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烏

大烏

大烏,又稱大烏圩,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大安鎮的古稱,位於廣西東南部,居於北緯23°23′,東經110°30′,面積124平方公里,是廣西最大平原潯江平原第一大鎮,圩鎮設於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 記載大烏圩:“地控兩河為南條諸流之咽喉,其東南有大水、思岩諸峰環峙,北與閬石、暢岩遙相映帶,而西則新光獅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蕩隴畝相錯,又當往來徙馬舟車,絡繹輻輳,出於塗,藏於市,稱巨鎮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烏
  • 外文名稱:DA WU
  • 別名:大烏圩
  • 行政區類別:圩鎮
  • 所屬地區:潯州府平南縣
  • 政府駐地:大烏圩內
  • 地理位置:桂東南地區
  • 面積:124平方公里
  • 人口:13.5萬
  • 方言粵語-廣府片-廣州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安粵東會館、大王廟、四岩山等
建制沿革,起源考據,教育衛生,教育,衛生,人文概況,風景名勝,大安古建築群,四岩山,

建制沿革

先秦時大烏屬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嶺南後,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大烏境地屬桂林郡。
西漢時大烏屬猛陵縣地,隸屬蒼梧郡(郡治所廣信,今蒼梧)。
三國時,大烏仍屬蒼梧郡猛陵縣。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猛陵縣地置武城縣,縣治所今武林鎮,大烏屬永平郡。
宋元嘉二年武城縣改稱武林縣,大烏仍屬永平郡(齊梁陳因之)。
隋時,大烏仍屬永平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設隋建縣(縣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廢永平郡改設藤州,武林、隋建二縣隸屬藤州。大烏屬藤州。
大烏圩地圖大烏圩地圖
唐貞觀七年(633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龔州都督府,督理龔、潯、蒙、賓、澄、燕、藤七州,大烏屬龔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龔州改稱臨江郡,大烏屬臨江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臨江郡復稱龔州,大烏屬嶺南道。
唐末,大烏境內始出現常住人口。
五代,大烏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陽川入平南縣。大烏屬龔州管轄。
宋紹興六年(1136),廢龔州,大烏屬潯州管轄。
元朝(1206~1368年)大烏屬潯州路平南縣。
道光平南縣誌記載大烏圩道光平南縣誌記載大烏圩
明朝大烏屬潯州府平南縣。 至萬曆年間,大烏墟集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立大烏巡檢司。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大烏墟發展成為"上接平貴,下通藤容,四方客商雲集"的大都會,屬潯州府平南縣大烏里。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史載大烏墟有店、當、館、號、堂、記、居等商號336個之多,屬潯州府平南縣大烏里。
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西江流域有"一戎二烏三江囗"流傳,大烏墟成廣西一大圩鎮,大安之名首次有文獻記載(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大烏圩之名逐漸改稱大安圩。

起源考據

大安鎮城區,古稱大烏圩,其名源於圩市開埠之始的圩尾兩水交匯處的一棵超大的烏皂樹。大安古名為“大烏”。據所見史料,最早出現“大安”之名的,是清朝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事實上,直到民國時期,舊名仍有使用。台灣解禁後,有老兵來信尋親,地址還是寫“大烏墟”。
大安城區(原大烏圩)開埠較早,有證據可查的可追溯至明末。清康熙朝起就被聰明的粵商看中,作為到廣西做發財夢首選地方之一,民國前大安就是素有“一戎二烏三江口”之一的廣西大商埠。大安城區及附近村落原住居民的祖先大多數都來自廣州、佛山地區的順德、南海等地,說著原汁原味的正宗廣府粵語,並習慣於早茶,粵劇,敬神,經商等珠三角文化。流傳於坊間裡弄的童謠“凼凼轉,菊花園,阿麽叫我睇龍船……”傳唱至今。大安古建築群中有個粵東會館,大門兩邊石鐫楹聯今尚在,曰:“瑞獻重門白沙銀浪涌,商通兩粵新客寶泉來”,這是對大安開埠三百年來的真實寫照。

教育衛生

教育

大烏經濟的繁榮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古平南“南河山水清秀,代產文人”。清代大烏不僅百貨駢集、商賈輻輳之所,也是各方學子切磋學問的理想之地,“二陳、三士之經術啟乎梧,谷永之恩信,陸績之儒業播於潯。”明清時期大烏圩上學校設立較多,最早為社學。清《廣西通志》記載大烏社學:“雍正二年知縣成宗發建,一在烏江關帝祠,一在大烏圩尖腳嶺”。社學的建立為大部分普通民眾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條件。清末,私立龔南中學由秀才覃竹饒在大烏創辦,當時學校的大門口就用“龔水汪洋滔滔不絕,南州冠冕濟濟多才”一聯來形容平南南河文人輩出的景象。從康熙到光緒年間,平南共出文舉138名,武舉75名,進士13名,武進士4名,而大烏更為人才濟濟,共出進士6人,舉人22人。占進士總人數的60%,舉人人數的17%。大烏圩上發達的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的學士文人,因此才會有“炫歌里巷多儒冠”之說。這些文人如梁之瑰、陳藹、胡朝瑺等為大烏的社會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促進了大烏圩的發展。

