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習觀

大學習觀要求的是把人生社會實踐中的一切都納入學習的視野和維度加以審視,即人生就是學習,學習就是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大學習觀
  • 來源:《人才開發學》
一、大學習觀的內涵
傳統的學習觀由於過於重視學校的學習,而對於在實踐中的自學成才重視不夠,這直接影響了人才開發的實踐性,影響著人才開發中對於真才實學的追求。現代的大學習觀與傳統的學習觀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學習觀特別重視讀書,接受學校系統的知識教育;而現代的大學習觀則更加強調真才實學,更加強調學力,而不單純是學歷。也就是說,學校的讀說聽寫是學習,勞動實踐也是學習;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工廠,進行社會調查、旅遊等是學習,在火車旅行時聽長輩或高人談話,這也是學習;甚至就連無意識的夢境、精神的自由聯想、想像和思考,也是個人進行思維訓練的好方式。這種大學習觀從根本上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習觀的局限性,可以衝破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樊籬,可以極大地拓展思維空間,全面增長知識,最佳化能力結構,這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育人模式,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
人才學家薛永武教授在《人才開發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章“大學習觀視域中的人才開發”中詳盡論述了大學習觀的內涵、大學習觀對於人才開發的重要性。
1.博覽群書與書面文化的學習
我們之所以要樹立新的大學習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文化的界定或分類。文化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往往會有不同的界定。從文化形態上來看,可以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文化的層次上來看,可以把文化分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從文化的可視性來看,又可以把文化分為可視性文化和非可視性文化。但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這些文化界定對於人才開發來說,並沒有特殊的意義,與我們的學習觀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如果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妨可以把文化界定為書面文化和非書面文化兩種形式,由此就可以理解傳統的學習觀過於重視的是書面文化,而我們的大學習觀則既重視書面文化的學習,也重視非書面文化的學習,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加重視非書面文化的學習,因為廣義的人生實踐是一本真正的無字之書,複雜紛紜的大千世界更是一本永遠難以完全讀懂的浩瀚之書。
但是,無論對文化如何界定,書面文化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類社會知識的積累往往是通過書面文化的形式積澱下來的,當然近現代又有了視覺文化,這可以理解為紙質文化向非紙質文化的遞進。在琳琅滿目的書面文化中,有不少是先賢時哲對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總結,體現著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性的勞動。古人講“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其實就是強調學習書面文化的重要性。而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為“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讓你凡事領先一步”,(小埃德加·普里爾《為將之道》,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頁。)但是,“有些人認為讀書學習是學生的分內事,工作是不同於知識學習的實踐活動,因而在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時走向鄙視知識學習的極端”。(小埃德加·普里爾《為將之道》,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頁。)因此,小埃德加·普里爾認為,繁忙是充電的理由而不是放棄學習的藉口,“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保持終生性的閱讀習慣” 。(小埃德加·普里爾《為將之道》,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頁。)我們為了學習書面文化,當然應該儘量博覽群書,儘可能通過系統的閱讀和系統的聽課,力爭學好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
在學習書面文化時,還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其一,要了解所學知識的來源及其發展變化,掌握一些概念、公式或原理的基本含義及其推導論證過程,正確認識這些概念、公式和原理在該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說,在法學方面,許多人認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點是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倡導,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政治家伯里克利就提出了這一觀點。對於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很多人都大談泰納的《藝術哲學》,而不知道柏拉圖就已經具有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萌芽;對於文藝起源的“遊戲說”,很多人不知道其理論萌芽可以肇始於德謨克利特。
其二,還應該努力發現和掌握書本之間、學科之間、書面文化和非書面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所學到的書面文化融會貫通起來,而不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碎片和一些死的教條。比如,在藝術領域,達·文西把在解剖學中學到的人體結構和透視學的原理運用於繪畫;在管理學領域,人們可以把數學方法運用到經濟管理和人事管理,可以把模糊數學和物理學上的測不準關係(亦稱測不準原理)用於社會分析,以揭示事物的複雜性和模糊性。
其三,學習書面文化時,還要注意書面文化的時效性問題。所謂的“知識爆炸”,實質上就是突出了知識的時效性問題,因為許多知識雖然沒有方生即死,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快就被新知識、新理論所淘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某些理論和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各領風騷三五年”的易逝性,或者稱之為曇花一現,從而體現了真理和價值的相對性。在天文學史上,從“地球中心說”到“太陽中心說”,再到新的宇宙理論,都體現了天文學的發展和進步,而時至今日,關於宇宙中行星的觀點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在社會科學方面,新觀點、新思潮更是層出不窮,簡直是日新月異。因此,學習知識應該特別注重知識的內在發展邏輯,追求知識發展的與時俱進,既要掌握必要的傳統知識,又要及時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尋找新的知識增長點,從而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起來,把握其內在的發展走向。
