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驃騎

大漠驃騎

大漠驃騎即大漠驃騎霍去病,霍去病:西漢名將,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擅騎射。經典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閃擊戰、長途奔襲、以戰養戰和大縱深外線迂迴作戰,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3歲。

基本介紹

  • 編劇:宋福聚
  • 出品公司:西安夢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 中文名:大漠驃騎霍去病
  • 製片地區:中國
光榮史,歷史生涯,英雄不問出身,橫空出世,戰神無敵,封狼居胥,人物評價,軍事才能,死亡原因,傳世作品,

光榮史

西漢名將(前140—前117),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以皇后衛子夫姊子的身份擔任侍中,少時就以善騎射為人所知曉。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嫖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霍去病打馬親自衝進了匈奴營中,直面渾邪王, 誅殺拒降者8000餘,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春,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出塞後深入2000餘里,殲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孤懸漠北,勢力江河日下。然後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封狼居胥後,他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爾加湖)而還。更遷烏桓於遼東,監視匈奴。此戰後漢武帝增設大司馬,霍去病、衛青皆任大司馬,而且定下法令,讓驃騎將軍的官階和俸祿同大將軍相等。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用“變數”和“速度”打造自己的戰略舞台,開創了對匈奴的新戰法:這個戰法到了現代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閃電戰。他為國忘家,生平無一敗績,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
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3歲。

歷史生涯

英雄不問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結晶,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親不敢承認的私生子、母親又是個女奴,看起來霍去病是永無出頭之日的,然而奇蹟終於降臨在他身上。
大約在霍去病剛滿周歲的時候,他的姨母衛子夫進入了漢武帝的後宮,並且很快被封為夫人,僅次於皇后。霍去病的舅舅衛長君、衛青也隨即晉為侍中。衛氏家族從此改變了命運——這時候恐怕沒有人想到被改變命運的不僅僅是衛青和霍去病,被改變命運的還有多年來漢匈之間的攻守易形。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武功頗盛的帝王,而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時遭受匈奴人的侵擾。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幾乎把農耕為生的漢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燒殺擄掠無所不為。早在戰國時期開始,匈奴邊患就一直存在,而當時燕、趙、秦成為中原文明屏障,一直肩負抗擊匈奴使命。漢朝初建,國力不穩,幾代漢帝以和親方式期望換來有限的安寧,等待合適時機與匈奴展開博弈。
漢武帝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希望改變這樣的形勢,而他很快就在身邊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衛青拜車騎將軍,和另三員將領各率一支軍隊出塞。在這一次出兵過程中,四路大軍出塞三路大敗,尤其離譜的是老將李廣竟然被匈奴所虜,好不容易才逃歸。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領兵的“騎奴”衛青,出上谷至蘢城,斬敵七百。衛青的軍事天才使漢武帝刮目相看,他從此屢屢出征,戰果纍纍。

橫空出世

衛青建功立業的同時,霍去病也漸漸地長大了,他自幼精於騎射,雖然年少,卻不屑於像其它王孫公子那樣呆在長安城裡放縱聲色享受長輩的蔭庇。他渴望殺敵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戰。年僅17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武帝遂封他為嫖姚校尉隨軍出征。(嫖姚:勁疾貌)
在戰場上,霍去病憑著一腔血氣驍勇及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裡賓士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結果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告捷,斬敵二千餘人,匈奴單于的祖父被斬,叔父被活捉,將軍、當戶被擒,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此戰,霍去病功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將橫空出世了。

