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油芒

大油芒

大油芒,多年生草本。稈高90-110厘米,通常不分枝。葉片闊條形,寬6-14毫米。圓錐花序長15-20厘米;總狀花序2-4節,生於細長的枝端,穗軸逐節斷落,節間及小穗柄呈棒狀;小穗成對,一有柄,一無柄,均結實且同形,多少呈圓筒形,長5-5.5毫米,含2小花,僅第二小花結實;第一穎遍布柔毛,頂部兩側有不明顯的脊;芒自第二外稃二深裂齒間伸出,中部膝曲。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亞洲北部和溫帶其它地區也有。生山坡、路邊、林下。嫩時為良好牧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油芒
  • 拉丁學名: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
  • 別稱:大荻、山黃菅、紅毛公
  • :植物界
  • :木蘭植物門
  • :百合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
  • :莎草目
  • :禾本科
  • :大油芒屬
  • :大油芒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油芒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中寬葉禾草,具有粗壯較長的根莖,根莖密被鱗片。稈直立,剛硬,高100—150厘米左右,長有7—9個節。
大油芒的葉鞘無毛或密生柔毛,絨毛除頂端之外一般均長於節與節之間。葉舌乾為膜質,較硬,截平,長1—2毫米;葉片呈寬線形,長15—28厘米,寬6—14毫米,無毛或兩面密生柔毛,頂端漸尖,基部漸狹。
大油芒的圓錐花序大而呈長圓形,長15—20厘米,寬1—3厘米,主軸無毛,分枝腋間常長有毛,分枝近輪生,下部裸露,排列較鬆散,帶淡紫褐色,上部具1—2個小枝,小枝長有2—4節,節上長有毛,每節還有2個小,一個有柄,一個無柄,均結果實,而且果實形狀相同;穗軸節間及小穗柄的兩側長有長的纖毛,頂端膨大,小穗柄長約為小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小穗呈灰綠色至草黃色,長5—5.5毫米,含有2朵小花;基部長有長大約為小穗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短毛;
大油芒的幾乎等長,第一穎被有較長的柔毛,頂端鈍或者長有小尖頭,有6—9條,第二穎兩側扁,背部長有,頂端還有小尖頭,無柄小穗的第二個穎常長有3條脈,除脊的上部及邊緣長有長柔毛外,其餘均無毛,有柄小穗的第二穎有5—7條脈,長滿了柔毛;
大油芒的第一小花為雄性,外稃幾乎與小穗等長,呈卵狀披針形,長有1—3條脈,上部有微毛,內稃稍短,長有3條雄蕊;第二小花為兩性,外稃稍短於小穗,頂端深裂,裂齒幾乎達到基部,約為外稃長度的二分之三,裂齒間伸出一,長1—1.5厘米,中部膝曲,芒柱扭轉,內稃稍短於外稃;雄蕊有3個,花柱二裂,柱頭呈紫色。穎果呈長圓形,長約0.5毫米。大油芒再生性強,返青早,在東北4月初開始發芽,7月抽穗開花,8月中旬種子成熟。
最低海拔:600米
最高海拔:1500米

生長環境

喜生於向陽的石質山坡或乾燥的溝谷底部,在東北草原的一些類型中也有分布。生長迅速,特別在向陽坡或草甸草原,可以形成小片單種群落,也散生在固定沙丘上。在森林區的陽坡,森林破壞和撂荒後可以大量生長,成為植被演替的一個階段——根莖禾草階段。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上也可以生長良好。耐鹽鹼性差。
模式采自:西伯利亞
是否栽培:野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產於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省區,以華北平原生長最為普遍。
大油芒大油芒

國外分布:
廣布於東北亞的溫帶區域。模式標本采自西伯利亞。

主要價值

大油芒是一種比較高大的牧草,可以放牧也可收割,營養成分中等。早春草質幼嫩,馬、牛、羊均最喜食,隨著粗纖維的增加,適口性降低,到晚秋草質變硬,馬、牛、羊很少採食。植株高大,產量很高,每公頃可產青草3750~5475千克。收割應在花前期進行,因基部莖粗老,留茬高度一般以10厘米為宜。一千克開花期的大油芒,含有水分74克,乾物質926克,粗蛋白質50.5克,粗脂肪17克,粗纖維298.8克,無氮浸出物576.3克,粗灰分57.4克,可消化蛋白質32克以及總能量4.12Mcal。
圖為大油芒開花時的植株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