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論

《靈樞經》篇名。惑,迷亂眩暈之謂;大,言其甚也。本篇論述了登高俯視則惑的道理,以及善忘、善飢而不嗜食、不得臥、不得視、多臥、少臥等病證。而對於惑的討論尤為詳盡,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惑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靈樞經》
解讀,中醫套用,一、學術意義,二、五輪學說與“大惑論”,

解讀

“大惑論”是《靈樞經》篇名之一。
《靈樞經》又名《靈樞》、《黃帝內經靈樞經》、《針經》,別稱《九卷》,為《內經》組成部分之一。原書9卷共81篇。本書與《素問》所論述的內容相近,尤詳於經絡、針灸,在介紹基礎理論和臨床方面則與《素問》內容互有補充闡發,是研究我國秦漢以前醫學理論,特別是針灸療法的重要文獻,素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惑,迷亂眩暈之意;大,言其甚也。本篇首先論述登高而惑的機制,之後重點論述了眼睛的生理結構、病理變化及其與五臟、腦的關係。同時,闡述了善忘、善飢、不得臥、少瞑、多臥等病證是由於營衛逆行、陰陽偏盛偏衰所致。篇名為“大惑論”,含義有二:一因篇首有登高而惑之論述,二為篇中所論病證,釋疑解惑。本篇關於眼睛的生理結構與五臟精氣的密切關係之理論,為後世中醫眼科學的“五輪學說”奠定了基礎。

中醫套用

一、學術意義

(一)經文裡要在論述五臟精氣與眼睛各部分之間所存在的內在有機聯繫,這對中醫眼科學中的五輪八廓理論的形成,有重要的思想先導作用。
(二)結合臨床實際具體論述了健忘、不眠、善飢、多臥諸症的病機及冶則。

二、五輪學說與“大惑論”

“五輪學說”,名曰“五輪”,第一個直觀上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眼如果拿掉覆蓋的上下眼皮後,以瞳孔為中心往外,正是一個個漸往外漸大的不同心圓;當然,古人常將雙眼比喻為日月,這也有可能是名為五輪的原因。但不論後世如何爭論是哪一部醫學著作,或是哪一位醫家首次提出五輪之說,都不影響來自內經的以下的這段話,才是真正“五輪學說”之源。
《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首次揭示了五臟六腑與眼睛的相對關係,揭示了中醫望診之“五輪學說”。後世之醫家,只不過將上一段話,安上一個“五輪”之名,內經雖未明言“五輪”,“五輪”之意已在其中矣。
“骨之精為瞳子”,而腎主骨屬水,故瞳子為“水輪”;“筋之精為黑眼”,肝主筋屬風,故黑眼為“風輪”;“血之精為絡”,心主血屬火,但一般五輪血說稱為“血輪”而不稱“火輪”,專指眼之內眥與外眥;“窠氣之精為白眼”,肺色為白,白睛屬肺,故白睛為“氣輪”;“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主肌肉,眼胞屬脾,故眼胞為“肉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