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八獸

大安八獸

大安八獸是廣東省的傳統民俗活動。大安八獸舞是廣場表演的一種形式,也是廣東省的傳統民俗活動。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獨特的傳統藝術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八獸是指麒麟、獅、象、綿羊、青牛、老虎、鹿、馬八隻動物,是傳說中八仙的座騎,由六男二女八位兒童扮成八位仙人騎在八獸上進行表演,故也稱八仙八騎”、八仙騎八獸。依據各仙座騎及表演時的出場順序分列如下:一是漢鐘離騎麒麟、二是呂洞賓騎雄獅、三是韓湘子騎綿羊、四是曹國舅騎青牛、五是鐵拐李騎猛虎、六是張果老騎駿馬、七是何仙姑騎福鹿、八是藍彩和騎大象。據原汕尾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周波和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任大安鎮鎮長的李鎮水兩位老人考證:大安“八獸舞”源於唐武德五年安陸縣奠基慶典,時人以“八獸”出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安八獸
  • 所屬地域廣東省
  • 始於:東漢
  • 表演形式:跑、跳、拜
八獸來歷,八獸舞,相關傳說,

八獸來歷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由於“八獸”造型逼真,氣勢非凡,被視為吉祥之物。之後,大凡大型慶典,必出“八獸”。大唐遺風,綿延千餘年,流傳至今。道教東始於漢,興盛於唐代,並延續於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視為漢人的宗教而受到壓制。“八仙”屬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傳說,但並沒有“八仙騎八獸”的出現,至宋時“八仙”才定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八仙騎八獸”的模樣了。
大安八獸
大安八獸
“八獸”是指麒麟、獅、象、綿羊、青牛、老虎、鹿、馬八隻動物,是傳說中“八仙”的座騎,由六男二女八位兒童扮成八位仙人騎在八獸上進行表演,故也稱“八仙八騎”、“八仙騎八獸”。依據各仙座騎及表演時的出場順序分列如下:一是漢鐘離騎麒麟、二是呂洞賓騎雄獅、三是韓湘子騎綿羊、四是曹國舅騎青牛、五是李鐵拐騎猛虎、六是張果老騎駿馬、七是何仙姑騎福鹿、八是藍彩和騎大象。

八獸舞

八獸舞是民間廣場舞蹈表演的一種形式。
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種。“八獸”造型古樸,表演起來形神兼備:麒麟雍容富貴、獅子耀武揚威、大象慢條斯理、綿羊純善可親、鹿悠然自得、馬矯健昂揚、青牛憨厚可愛、虎威猛可懼。
八獸外形龐大,如老虎,身長9米,體寬直徑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體重,總重量超200斤。如此龐然大物,需靠多人協力才能進行表演。
表演時每隻須配身強體壯者6人,由兩人一前一後在獸體內抬著,由於看不到外面路況,須靠外面四人分列兩側指揮,分三班輪換,另加一扮仙人兒童,共7人,八隻計56人。外加一人持叉開路,武畔樂隊5人(鼓手1人,號手2人,鑼、鈸各一人)和帶隊、後勤人員總總計70人。每次出演可謂興師動眾。
大安八獸
大安八獸
“八獸”巡遊,萬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夾道爭觀。雖有舞著“鐵姑叉”的“開路神”,腰束紅巾,齜牙咧嘴,不時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開路,但還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獸”隊伍進退不得。這時,“八獸”中的猛虎、大象開始出列跑起來當“開路先鋒”。幾米長的象鼻能伸能縮,出其不意,伸向圍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長的虎尾,甩起來虎虎生風,無人不怕,圍觀者霎時如浪涌般散開,驚叫聲、歡笑聲此起彼落。待眾人讓出道來,大象、老虎才重新歸隊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有人將大安“八獸”說成“大安墟弄大虎”。

