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素麵

大慈閣素麵

大慈閣素麵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河北省保定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慈閣素麵
  • 發源文化:佛教素食
  • 發源地區:河北省保定市大慈閣禪院
  • 發源時間: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發源,概況,介紹,歷史,

發源

大慈閣大慈閣
大慈閣始建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慈閣更以“市閣凌霄”之美譽成為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
前人讚美大慈閣的古詩詞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名句。
大慈閣素麵與大慈閣文化一脈相承,深受古代帝王將相、大德高僧的喜愛,如宋末元初的蔡國公張柔,清朝初年的紅頂商人王錫袞,清朝末期的勝果大和尚,民國初年的周符麟將軍等。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更有乾隆皇帝稱讚大慈閣素麵為“善因善果、素麵素心”,令人神往。
大慈閣素麵為寺院素食,體現佛教慈悲精神,不僅口感宜人,造型悅目,其中配加的山珍藥材,更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時至今日,素食正逐漸成為潮流,食素不僅有益健康,還可修德正心,而食大慈閣素麵仿入清幽之境,可以撫慰世人浮躁之心靈。此乃一入慈悲地,可拋貪嗔痴,心生歡喜也。

概況

麵條是一種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唐朝有過水涼麵;宋朝有素麵、有澆頭面、插肉麵等;元朝有掛麵;明朝有拉麵、刀削麵;清朝有伊府麵…… 在這些麵條之中,宋末元初的大慈閣素麵有著較高的美譽度。

介紹

大慈閣素麵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大慈閣素麵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裡的素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閣素麵大慈閣素麵
大慈閣素麵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養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麵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麵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慾。
開胃之面:主要在湯料的熬制,俗話說:面在味,味在湯,湯顯功。味道即王道,麵湯要熬,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薑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製,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麵獨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閣素麵之麵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其回味無窮!
大慈閣素麵,吃的不僅僅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功德、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歷史、吃的是傳承!

歷史

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河北大亂。張柔聚集鄉鄰親族數千家結寨自保。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張柔率義軍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被困糧絕。當地農民聞訊後,獻出僅有的一點糧食,以濟義軍。然而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張柔的部將何伯策讓將士們將這些糧食用水揉捏成條狀和野菜一起進行蒸煮食用。這便是大慈閣素麵最初的雛形。
大慈閣.素食.素麵歷史大慈閣.素食.素麵歷史
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張柔興建保定城,重點創建了大慈閣等寺院。大慈閣為官方寺廟,不同於普通寺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射利。故此,大慈閣所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客棧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客棧生意興隆。其中客棧的大慈閣素麵味道獨特,特色鮮明,久而久之,聲名遠揚並深受人們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