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區跳蹬鎮

大渡口區跳磴鎮位於重慶西南部,東臨大渡口區建勝鎮,南與巴南區魚洞鎮、江津區珞璜鎮隔江相望,西、北與九龍坡區陶家鎮、華岩鎮接壤。轄區面積49.48平方公里,共有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萬人),轄15個村,2個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市大渡口區跳磴鎮
  • 別名:跳蹬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市大渡口區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跳磴鎮跳磴街
  • 郵政區碼:401325
  • 地理位置:大渡口區西南部 
  • 面積:49.48平方公里
  • 人口:2.6萬
  • 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小南海溫泉公園
  • 車牌代碼:渝A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位交通,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文化體育工作情況,計畫生育工作情況,公共事業工作情況,社保和就業情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跳磴”原得名於放於水中用以涉水過河的小石頭。民國期間稱“跳磴鄉”,一直沿用至解放後,文革後又叫“跳磴公社”,其後又改稱“跳磴鄉”,隸屬巴縣銅罐驛區。1994年與白沙沱鎮合併,稱“跳磴鎮”。1995年,重慶市行政區劃調整後,更稱為“重慶市大渡口區跳磴鎮”並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跳蹬鎮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白沙沱社區、藍沁苑社區,跳磴村、雙河村、石林村、拱橋村、新合村、溝口村、紅勝村、南海村、沙沱村、石盤村、金鰲村、鰲山村、灣塘村、山溪村、蜂窩壩村15個行政村

區位交通

跳磴鎮位於大渡口西部,中梁山南部余脈東翼,長江上流幹流北岸,距市中心區域約30km,距大渡口區府約15km。水陸交通發達,長江從西南向東北沿鎮邊緣流過,7.5公里江岸設有車渡、輪渡和貨運碼頭。成渝、渝黔、襄渝、小梨等鐵路幹線穿境而過,設有五個火車站。華福路、石林大道和跳伏、跳陶、西小、沙石、拱新等公路縱橫轄區,有公交線路6條,站點13個。目前,境內公路總里程83.98公里,道路硬化率100%,行政村暢通率100%,硬化人行大中路通戶率95.5%。

自然資源

跳磴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屬喀斯特淺丘地貌,有著儲量達100億噸的頁岩、白雲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宜進行礦業開發。耕地面積約2.7萬畝,土壤主要為紫色土,呈弱酸性,適宜種植水稻、火蔥等農作物和枇杷、柑橘、葡萄等經濟林木。林業資源豐富,有國有林、生態林和經濟林38000餘畝,現有大渡口森林公園、石盤水果公園、鞍子山公園、雙石河文化長廊、濱河公園等,境內森林覆蓋率達46%。水文資源多樣,擁有待開發7.5km的長江江岸線;擁有境內總長10.5公里由北向南並行流入長江的跳磴河和伏牛溪河支流;擁有地下溫泉資源,已開發建成3A級景區——南海溫泉公園。

經濟概況

解放前,跳磴地區幾乎沒有工業,只有少量的手工業,如鐵匠鋪、裁縫鋪、煮酒坊等等。解放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也僅僅發展了手工業和與鐵路相關的工業。
20世紀70年代初,重慶小南海水泥廠在白沙沱建成投產後,逐步出現建材、化工、冶金、礦產、機械等行業的工業企業。截至2010年末,跳磴鎮轄區內(不含重慶市建橋工業園C區)有工業企業5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
近年來,跳磴鎮政府為調整經濟經構,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推出了“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工業興鎮,工業強鎮”為理念,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力支持百億長征重工、三一重工、樓宇工業等重點項目的發展建設,支持小南海水泥廠新生產線建設。二是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開展農業產業發展調研,發展特色農業片區。壯大拓展無公害蔬菜、花椒、水果產業,開展生態觀光果園品種改良工作。三是堅持以現代服務業發展為突破,服務行業發展迅速,經濟推進作用十分明顯。加快以商貿流通業、服務業和旅遊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探索。引進入駐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重慶農商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開發建設南海溫泉公園,帶動了周邊一大批“農家樂”的發展;場鎮經營攤點大量湧現,基本滿足了市場供應。
目前全鎮有中小型企業38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限額以上商貿業6家。2013年預計共實現經濟總產值4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預計達12.39億元,農業產值預計實現1.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500元。

社會事業

文化體育工作情況

文體設施配套率達到100%;“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點建設”及“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蓮簫”、“王氏族人清明會”、“石工號子”等,其中以“石工號子”為元素創作改編的音樂作品《跳磴石工號子》獲全國第十屆藝術節“群星獎”;完成跳磴鎮文圖兩分館的創新工作,參加全國、市文體活動比賽均取得較好成績。先後獲得第四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重慶直轄10年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村鎮、重慶市文明鎮標兵、重慶市文明社區、重慶市青年文明城鎮等稱號。

