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

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

大理鎮一中位於大理市大理古城北城門往東約150米的洪家村,與60醫院隔河相望。

大理鎮一中大門向正東方向敞開,結構就像打開的一本書。象徵著學校打開知識的大門,讓莘莘學子走進知識的殿堂,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走進校園,綠樹成蔭,花壇里的花競相開放,到處是青青的草坪。那斜屋頂,青瓦白牆的校舍建築,具有濃厚的白族建築特色。學校布局科學合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
  • 簡稱:大理一中
  • 創辦時間:1985年
  • 所屬地區:雲南大理
  • 占地面積:26293平方米
  • 建築面積:7720平方米
學校簡介,歷史沿革,學校風采,

學校簡介

大理鎮一中位於大理市大理古城北城門往東約150米的洪家村,與60醫院隔河相望。
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
大理鎮一中大門向正東方向敞開,結構就像打開的一本書。象徵著學校打開知識的大門,讓莘莘學子走進知識的殿堂,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走進校園,綠樹成蔭,花壇里的花競相開放,到處是青青的草坪。那斜屋頂,青瓦白牆的校舍建築,具有濃厚的白族建築特色。學校布局科學合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環境。
大理鎮一中原校址在創建於抗日戰爭初期的民族書院的遺址上——位於洱海之濱北才村境內。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大理鎮政府黨委的關心支持下,舉全鎮之力,決定異地搬遷。於1998年搬到現在的新校園。本校校名幾經更改:大理城郊一中→大理城郊中學→大理鎮中學→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
大理鎮一中綠化面積16499m2,設計辦學規模24個教學班。現有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26人,其中住校生678人。學生主要來自大理鎮20多個自然村,也有來自其它鄉鎮、外縣市少量的寄讀生。2000年學校被評定為“二級一等初級中學”。
大理鎮一中教學設施齊備,校舍配套設施完整。擁有24500冊圖書(其中電子圖書2400冊),有可供56人上課的語音室。配有84台電腦的微機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報告廳、三個多媒體教室和理化生實驗室。功能設施達到大理市一流水平。
大理鎮一中具有一支教育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76人。其中有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42人,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先後有12位教師被大理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名師”。
近幾年來,大理鎮一中以教學為中心,講方法,求特色,創品牌,走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強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以“礪志、篤學、高效、創新”為校訓,“誠信、活潑、勤苦、開拓”為校風,“敬業、博學、善誘、奉獻”為教風,“勤思、好問、守紀、進取”為學風。近幾年來,學校教學成績斐然,名列大理市鄉鎮中學的前茅。學校先後被評為“市文明單位”、“市育人環境良級學校”、“州級育人環境優級學校”、“州文明單位”,2009年9月10日被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授予“2008—2009學年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獎”,2009年被大理州教育局評為“大理州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10年2月被雲南省教育廳命名為“2009年雲南省普及實驗教學縣先進集體”等。
大理鎮一中多年來堅持改革創新,注重教學管理,最佳化課堂教學,強化素質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目前全校師生正向“一級三等”的目標邁進。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位於大理市大理古城北城門往東約150米的洪家村。中和溪水從門前淙淙流過。大理鎮一中就座落在中和溪的北面,與60醫院隔河相望。大理鎮一中背靠蒼山,面向洱海。西北面就是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崇聖寺——三塔;南邊就是充滿白族文化韻味,令中外四方遊客憧憬的大理古城。
大理鎮一中大門面向正東方向敞開,含有紫氣東來的意念;大門的結構就像打開的一本書,象徵著學校打開知識的大門,讓莘莘學子走進知識的殿堂,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走進校園綠樹成蔭,草坪,花卉隨處可見。那斜屋頂、青瓦白牆的校舍建築,具有濃厚的白族建築特色。這裡既沒有鬧市的喧囂,更沒有機器的哄鳴和環境污染。在藍天白雲下不時有幾隻白鷺或其它飛鳥飛過,三三兩兩地落在草叢間覓食。從教室的視窗傳出朗朗的讀書聲,或是優美的歌聲。這時如果走在校園的甬道上,就會有詩意盎然的感覺。這裡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環境。
大理鎮一中創建於1985年,原校址在創建於抗日戰爭初期的民族文化書院的遺址上——位於洱海之濱北才村境內。25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教育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大理鎮一中也被時代的潮流從洱海之濱推到了蒼山腳下——大理古城北門。校名四次更改,都帶上了時代的烙印。
目前,大理鎮一中校園占地面積26293m2。其中建築面積7720m2,綠化面積16499m2,綠化覆蓋率達到62.75%。校舍配套設施完整。有一個漢族食堂,一個回族食堂。有可供375個學生住的學生宿舍一幢。有占地1388m2的綜合樓一幢。教學樓占地面積3875m2,可容納24個教學班。
大理鎮一中教學硬體設施比較齊備。有圖書室、閱覽室。內有圖書一萬多冊,雜誌近20種,報紙近十種。有可供56人上課的語音室。配有84台電腦(不包括教師用)的微機室。有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報告廳、三個多媒體教室和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有比較寬敞的運動場,內有300米跑道。功能設施達到大理市同類學校一流水平。
大理鎮一中的學生,主要來自大理鎮轄區內20多個自然村。也有來自其它鄉鎮、或是其它縣市的寄讀生。目前學校有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39人,其中住校生678人。
大理鎮一中具有一支教育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現有教師76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16人,中級職稱的26人;大學本科學歷的46人,大學專科學歷28人。教師全部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先後有12位教師被大理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名師”。
大理鎮中學始終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強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的體育、衛生、安全管理。以“礪志、篤學、高效、創新”為校訓。教育學生要有理想,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大膽創新。學校的校風是“團結、勤奮、嚴謹、樸實”。並以“勤思、好問、守紀、進取”為學風,嚴格要求學生。
近幾年來,本校的教學成績斐然,名列大理市鄉鎮中學的前茅。2000年以來,學校先後被評定為“二級一等初級中學”、“大理市育人環境良級學校”、“大理州育人環境優級學校”、“州文明單位”,“市文明單位”,“市級先進體育學校”、“市先進學校”。2009年被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授予“2008-2009學年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獎”,2009年被大理州教育局命名為“大理州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10年2月被雲南省教育廳評定為“2009年雲南省普及實驗教學縣先進集體”。大理鎮一中不僅得到上級各主管部門的肯定,也得到本地區家長和民眾的好評和信任。大理鎮一中已經成為大理市鄉鎮中學的排頭兵。
讓我們一起了解大理鎮一中走過的25年的歷程,也許會給我們借鑑和啟迪,也會給後人留下有益的啟示。