其四,要聯繫書面文化和社會實踐的內在聯繫,一方面用書面文化指導社會實踐,一方面用社會實踐反過來檢驗書面文化,把書面文化和社會實踐緊密聯繫和溝通起來,使二者相互促進。這樣,書面文化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論證和深化;實踐在書面文化的指導下更進一步明確方向和目的,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最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王充《論衡·軼文》有言:“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王充這裡指的是人格高尚的文人所著之書具有“勸善懲惡”的作用。可以說,讀偉人之書,如同拜偉人為師,如同與偉人交友,久而久之,讀者就會潛移默化地得到薰陶和升華。荀子《勸學》篇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所說的“先王之遺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經典,作為中國歷史的文化積澱,這些“先王之遺言”仍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借鑑。
2.社會實踐與非書面文化的學習
學習文化固然要努力掌握書面文化,特別是應該儘可能通過學校的系統教育,比較系統的掌握某些書面文化。但是,就人才開發的實踐表明,學校的知識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只是打下了知識基礎而已,如果僅靠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對於一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是根本不夠的,關鍵還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再學習。
一個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有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社會實踐與非書面文化的學習就顯得愈發重要。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自學成才的問題。過去,人們談起自學成才,往往是指一個人通過參加自學考試獲得了相關的大學文憑,於是就認為這是自學成才,其實,這是對自學成才很大的誤解。按照真正的學理性來認識,自學成才應該包括兩個含義:其一是通過參加自學考試,在獲得文憑的同時,擁有了真才實學,而不僅僅是獲得文憑,這才稱得上是自學成才;其二,最重要的一點是,個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長了才幹,擁有了真才實學,這是在更廣泛意義上的自學成才。這種自學成才雖然沒有獲得文憑,沒有學歷,但卻獲得了學力,即學習的能力,也是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真才實學。老一代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曾經在國民黨的監獄裡自學經濟學,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你能說他沒有學歷,沒有文憑,就不是人才嗎?眾所周知,現在許多中老年知識分子,甚至是博士生導師,不少只是本科學歷,他們在實際工作崗位上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已經通過長期的教學或科研,在學力上已經大大超過了本科水平,成為著名的學者或專家。在各類學校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不太喜歡書面文化,非常厭煩當下的應試教育,這對於學校和家長都是感到非常頭疼的事。
其實,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家長和學校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因為這些學生雖然不太喜歡學習書面文化,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也不願意學習非書面文化。事實上,在這類學生中,不少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或者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學生也許考不上大學,但只要老師和家長對他們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增長學力,他們仍然可以成為可用之才。比爾·蓋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經過對市場的戰略分析,自覺終止了在大學的學業,結果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成功。比爾·蓋茨的退學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不解,而如果在中國,肯定會有更多的人感到不可思議。當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為比爾蓋茨,但比爾·蓋茨的成功對於人才開發來說,卻有著比較普遍的意義,即抓住發展機遇,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幹,也是人才開發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根據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的統計,我國在2003年,全國人口受大專教育程度的比例只有5.15%,其中,城鎮人口受大專教育的占8.17%,而鄉村人口受大專教育的只占0.64%。在2003年的就業人員中,全國各地區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只占就業人員的6.8%。由此可見,大專以上學歷無論是占人口的比例,抑或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都低得可憐。在這種情況下,“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很難再讓每個非大專學歷的就業人員再去大學拿個大專文憑。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引導人們一邊乾好自己的工作,了解工作崗位以及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知識和原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一邊堅持業餘時間的自學,通過培養自學能力,在追求學力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實自己。因此,作為全社會的人才開發,更應該淡化學歷,而強調學力,讓學歷中有學力,學力中也有學歷,當然,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學力。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在收聽廣播電台節目時,偶然聽到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在電台節目裡宣講鄧小平理論,我當時大吃一驚,因為他竟然是個文盲!因為是文盲,當然絕不可能有學歷,而就是這么一個文盲,不但當上了黨支部書記,而且竟然能夠在廣播電台里宣講鄧小平理論,而且還講得頭頭是道,理論和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頗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你能說他沒有文化么?