計畫生育工作情況

全鎮育齡婦女5878人,2013年共出生18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3.4%;出生性別比為115:100,全員人口信息覆蓋率98%,全員人口信息準確率98%;參加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72人,100%完成全年任務;出生缺陷干預率達98%;獎扶對象個案上報率和獎勵資金髮放到位率均達100%,發放各類獎勵扶助金83.9萬餘元;開展生育關懷行動,為3名計生困難家庭人員申請生育關懷基金共3000元;幫扶慰問貧困計生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貧困母親等總計156人次,發放慰問品100餘份、慰問金5.77萬元;幫助3名貧困女大學生申請助學金1.3萬元,幫助1名貧困計生家庭申請“國芳助學基金”0.6萬元。藍沁苑社區和蜂窩壩村分別成功創建為“重慶市人口計生十佳示範社區”和“重慶市基層民眾自治示範村(居)”。

公共事業工作情況

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各村完成了衛生室規範化建設,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投入大量資金實施農村改廁;切實開展食品衛生安全專項整治檢查,未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民眾食品安全環境得到保障;共創市級衛生單位3個,重慶市生態衛生村4個,區級衛生單位13個。加強公共服務陣地建設,對山溪、沙沱等2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進行了改造升級,新建了1個國學特色文化廣場—四書廣場,新建1個科普文化長廊;在有條件的10個村、2個社區均建立起一站式服務平台,方便村民辦事;積極開展民兵預備役隊伍建設,鎮武裝部先後被評為區“國防教育先進單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社保和就業情況

——城鄉就業。全年共組織召開七場現場招聘會,組織人員和企業參加區人社局、各友好街鎮現場招聘會11次。參聘企業23家,共提供就業工種43個,就業崗位2300餘個。同時為17家企業發布網路招聘149條,拓寬雙選渠道。完成區委區政府下達各項就業任務指標的125%。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871人(其中靈活就業103人,單位就業1768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15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502人;職業介紹成功人數191人;協助信息產業招工1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29個,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發放就業補貼55904元,社保補貼93943元;按需組織培訓202人,發放小額貸款332萬元。新增農業富餘勞動力非農就業人數45人,農民工返鄉創業戶數15戶,且累計吸納就業人數70人。
——城鎮養老保險。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參保204件,停保156件。為征地農轉成中青年人員製作發放接續卡745張,收集老齡人員賬號250個。辦理超齡人員養老保險軍齡和工齡認定65人。
——城鄉居保。完成居保領保人員資格核查2844人;辦理參保人員待遇初審357人,終止待遇人員103人,全年共征繳基金入庫38萬餘元,全面完成擴面目標任務。啟動養老待遇領取人員指紋認證信息系統,共為4335人提供指紋採集認證服務,為行動不便的民眾提供上門服務65人。
——城鄉醫保。辦理2014年度城鄉醫保19000人,其中農村參保人數15378人,參保率100%;城市參保人數3703,,參保率98.3%,各類民政建檔人員100%參保。全年共受理特病申請272人、個人身份參加職工醫保178人,其中新增46人,續保132人。更換、發放社會保障卡16612張,切實保障轄區民眾的就醫用卡。
——城鄉低保。現有低保戶347戶,540人,其中殘疾人101人(一般殘疾,71人;重殘,30人;重病,17人),在校學生:49人,學齡前兒童:3人,低收入人群75人。月發放低保金15.65萬元左右(隨著人員的增減而相應調整),轄區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道路建設,解決農民民眾出行問題。目前已建有各類公路84.99公里,通暢率和通達率均達100%,形成了以跳磴鎮場鎮為中心的向各村呈發射狀的交通網路。在“十一五”期間,我鎮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3.06公里。其中,2011年改造完成了紅小路、山沙路、沙石路、金伏路等10餘公里,新建了金石路2.3公里;2012年,硬化改造完畢跳陶路、雲新路、跳南路16.6公里。明年,我鎮還將硬化改造跳南支路2.7公里,新建紅福路約4公里,並已納入了區委區府民生實事22條。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自來水實現全覆蓋。近兩年來投入水利建設資金450萬元,其中爭取中央、市級資金為290萬元,鎮村投入或投工投勞資金160萬元。完成山坪塘整治14口、修建蓄水池19口(其中金鰲村山上自來水蓄水池300立方1口)、整治其它排洪溝5處近1000米,製作了84塊山坪塘、蓄水池警示標誌牌。建立了10個雨量報警點、2個雨量監測站。

歷史文化

據考跳磴人為古巴人後代。現已發現南海村的龜亭山巴人立市遺址和分別在石盤村、沙沱村楊家嘴漢墓群發掘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石斧、陶棺和大批隨葬物品以及始建於明代的石林寺,蜂窩壩村的清代金劍山石刻,南海村清光緒彌勒堂石刻等等文化遺產,充分印證了歷史上的跳磴地區曾是長江文明和巴渝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在跳磴地區歷史久遠,舊時有白雲寺、石林寺、金劍寺、金鰲寺、彌勒堂、龜亭寺及一些小寺廟,由於歷史原因都曾毀損。現恢復較好的是金鰲寺和石林寺。
跳磴鎮民間文化深厚。拱橋“蓮簫”、“祭祀歌”、“王氏族人清明會”、《龜亭寺》等先後被列為大渡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跳磴石工號子”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石工號子”為元素創作改編的音樂作品《跳磴石工號子》獲2013年全國第十屆藝術節“群星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