戰神無敵

六日破五國,胡塵千里驚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19歲的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
他率軍從隴西郡出發後,馬不停蹄,一路飛兵,越烏戾山(今甘肅靖遠縣東南端之屈吳山),渡黃河,伐速濮部(匈奴名族,常與單于婚姻),涉狐奴水(今甘肅武威市石羊河),六天轉戰千餘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諸小王紛紛擊潰。這些部落本是匈奴的“外圍組織”和“脅從分子”,所以霍去病在穿插分割並包圍這些部落後,很輕易的就迫降了他們,並承諾歸順後絕不搶掠他們的財產與子民。這樣一則是為了減輕負擔而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輕裝上陣以便高速推進,讓其他頑抗的匈奴正規軍始終無法做出有組織有計畫的反擊;二則就是為了孤立“欽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由此可見,霍去病不僅是個軍事天才,而且頗有政治頭腦。他為了分化瓦解匈奴河西各部,竟寧願放棄軍功的重要憑證俘虜數,這可真不像一個十九歲的小將所為。
接著,霍去病繼續縱橫河西,往北再回頭向南,縱橫兩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肅張掖市山丹縣大黃山)南北殺了一整個來回,終於在皋蘭山(今甘肅臨夏縣東南)與集結起來的匈奴部隊短兵相接。經此一戰,折蘭王被殺,盧侯王被斬,渾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全體被擒;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甲仗輜重,甚至休屠部的聖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漢軍的戰利品。漢軍這邊,不但殺光了匈奴軍的全部精銳,斬首八千九百六十級(一說:一萬八千級《史記·匈奴列傳》),並擒獲了大量俘虜與輜重,而且兵力損失基本可忽略不計(銳悍者誅,全甲獲醜)。
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深遠迂迴,高歌猛進,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光寒十九州
河西戰役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最後的勝利還未到來,因為河西走廊還在匈奴人的手中。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
此戰,霍去病成為漢軍的統帥,而多年的老將李廣等人只作為他的策應部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正面進攻的公孫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馬”,還不如兩年前的長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沒有起到應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將李廣所部則被匈奴左賢王包圍。
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採取迂迴包抄式進攻,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穿過號稱中國第四、第三大沙漠的浩瀚的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在祁連山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餘人,收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此外還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武帝稱讚霍去病“真是可謂能寬大降服者,功成而知止”。漢軍這邊僅傷亡3千餘人。(河西夏季之戰詳圖)
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一戰堪稱霍去病智慧與膽量的代表作,是一部能寫入迂迴戰略教科書傑作,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和神奇魅力。
迂迴,乃是進攻部隊避開敵之整個防禦體系,向敵之翼側或後方實施遠距離機動而形成合圍態勢的作戰行動,是戰略打擊的最高階段。
霍去病的河西之戰,絕對是中國古騎兵迂迴打擊的巔峰之作。以騎兵兵團深入匈奴腹地,實施大縱深外線迂迴作戰,其距離的深遠常常使他的敵人也難以置信,這就是為什麼驃騎部隊攻勢那么凌厲。因為匈奴人被突如其來的敵人嚇懵了,他們來不及作防禦,即使作了準備,但霍去病卻偏偏出現在他們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們認為漢軍是無法前來襲擊的。
河西受降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發生的時間在秋天。
兩場河西大戰後,匈奴單于想狠狠地處理一再敗陣的渾邪王,訊息走漏後渾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漢朝,舉部四萬餘眾,號稱十萬。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譁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單騎闖營,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譁變士卒。我們永遠也猜想不出此時的渾邪王心裡都在想些什麼。那一刻他完全有機會把霍去病扣為人質或殺之報仇,只要他這樣做了,單于不但不會殺他反而要獎賞他。然而最終渾邪王放棄了,這名敢於孤身犯險不懼生死的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譁變繼續擴大,三十三位匈奴王及四萬匈奴軍全部歸降,漢軍士卒沒有傷亡。
河西受降順利結束,而今天的我們卻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像,那個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時候,那位十九歲的少年是怎樣站在敵人的營帳里,僅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的。
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併入漢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
經濟意義上來講,霍去病徵服河西,短短一年內殲滅、受降累計近十萬匈奴,從此甘肅金城、河西並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毫無匈奴,漢朝得以邊民大息,武帝從而將隴西、北地、上郡的邊防部隊減半,由此大大減少了軍費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與勞役負擔。霍去病為漢民族留下了祁連山焉支山,自古“涼州蓄牧天下饒”,為大漢帶來了無窮的物質財富。祁連山北麓有著匈奴最大的馬場,為漢朝補充了戰爭中需要的軍馬,那片廣闊的大馬營草原亦為日後的養馬備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山丹軍馬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始創,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軍馬場)。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于,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和右賢王部。
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其數據超越歷次漢匈戰役的總和。如此大勝,開天闢地,無遠弗屆。經此,匈奴左右兩王所部幾乎全軍覆沒。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以示該地為漢家疆土,此舉將大漢武威發揚到極致,也從心理上擊垮了敵人。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霍去病乃是整個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漢族將領中率軍北上遠離國土最遠者,大漢的雄壯的國威第一次播灑極北荒寒之地。他不僅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一歲。
縱死猶聞俠骨香
在完成了這樣不世的功勳之後,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大司馬驃騎將軍。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秋天九月,23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去世了。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將邊境五屬國的所有漢胡將士全部調來關中,讓這數萬兵馬身著黑色鐵甲(玄甲),排列成陣,從長安一路延伸到茂陵(武帝生前為自己所建陵寢),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去往墓地。以甲士送葬,此為王禮,大臣本不得使用。
武帝還將霍去病墓的巨大封土修成了河西祁連山的模樣,從祁連山運來巨石塊,雕成石人、石馬、石獸,堆積在霍去病墓前,以彰其馬踏匈奴的赫赫戰功。
霍去病謚封景桓侯,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榮華,他將國家安危放在一切之前,年少挑猛擔,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國家打出了這幾個漂亮仗。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拒絕收下,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的八個字,因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
霍去病少言多行,從不說空話。漢武帝曾經想親自教他孫吳兵法,他回答道:“打仗應該隨機應變,而且時勢變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適了。”
霍仲孺當初不願做胎中霍去病的父親,衛少兒也就從來不曾告訴過他自己的身世。當他立下不世功勳之後,他終於知道了前因後果。就在他成為驃騎將軍之後,他來到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向當年拋棄了自己的父親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沒有盡孝。”霍仲孺愧不敢應,回答說:“老臣得托將軍,此天力也。”隨後,霍去病為從未盡過一天父親之責的霍仲孺大量置辦田宅,並將後母之子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給他一個好的前途。
在最花樣的年華猝然凋落,在最成功的巔峰悄然而死。就這一點而言,霍去病是不幸的,這就像流星划過天際,一閃而逝,悽美絢爛,令人傷懷,令人惆悵。
然而,能在年輕的生命中盡情放射出最華麗、最絢爛、最肆無忌憚、最酣暢淋漓的演出,突破極限的高速燃燒,迸發耀亮千古的絕世光芒,然後戛然而止,震撼全場。在這一點而言,霍去病又是幸運的,這就像一飛沖天、無拘無束的神鷹,振翅高鳴,直入雲霄,極目無邊,乘風遠去,只留下塵世里一段戰神傳說。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
霍去病墓
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人物評價

