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匈奴

馬踏匈奴

馬踏匈奴是陝西省興平市境內,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踏匈奴
  • 外文名稱:Horse riding Huns
  • 地理位置:陝西省興平市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
  • 開放時間:3月-11月:08:00-18:00;12月-2月:08:00-17:3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旺季46元;淡季25元(茂陵博物館通票)
  • 建成時間: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
  • 材質:花崗岩
  • 規格:高168厘米,長190厘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興平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實用信息,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信息,簡介,主要景點,特點,風格,評價,背景,

實用信息

門票價格

馬踏匈奴石雕不單獨售票,使用茂陵博物館通票。旺季(3月1日至11月30日)每人46元,淡季(12月1日至2月底)每人25元。

開放時間

3月-11月:08:00-18:00;12月-2月:08:00-17:30

交通信息

馬踏匈奴石雕位於鹹陽興平市東北,在鹹陽市區乘坐4路公車到符家橋轉乘11路公車。

簡介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是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體高大宏偉,形為方錐,周圍有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李夫人等陪葬墓20餘座。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戰功,讓當時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
茂陵博物館位於陝西省鹹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各類館藏文物包括大型石刻群為主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蜚聲國內外。現有文物陳列室2座,漢武帝故事造像藝術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總占地面積121486平方米術之瑰寶。以氣魄恢宏、風格豪邁聞名遐爾。占地面積154836平方米,館藏文物41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4件。

主要景點

這件石馬,表現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馬。霍在生前就是騎著這匹馬征戰廝殺,立下戰功的。石馬實際上是霍去病的象徵。石馬高1.68米,長1.9米,形態軒昂,英姿勃發,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執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難臨頭的神情。工匠把馬踏匈奴人這一壯舉雕琢在花崗岩上,形象地表現了大漢帝國的強盛而不可撼。工匠用一人一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馬征戰的豐功偉績。戰馬驃悍、雄壯、鎮定自如,巍然挺立。與之對比的是,昔日窮凶極惡的匈奴此時仰首朝天,蜷縮在馬腹之下,雖已狼狽不堪,但仍凶相畢露,面目猙獰,手持弓箭,企圖垂死掙扎。作品通過簡要、準確地雕琢,尤其是在馬的腿、股、頭和頸部鑿刻了較深的陰線,使勇敢而忠實的戰馬躍然而出,像紀念碑一般持重圓渾。這一作品把圓雕、浮雕、線雕等傳統手法結合一體,既生動、凝練,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有雕刻藝術之美。

特點

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人則手拿弓箭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顯得那樣渺小、醜陋。

風格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馬踏匈奴馬踏匈奴
作品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著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徵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徵性和紀念意義。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踩的失敗者;仰臥馬下掙扎的武夫露出絕望的神情,反襯出馬的英雄氣概,構圖別具匠心,造型特徵鮮明。馬的腿粗而堅實,猶如四根巨大石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構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築感。由於象徵手法的運用也使它具備了浪漫的特色,使觀者聯想的領域更加開闊。

評價

《馬踏匈奴》,用今天的話說,是一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同時,又含有象徵主義的構思。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先輩雕刻家經過敏銳的觀察和周密的考慮,用精湛的技藝,為我們留下了輝煌的藝術豐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漢代藝術質樸、深沉、雄大藝術風格的典範。

背景

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剽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斬匈奴單于伊稚斜大父行(祖父輩)藉若侯產和季父羅姑比,勇冠三軍,被封冠軍侯。(參見《史記·霍去病傳》)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漢武帝命令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統率1萬多名勁騎,開始向河西地區進擊。霍去病率軍從隴西出塞(今甘肅臨洮地區),迅速進至金城(今甘肅蘭州地區)、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跨越烏鞘嶺,一路轉戰6天,掃除了匈奴五個部落王國。接著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境之大黃山,亦稱燕支山)挺進1000多里,與匈奴軍拼殺,斬殺了匈奴折蘭王、盧胡王,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俘獲渾邪王之子以及休屠王和渾邪王的相國、都尉等,殲滅了匈奴軍8900多人。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率殘部逃走,霍去病軍進至敦煌地區完成了斬斷匈奴右臂的戰略任務後,勝利回師。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翻過居延山,經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受降2500人,斬30200人,俘虜5個匈奴部落的王,5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等59人;俘虜匈奴部落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63人;霍去病的隨從鷹擊司馬趙破奴斬殺匈奴遬濮王,俘獲稽且王、千騎將及匈奴小王、王母各1人,王子以下41人,共俘虜3330人。霍去病的下屬校尉高不識,俘虜匈奴呼邪王及休屠王王子以下11人,俘虜1768人。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渾邪王和休屠王派出使者,前往漢王朝邊境防守將軍李息營內,商談投降事宜。李息將情況向漢武帝做了報告,漢武帝擔心匈奴渾邪王、休屠王以詐降而進襲邊境,於是決定命霍去病率領部隊前去受降。渾邪王和休屠王儘管兩次戰敗,但仍然擁有數萬軍隊,且受降地點遠在匈奴境內,很有可能出現預料不到的突然變化。因而漢軍雖然名為前去受降,但必須像對待作戰任務一樣,時刻準備與敵人面對面地搏鬥。所以,漢武帝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威鎮敵膽的霍去病。
當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尚未到達河西時,休屠王改變了態度,拒絕降漢,渾邪王一怒之下斬殺了休屠王,收編了他的軍隊。霍去病軍隊渡過黃河,以威嚴的編隊前進,渾邪王的4萬多部眾望見漢軍嚴整的隊伍,有的緊張,有的部將企圖逃跑。霍去病見此情景,當即率領部分將校精騎,馳入渾邪王陣內,與渾邪王相見,同時命令漢軍將正在逃跑的8000匈奴兵斬殺掉,迫使渾邪王的部隊穩定下來,隨即讓渾邪王率少數人先去長安見漢武帝。然後霍去病率領匈奴的3萬多人馬,號稱10萬人渡過黃河,向長安進發。
渾邪王即將到達京師時,漢武帝派出2萬車騎前往迎接。在霍去病所率匈奴降軍到達長安後,漢武帝又大擺筵席,招待匈奴軍的將士,並以數十萬賞賜給眾人,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鷹庇為焯渠侯,禽黎為河綦侯,大當戶銅離為常樂侯。霍去病率軍勝利接受渾邪王投降的成功,是漢武帝時期繼兩次河西作戰後的又一巨大勝利。由此去病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了。謚封"景桓侯"。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壁。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僅24歲(虛歲)。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6件,均以花崗岩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鬥生涯的艱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