衛生

民國前,大烏沒有西醫只有中醫,最有名的是乾隆年間的甘庸德,別號“一劑先生”。他從小讀書,記性特好,過目不忘,甚得老師器重。有空時便偷看醫書,逐步精通醫學,在圩上設立“佐化堂”醫館。治病不拘泥於古方,自己煉藥為丸,用硃砂做丸衣,象綠豆一樣大,其藥效“常能起九死而俱生”。縣令尚政文書寫“才堪華國”四字的匾額送給他。著有《藥性賦》、《錫葫蘆賦》、《藥王遊獵賦》等醫籍。秘方只傳親生子孫,外人不得而知。
至民國26年(1937年),大烏才有了第一間西醫診所,地點在鎮大街,所長是歐陽增,只有1名醫師和價值20元法幣的器械。雖然簡陋,卻對傳播新醫學起到了啟蒙作用。
同年,助產士梁紉秋從廣東遷到大烏圩,成立本縣首個婦產診所,地點也是在鎮大街。她的到來,挽救了許多婦女嬰兒的生命,經她接生的大烏圩人不計其數,稱得上是“大烏聖母”。

人文概況

大烏是廣西歷史上的名鎮之一,商鋪林立,小巷縱橫。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的一天,一場大火把大烏圩變成了一片廢墟。火災過後,當地居民開始認識到防火工作的重要。
大烏的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發動各商號、店鋪和街坊,自發組成義務消防組織,由居民募捐購置了消防水櫃,裝配了水槍、火鉤、消防桶等消防器械,組建了德隆社、群樂社、永安社、永隆社等消防隊,利用圩內水塘作為消防水源,並制定了消防公約。後來鎮上居民每年都自發組織進行消防演習。1916年(民國5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大烏圩居民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消防演練活動。自此以後,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日就約定成俗地成為大烏圩傳統消防節。解放後,演練的方式與內容不斷改進,鎮上居民也形成了良好的消防傳統。如今,當地政府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員會,組建了22個義務消防隊,制訂了安全防火工作公約。同時各街道還設立了消防監督崗,經常對防火情況進行檢查。平時鄰里之間互相監督,發現火災隱患就指出來。一旦出現火警,全鎮人民民眾不論男女老少,親疏遠近,都會自覺投入滅火行列。至2016年,大安鎮消防節已有180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最早規模最大動員最廣泛的鄉鎮消防節。
大烏消防所大烏消防所
大安鎮至今還存留有清後期各類消防水櫃、消防桶、消防帽、各種水槍、火鉤、喉叉、火炬及用於報警的銅鑼等。
大安鎮一年一度的傳統消防節,也是全國唯一“傳統消防節”。國家公安消防博物館、自治區博物館、檔案館的文物保護諮詢專家對大安消防文物保護進行專題調研,載入了全國的消防史冊。得益於百年消防傳統傳承,近30年來,大安全鎮未發生過重特大火災。截至2016年9月,僅發生過一般火災9起,屬全自治區火災次數和財產損失最少的鄉鎮之一。

風景名勝

大安古建築群

大烏圩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列聖宮列聖宮
大安古建築群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座落在大安鎮西北,白沙、新客二江匯合處,以大王廟(列聖宮)、粵東會館、大安橋、大碼頭等古建築物組成,是研究古代廣東、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7月20日,大安古建築群列人平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岩山

四岩山,又名思岩山,位於大安鎮東南部。四岩山是平南南河片最高的山,海拔537米;四岩山景色優美,蒼翠碧綠,山形地勢雄峻獨尊;山頂上奇石交錯,千姿百態堪為奇觀!
四岩山四岩山
平南縣南河片第一峰——四岩山
四岩山位於大安鎮東南部,座落於大安鎮儒村,距大安鎮城區10公里,是平南縣南河片最高的山峰,海拔537米,景色甚為優美, 不可多得的生態環境,山上綠色的藤蔓,蒼翠如屏,山勢雄峻獨尊,在半山腰有涼亭,還有一小溪,發出潺潺的流水聲,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頂上全是交錯花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態,堪為奇觀,山頂右邊還有多個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頂峰,居高臨下,能望到無際的田野,彎曲的南梧二級路,車來車往,高樓林立的大安鎮城區,不減大城市氣勢,一派新景象。
四岩山的交通位置,四岩山位於S304省道的小站“上寺口”站附近,上寺口站附近的村莊有,分界村,水村,木村,儒村,同界村等村莊,交通十分便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