霍去病
霍去病的性格遠遠不是大多數人印象中那么簡單。他很有主見,對事物的敏感程度和判斷力超群,並恰到好處的把握這個度。河西受降時,他能立刻看清敵方情況,果斷率騎兵與渾邪王談判,抓住最有利時機贏得戰局的主動性,並殲滅拒降的敵人。又恐有變,令渾邪王先乘專車歸漢,自己送匈奴軍隊入關,使眾胡無首不得作亂。所以霍去病是明智且具有高度嗅覺及判斷力的軍事家。他富有智謀但很少顯露在外表,少言不泄,有氣魄敢做敢為。雖然熱血豪情、赤膽忠烈是他性格的重要表現形式,但他從不莽撞衝動,自我控制力超強。面對混亂,異常鎮靜,並且能迅速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並付諸實施。司馬遷記載的太簡單,以致於人們對他的印象就是簡單的愛國忘家、熱血、猛打猛衝的平面形象。那些勝仗實際上相當艱難,換了別人估計很難拿下來,但霍去病就是做到了,還做的很漂亮,為什麼?那些勝仗根本不是簡單的猛衝就能打贏的,那需要太多的智慧和機謀。僅僅是善於使用匈奴俘虜這一項本領就是漢朝四百年來或者說是古代中國史上所有外戰將軍中少有人能夠做到的,而一個少年將軍是使用怎樣的智慧讓這些異族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為他攻打本族人?據史書記載,霍去病治軍時,有意把匈奴降卒的編制打散,分散編入漢軍中,不讓他們聚居,減少他們聚集,以剷除匈奴民族意識滋生的土壤,並在他們周圍形成強大的漢文明氛圍,以促使匈奴降卒的漢化文明化,融入中華民族中。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應該只是他的策略之一。
司馬遷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翻譯:他出兵打仗時,天子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待他回來時,輜重車上丟棄了許多剩餘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還有忍飢挨餓的。他在塞外打仗時,士卒缺糧,有時候士氣無法振作,而驃騎將軍還在畫定球場踢足球。由此認為霍去病不體恤士卒。我認為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司馬遷同時記下了“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也就是說霍去病率領軍隊出征,又親自率領所俘虜的匈奴士兵,只攜帶少量軍需物資,越過大沙漠,他們從敵人那裡取得糧食,所以能夠遠行到極遠的地方而沒有斷絕軍糧。

