(昨)。笮為竹索,又為古族名,即笮都夷。《中國文化史詞典》載:“笮都,古族名,散居在今四川漢源地區,披髮左衽,從事農牧業。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其地置沈黎郡”。同時,在今鹽邊地區設定大笮縣。其實,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論及司馬相如略定西夷的那一段文字,即上述《辭海》中引用的“通西夷,西至沫、若水”後,緊接的是“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笮”。孫水,即今安寧河。由此見證笮山,笮地,應當是在安寧河流域以南地區。古時的大笮,今日的鹽邊,即古代笮人居住之地。
不知從哪個時代開始,笮人就留下了許多傳說,比如馬蹄腳子的傳說,趕廟會的傳說,乃至天上的傳說,人間的傳說……
被稱為阿所拉的鹽邊就是一部厚實的傳說。古人有詩云:“望月犀牛,寶氣熊熊眠石犢;凌雲燕塔,居民燕燕釣金龜。”、“天生橋石之空靈,而箭桿射從飛將。”等就描寫了鹽邊漁門三塔、天生橋、鐵索橋等幾大名勝及金龜的傳說、犀牛望月的傳說等等。
大笮文化就是鹽邊人為之尋覓,為之而追溯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