歷史沿革

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大理鎮一中的校名也幾經變化。該校籌建於1984年,成立於1985年3月。當時,為了扭轉文革時期留下的教育的混亂局面,黨中央對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決策部署。要扭轉過去“在教育結構上,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局面。黨中央下發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旨在“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了落實黨中央《決定》精神。當時市教育局構想在城郊區辦兩所中學,所以先成立的這所命名為“城郊區第一中學”。在這之前的情況大致為:大理市城郊區管轄的才村、東門、上雞邑、下雞邑、龍龕村公所都有附設國中。國中適齡少年就在各村的附設國中就讀。國中部直接歸完小管理。經費、體制、師資、教學各方面都與國小連為一體。有些老師既任國中的課,也任國小的課。後來全國教育形勢有了發展,辦學的理念也有所改變。認為集中辦學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所以,1984年大理市教育局決定在城郊區創辦一所初級中學。經一年的籌備,就在原來抗日戰爭初期創建的“民族文化書院”,1932年至1953年作為國立師範學校校址上,創辦了“城郊一中”(位於洱海之濱——才村境內)。
但當時城郊一中只用了“民族文化書院”的舊校舍,容納不下整個城郊區的國中生。所以“校管會”決定,先成立城郊一中的行政領導機構,學校行政領導統一管理東門、龍龕、上雞邑、下雞邑、才村五個校點的原附設國中的教師和教學業務,經費仍由各完小代管;以才村附中點為中心校部,龍龕附中點作為分校;上下雞邑的師生也仍留在原附設國中上課。85年後陸續把各村公所的初一新生,有的初三年級合併到才村統一管理,統一教學。當時除用“民族文化書院”的教室外,部分班級還借用才村完小的教室。87年新教學樓落成後,各附中點的班級全部合併到才村本部。城郊一中才在行政領導、教學業務、經費使用、校舍等方面成為一所獨立的區級初級中學。其間,86年,龍龕分校準備創辦城郊區第二初級中學,所以一直沒有合併到才村本部。一直作為“龍龕九年制學校國中部”被保留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城郊一中成立後不久,城邑鄉政府給大理四中新蓋了一幢教學樓,並跟大理四中簽定了契約:大理四中每年要招城郊區的三文筆、南門、東門、西門三個村公所的三個班(150名)的學生。這個契約現在還在生效。
城郊一中主要招才村、上雞邑、下雞邑、小岑四個村公所的學生,和上片(東南西門、三文筆)的大理四中所招150名外餘下的學生。除此以外,也招本片區外的少數借讀生。
城郊一中成立後直到1998年都在才村。這13年間,班級最少時全校只有六個班,最多時是十二個班。班級名稱是由才村完小附設國中時就延續下來的。86年9月開學時,初三第一班為28班。直到1998年學校搬到大理古城時畢業出去約65個班(已包括原才村附設國中的畢業班級)。
新蓋在才村校園內的教學樓,只能容納12個班。隨著人口的增長,國中適齡高峰期的到來,原來的學校已經容納不下應該招收的學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教育迅猛發展;中國的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都是在這十多年內完成的,所以在校學生猛增;加上“普九”對生均占有的校園面積等都有指標要求。所以,原來的校園已遠遠不能滿足當時形勢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經市教育局,城邑鄉政府黨委的長期醞釀,得到上級各主管部門和各村公所,以及關心支持教育的有識之士的支持,修建了現在的新學校。並於1998年9月搬到新校址。
搬到新校園的同時,龍龕中學是“龍龕九年制學校”的國中部也早已定論。也就是說城郊不可能有第二所中學。所以學校搬到洪家村後就更名為“大理城郊中學”。
2005年“大理城邑鄉”改為“大理鎮”。“大理城郊中學”也就隨之更名為“大理鎮中學”。2007年,原“七里橋鄉”上片的村民合併到大理鎮,所以又把“大理鎮中學”更改為“大理鎮第一初級中學”;而原來的“七里橋中學”也改名為“大理鎮第二初級中學”。

學校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