霍去病的作戰特點是什麼?是輕裝簡行(約輕齎)、狂飆突進、取食於敵,為了保證騎兵的高機動性,他不可能帶那么多輜重上戰場,輜重部隊也趕不上他的節奏。他應該是跟士兵們一樣隨身只帶著很少的易於保存的乾糧,一路走一路找吃的。武帝給他的粱肉很可能讓他給扔在什麼地方,等他打仗歸來時肯定就變質了。

司馬遷說他不省士,我覺得恰恰相反。不管他平時生活怎么奢侈,在戰場上他肯定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否則當他深入匈奴腹地的時候,在那么堅苦的自然環境下,還要隨時面臨著被匈奴人圍剿的危險,這么大的壓力下如果作為最高統帥的他還拿腔拿調的,肯定早就兵變了。按照司馬遷所寫,霍去病麾下本來就集合了漢軍最剽悍的人,而且有大量匈奴的降兵降將,這些人有多難駕馭可以想見,如果霍去病真的不體恤士卒,單憑軍紀怎么可能完全約束住他們呢?而且想想大家都餓得要死的時候這個人一個人在那吃肉,大家不砍了他吃他的肉才怪。
酒泉地名,來自於霍去病傾酒入泉與士兵共飲的傳說,如果霍去病真拉著幾十車粱肉只自己一個人吃,怎么會有這樣的傳說?這個炊事班在霍去病軍狂飆突進的時候是怎么跟上的?誰來保護這些人?不合情理。

另外,司馬遷寫“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司馬遷畢竟沒有行軍遠征的經驗,霍去病不要後方的戰法在之前也沒有先例,只能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觀點帶有片面性和歷史的局限性。看看霍去病的行軍路線,河西之戰他穿越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流動沙漠,漠北之戰跨過廣闊的蒙古高原沙漠,一路猛進,兵鋒直指貝加爾湖。他遠征的距離之遠和環境之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取食於敵說起來簡單,真要落實,要有一整套規劃。霍去病決非是單靠武力的魯莽家,他那獨特的後勤保障體系,是根據自身特點和戰場環境量身打造的。霍去病也刻意加強意志品質方面的訓練,蹴鞠,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很像現在軍訓教官安排的體能訓練,在不作戰的時候鍛鍊士兵的意志,讓士兵永遠保持在一個緊張的狀態上。遊牧民族一向都是避免正面對決,他們最麻煩的就是打一槍就跑,神龍見首不見尾,或者是遠遠的退走,或者更惡毒的是在一天路程外監視你,等你糧盡後襲擊士氣低落的部隊。 霍去病在軍中缺糧後組織踢球振作士氣,其目的很明顯。霍去病的軍隊為什麼會乏糧?因為他為了快,為了在最不可能的時間出現在最不可能的地點,必須要快!所以他不能帶輜重。而他的軍隊雖然能夠“取食於敵”,但放棄輜重打那么遠,又多在沙漠戈壁不毛之地,總是難免有少糧的時候,這時候很多人肯定就會恐慌,這裡的的“振”是振作的意思,缺少糧草而不能振作士氣,霍去病畫地踢球,振作士氣,不然難道任由士兵因恐慌斷糧而懈怠士氣?