相關傳說

據傳,舊時大安墟有一“官奶”,平時耀武揚威,刁鑽刻薄,眾人皆厭。“八獸”表演者約好在遊行時將她“教訓”一番。及至街上,見該婦站在前沿,瞅準時機,將象鼻對準該婦胸部,猛力一擊,官婦當即四腳朝天,眾人大笑不止。該婦氣憤歸家,哭訴丈夫,要報“一鼻”之仇。官紳揚言要報復。其手下提醒說,此去奈“更寮腳”如何!?只好作罷。
舊時大安墟各社頭成立“約館”以保平安,當地民間稱“更寮”。有東約館、西約館、南約館、北約館等“四約四館”。“八獸”均分四社頭,每社頭兩隻。西社為青牛、老虎;北社為麒麟、象;東社為獅、綿羊;南社為馬、鹿。從製作到表演各項費用均由各社負責,故八獸出演又叫出社。
據長輩介紹:各社頭分若干“福戶”,大都選擇宮廟作議事地點。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松柏籃)聚於松柏籃埔帝爺公廟;福新街(紙街、后街、堀仔尾)聚於媽祖廟;北社寨內肚(扶安寨)聚於大杜爺廟;南門町聚於石榴腳;東社潭仔墘聚於榕樹腳伯公廟;吳厝內聚於輾師爺廟(原東約館);南社中街聚於佰公廟,桅仔園聚於關帝廟。
舊時大年初一、初二、初四三天,“八獸”必須遊行。另外,正月二十為大安社日、五月十三松柏籃埔做大戲、九月初九帝爺壽誕和逢十年或五十年大慶,“八獸”都出社巡演。
海陸豐唱曲舞獅保存著一套禮讓體制習俗。唱曲屬文、舞獅屬武,文大武小,“文武”路上相逢,獅隊須為曲班讓道先行。獅班中有龍獅、獅夷、蛤仔獅、蓋仔獅等,其中以蓋仔獅為尊。唯“八獸”地位特殊,唱曲、舞獅班路上與之相遇都要讓道。大安“八獸”曾到陸城及沿海鄉鎮巡演,所到之處,民眾在街邊村道、巷口家門設香宴迎接,炮聲不斷,家長率眾眷頂禮膜拜。
抗日戰爭時期,大安“八獸”成了宣傳抗日的有力工具,多次參與宣傳抗日的遊行集合,“八仙騎八獸,鬼子亡金秋”的童謠與《救國歌》響遍大街小巷,大安人民紛紛以各種形式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八萬學生從軍去”口號的感召下,大安青少年紛紛加入曾生領導的東江抗日縱隊。1945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受繳械時間恰是立秋之後的第7天,大安人說這應驗了“鬼子亡金秋”的童謠,更把“八仙八獸”當成“聖物”,8月22日“八仙八獸”出現在慶祝抗日勝利遊行隊伍的最前列。
解放以來,“八獸”多次參加過政府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成了對外文化交往的“名片。”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汕尾鳳山媽祖廟會、碣石玄武山廟會、陸豐市建市慶祝大會、東海鎮迎仙橋重修落成剪彩等大型活動都活躍著“八獸”的身影。
“八仙八獸”亦曾蒙受“奇冤”。第一次大革命失敗,是年正月白軍進入大安境內,同年農曆二月初八,“八獸”被迫作為偽政府的反動宣傳工具。之後,恢復正月二十正常出社。1958年冬,大安區政府在大安田心仔召開萬人會議,成立大安人民公社。大安“八獸”參加祝賀。公社一幹部硬說“八獸”是偽軍的、反動的,便一刀砍掉“八獸”,使大安“八獸”長時間“隱居江湖”,直至撥亂反正後的1979年才重現於世,參加國慶大典。
“八獸”舞歷來是大安人最為喜愛的民俗節目之一,李鎮水老人介紹了舊時大安“八獸”表演情況。
出社前,“八仙”穿戴上相應的服飾後由化妝師根據角色繪上臉譜。 “八獸”表演者穿上草鞋。據說,草鞋可以辟邪,底加皮革,上大鐵絲,不怕玻璃鐵釘,和著鼓點,踏地有聲,因有“六耳”,俗稱“六耳鞋”。各切準備就緒,匯集於北社帝爺公廟前,即大安鎮文化廣場,舉行“化眼”和“點睛”的儀式。
廣場上早已設好神壇,“師公”開壇設法,辦符開光,“八獸”架在木椅上按大小一字兒排開(各種獅表演前都是放在地上,只有“八獸”架在木椅上),“八仙”站列一旁。
“師公”辦符開光後,還要表演“上刀山”、“過火海”等節目,接著為八位仙童“化眼”,道士口中念念有詞,用柳枝將符水灑在八位仙童身上,這叫“化眼”。意即此八童非童也,乃真“八仙”也,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接著,道士手提朱筆,口中念念有詞,依次在八獸眼中各點一筆,這叫“點睛”。意即此時起,此八個龐然大物即八仙所騎之神獸也。
據老人說,沒有通過“化眼”和“點睛”的“八仙八獸”,不是真的“八仙八獸”,通俗地說,它們就沒有法力為民賜福和驅邪了。
儀式完畢,接著進行巡遊表演。舊時大安有四大宮廟,分布於四社頭,八獸每到一社,必先參拜。大型的節慶還有其他的表演隊伍參加,執大旗、扛排風、挑花籃、精彩紛呈,奏八音、辦土景,一路浩浩蕩蕩。首先在玉虛宮參拜元天上帝後,從廣場出發,主要路線:南門町→扶安寨→打鐵街→籃箖大巷→周厝巷→米街→堀仔尾,參拜媽祖;又經后街→中街→魚街→圍仔,參拜華光爺;再經油車頭→街仔頂→豬仔街,參拜碾師爺;最後經石榴腳→上五宮→重回廣場帝爺宮。此時,已週遊大安列街列巷。
各社頭有專門製作“八獸”的藝人,他們對各獸的製作各有所長。據知情者說,近代的製作藝人有:西社的康娘桂、陳榮製作青牛、林子付製作猛虎;北社的黃標製作大象,楊貴之父製作麒麟和雄獅。“八獸”個個都是龐然大物,製作耗時耗資。因室內空間限制,只能分解成各部位製作,出社時才組合而成。製作材料有竹、木、麻、鐵、布等。
據藝人李成介紹,“八獸”頭部製作先用竹片、鐵絲扎架,再用豬血料糊牛皮紙,最後上色彩繪;體部製作先制好長方形木梯,前後裝置扛八獸的扁擔,中間上置一小凳及扶木,用竹篾均勻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圓柱形獸體,之後,在上面披上麻袋布,再披上用布縫製的各種獸皮,最後根據獸體外觀彩繪即成。各獸製作稍有差異,如綿羊,還要粘上棉花,猛虎尾巴的長度等於虎的體長,內用長竹片、大鐵絲綁制,使之在遊行時能不斷的顫動。大象的鼻子要能伸縮自如。總的一句話,八獸的製作,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