司馬遷一方面寫霍去病的軍隊有“天幸”所以“卓行舒遠而糧不絕”,一面又說“卒乏糧或不能自振”,上面的解釋還是比較通順的。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過譽》中評論度遼將軍皇甫規的時候說:“孝武皇帝為驃騎將軍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視之,曰:「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去病外戚末屬,一介武夫,尚能抗節洪毅;而規世家純儒,何獨負哉。”在外戚宦官專*制的東漢末年,應劭這類清流之士對於外戚是相當不齒的,以致有外戚末屬之語,猶自對霍去病有稱譽之辭。而皇甫規是當時的名將名臣,黨錮之禍中又有精彩表現,應劭尚且認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備論》之“霍去病論”
天之所與,不可強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習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無可強之材、可習之智,則凡材、智有以大過於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於兵,天下之能莫巧於戰。以其神也,故溫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惡欺譎不羈之小人常有以獨辦。由是觀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於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資也。
昔者,漢武之有事於匈奴也,其世家宿將交於塞下。而衛青起於奴隸,去病奮於驕童,轉戰萬里,無向不克,聲威功烈震於天下,雖古之名將無以過之。二人者之能,豈出於素習耶?亦天之所資也。是以漢武欲教去病以孫、吳之書,乃曰:“顧方略何如耳,不求學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傳也。昔之人無言焉,而去病發之。此足知其為曉兵矣。
夫以兵可以無法,而人可以無學也。蓋兵未嘗不出於法,而法未嘗能盡於兵。以其必出於法,故人不可以不學。然法之所得而傳者,其粗也。以其不盡於兵,故人不可以專守。蓋法之無得而傳者,其妙也。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取捨,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戾矣。是以古之善為兵者,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會法。順求之於古,而逆施之於今;仰取之於人,而俯變之於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敗,而我以之勝。視之若拙,而卒為工;察之若愚,而適為智。運奇合變,既勝而不以語人,則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學,而自顧方略之如何也。夫“歸師勿追”,曹公所以敗張繡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國。“窮寇勿迫”,趙充國所以緩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孫臏所以殺龐涓也,趙奢犯之而破秦軍,賈詡犯之而破叛羌。“強而避之”,周亞夫所以不擊吳軍之銳也,光武犯之而破尋、邑,石勒犯之而敗箕澹。“兵少而勢分者敗”,黥布所以覆楚軍也,曹公用之,拒袁紹而斬顏良。“臨敵而易將者危”,騎劫所以喪燕師也,秦君用之,將白起而破趙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計,知其必棄上、中而用其下。賈詡策張繡以精兵追退軍而敗,以敗軍擊勝卒而勝。宋武先料譙縱我之出其不意,然後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暫出野次,忽焉而歸,即降思明之二將。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膠而書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緒餘而專守也。趙括之能讀父書詳矣,而藺相如謂徒能讀之而不知合變也。故其於論兵,雖父奢無以難之,然奢不以為能,而逆知其必敗趙軍者,以書之無益於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書之所不能傳,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於未戰之日也。
昔之以兵為書者,無若孫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備矣,其所不可者,雖武亦無得而預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勝,不可先傳。”又曰:“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又曰:“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善學武者,因諸此而自求之,乃所謂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學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執孫、吳之遺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謂之善者,亦已妄矣。
至於趙雲、岳飛都引用過霍去病的名言辭讓皇上賜予的華屋美宅,也足見名將與名將之間的相互認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評語來得更珍貴更有說服力。至於唐詩宋詞中霍嫖姚、漢家大將、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將軍紀效新書序(王世貞):“余嘗怪漢武帝時,下朝鮮,埽滇越,席捲甌、閩、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難者匈奴耳,而大將軍、驃騎將軍以輕騎絕大漠,數得志焉。此豈盡出天幸,不至乏絕哉?而太史公傳,自鹵獲封戶外,略而不具載。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數,不欲令武士見長耳。及讀至帝欲以孫。吳兵法教驃騎,不肯受,曰:‘不至學古兵法,顧方略何如。’夫然後而知驃騎將軍、大將軍之微也。彼故長於技而短於法,即不盡出天幸,於後世何所見焉。”

軍事才能

自古名將,絕大多數有個特點,就是熟讀兵法,絕少孤軍和輕軍深入,尤其內戰,地形、兵力及武器都比較了解,只要是名將,對手不太強,基本可以通吃,真正難的就是對外作戰,特別是對匈奴、突厥作戰。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作戰的困難,主要因為對手情況、兵力、地理環境不了解,而且由於其機動性極高,全民皆兵,戰術素養很好,擊潰戰易,殲滅戰難。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對匈奴、突厥完成殲滅戰的人少之又少。霍去病針對匈奴的優勢和劣勢,開創了對匈奴的新戰法,而這個戰法最後殲滅了匈奴、突厥蒙古等無數強大的遊牧民族。這個戰法可歸納為:長途奔襲,孤軍深入(輕輜重),利用騎兵的高度機動性,以騎對騎,殲滅對手。具體落實起來就是: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避實就虛,突破敵人防線;在敵人退卻時窮追不捨,以插入退卻之敵的後側並實施合圍,分割並殲滅敵軍集團,一旦發現敵人準備退卻時,就立即轉入追擊,力求阻止敵軍有組織的退卻,在敵到達新的防禦地區並與從縱深開來的預備隊會合之前予以圍殲。靈活得運用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的理念,完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宗旨。自霍去病後,歷代名將對遊牧民族基本都採取了霍去病的戰法。包括:竇憲李靖蘇定方徐達朱棣等人。而在霍去病之前,中國無人使用該戰法作戰。所以說霍去病堪稱名將中的千古奇才。
霍去病的斬首行動從根本上瓦解了匈奴的社會組織關係,讓匈奴陷入混亂,這點上看,霍去病絕對是軍事戰略家.
河西走廊一戰,霍去病部孤軍深入遠離後方補給,以戰養戰一舉切斷匈奴,自此匈奴一分為二,所獲戰果甚碩,一改漢軍不善野戰的弊端。他在長途奔襲的過程中,就地取兵,靈活得將俘虜轉化為自己的戰士去與匈奴作戰,說明他的治軍能力絕對不可小覷;取食於敵的方略不但大大減輕了軍需負擔,解決了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於基本從中國歷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占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兩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後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嚮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盪氣迴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

死亡原因

霍去病的死因不外有二。
一是史家比較接受的病死這個原因,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
有一種說法是霍去病死於匈奴的生化武器造成的瘟疫。這種可能性約等於零。之所以叫做生物武器,其應該具有很快速的殺傷力。霍去病之死是在元狩六年,而漠北大戰是在元狩四年,什麼樣的瘟疫能有這么長的潛伏期?如果是死於瘟疫,那么沾染上瘟疫的人自然不可能是霍去病一人,但是史書中並沒有將士因為瘟疫大面積死亡的記載。所以排除。
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雕像
最大的可能,霍去病是積勞成疾而死。霍去病的打法是長途奔襲,為了襲擊的突然性必須連續幾天換馬,高速疾馳,休息跟不上,身體極度疲勞,別說人,馬都受不了(衛青霍去病漠北之戰共帶14萬軍馬出塞,回來時只餘3萬匹)。心臟負擔很重是可以想見的。遇敵拼殺激烈腎上腺素分泌驟然增加,體力會更快消耗,再加上塞外寒冷條件艱苦,作為主帥他需要比其他人更多的思考,睡眠再不好,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且得不到好好的休息,這樣是最傷身體的,而且也不是一次兩次,他的工作性質屬於長期需要如此。長此以往,加之旅途勞頓,免疫力下降,現在很多過勞死就是這么回事。
從他的名字“去病”,可以推測他小時候體弱多病,因而取了這樣一個帶有祈願意味的名字,可能後來病好了但沒好利索,一時病發如山倒,所以才驟然暴斃。霍去病的兒子霍嬗也是少年夭折,或許有遺傳病也說不定。(野史時間)在《史記三家注》所引野史《漢武故事》中,曾記有這樣一個傳說:漢武帝築柏梁台祭祀一個女神(該女神事跡正史中也有記載),聽說這個神君非常靈驗,霍去病便常來祈福,但神君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後來有一次,這神君竟突然顯靈了,她化作一個美貌的女子,還特意打扮了一番,要求與霍去病啪啪啪。可是霍去病卻堅決不同意,而且還斥責那女神說:“吾以神君清潔,故齋戒祈福。今欲為淫,此非神明也。”從此決意永不再來。神君也感到非常慚愧。
由此可見:第一,霍去病並不好色,滿有柳下惠坐懷不亂之風。第二,就算是女神,也不要迷戀霍哥,因為哥是個傳說。
然而這件事兒並沒有就此結束,後來霍去病患上重病,武帝讓人為此向神君祈福,神君說:“霍將軍精氣少,命不長。吾嘗欲以太一精補之,可得延年。霍將軍不曉此意,乃見斷絕。今不可救也。”
果然,霍去病不久就病死了。
此傳說流傳極廣,《太平廣記》、《艷異編正集》等雜記小說多有記載,其真假毋庸多議,但至少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線索:霍去病確實身體不好,不然也不會有這樣的傳說廣聞於世。
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卻不好好養身體,反常願出塞征戰,出入於大漠戈壁苦寒之地,最終因精氣耗盡而病卒,讀來真好令人感傷。
還有一種可能:擋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
霍去病死亡的背景,是漢朝正在收集兵士馬匹,準備又一次對匈奴的進攻,以徹底解決匈奴殘力,這時霍去病病故,於是漢朝很長時間沒有北上攻擊匈奴(《史記·匈奴列傳》)
漢承秦制,以軍功授爵。戰場就是名利場,是天下最大的一塊蛋糕,誰不想多分一點,尤其是那些自認為有資格分一塊的親貴權臣。 在這些人眼裡,衛青是他們利益的最佳代言人,第一,衛青會打仗,跟著他易打勝仗不容易打敗仗。失敗受罰幾率比較小。第二,衛青不大敢管他們(或者說寬和),衛青部的戰功總是數千數千這種模糊地往上報,說明軍紀不嚴,很多人可以混水摸魚。第三,衛青還得慣著他們,主動幫他們請賞。抓男女一萬五的戰功,而且精騎都跑了,裡面明顯婦女老弱比較多,硬是封了一群人為侯。
可是隨著霍去病的出現,這些親貴們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霍去病代替衛青在軍中的地位,已是大勢所趨,處於下層的衛青門人已經紛紛跑到霍去病那邊去了。但是親貴們呢?
分析漠北大戰,霍去病是欽定的主力,但是他的兵將是自己選的,一個裨將都不要,基本上只用沒有根基的邊民子弟和匈奴降將,親貴們一個不要。最後那些皇帝的保鏢(郎中令),皇帝的司機(太僕),皇帝的外甥,都歸了衛青。
再次大戰顯然霍去病是唯一主帥,親貴們要想分軍功這杯羹,只能選擇跟隨霍去病。霍去病的統兵方式直接把既得利益集團給踢了出去。“擋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出征之前正是內部鬥爭最激烈的時候,鬥爭的結果就是主帥暴斃.。

傳世作品

請封三王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乾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原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制曰:“下御史。”(《史記·三王世家》)
直譯:
“大司馬臣霍去病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鑑察。霍去病冒死再拜進奏皇帝陛下。”(元狩六年)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上奏未央宮。皇帝下詔道:“下交御史辦理。”(《史記·三王世家》)
琴歌
出處:《古今樂錄》,按《琴操》有《霍將軍渡河操》,去病所作也。一說是後人托霍去病之名所作。
四夷既護,諸夏康兮。

國家安寧,樂未央兮。
載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來臻,鳳凰翔兮。

與天相保,永無疆兮。

親親百年,各延長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