對於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非書面文化,學校尤其是要引導學生高度重視讀懂社會實踐這本無字之書。對此,大學生應該在掌握書面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在非書面文化上再下工夫,在社會實踐中繼續增長才幹,要從根本上克服重書本,輕實踐的錯誤認識,因為你的書面文化學習得再好,仍然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只有通過社會實踐,你才能夠學到在書面文化中學不到的許多知識和能力。許多掌握一技之長的專業能手或者鄉土人才,他們大多沒有學習很多的書面文化,但他們在某一技術和能力方面,卻要大大超越許多過分重視書面文化的學習者。他們同樣也是社會非常需要的人才。近幾年來,人才市場上許多招聘單位開始重視和強調求職者的實踐經驗,對於大學生來說,雖然有些過於苛責,但總的來說,凸顯了社會用人機制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張揚,這對於人才開發具有借鑑意義和導向價值。社會需要有知識的勞動者,但並不喜歡“書呆子”式的書蟲。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在我國的人才開發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輕視非書面文化學習的傾向,這與長期以來存在著重視高學歷和官本位的價值導向有關。因為重視高學歷,就會相對輕視對非書面文化的學習,輕視那些雖有真才實學的高學力、但無高學歷的人才;因為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所以長期以來中國的技術能手得不到社會足夠的重視。與我國相比,日本是一個高度重視人才開發的國家,幾乎每年都要舉辦技術能手大賽,凡是在大賽中取得優秀成績者,政府給予重獎,甚至要授予“技聖”的光榮稱號。因此,在中國高度重視人才開發的今天,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我們在人才開發戰略上的不足,認真反思我們在人才戰略上的短視性。由於過於重視書面文化的學習,我們已經在價值觀念上嚴重束縛乃至阻礙了人才全方位的開發。我們應該提倡全新的大學習觀,不僅要大力發展學校教育,以保障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學習書面文化,接受必要的學歷教育,但在倡導接受學歷教育的同時,也更應該注重學力層次和學力內涵的追求,而不僅僅是學歷文憑而已,既要重視書面文化的學習,也要重視非書面文化的學習,重視在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中增長才幹。在這方面,鄧小平的“貓論”倒是頗有道理,我們不妨可以這樣推論:我們不僅要看學歷,而更應該看學力;不僅要看書面文化的學習和考核,更要看非書面文化即在社會實踐中的學習和鍛鍊。
簡言之,從人才開發的層面上來說,無論你是有書面文化抑或非書面文化,只要你具有了真才實學,具有了真學力,積極地為社會作貢獻,你就是人才。如此一來,由於重視學力,顯而易見,那些在學校混文憑的各類學生,就不敢再安於現狀,不敢再混天了日;那些專門製造假文憑的犯罪分子,就不會再有市場。市場規律表明:倘若沒有買方,賣方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二、大學習觀是人才開發的重要自律
大學習觀在理論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實踐的操作層面上仍然有不少的困難,這主要表現在個人如何在認識大學習觀的基礎上,去實踐自己的大學習觀,這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一個現實難題。要實踐大學習觀,這對於立志成才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需要高度的自覺和自律。
對於個人來說,為了加速人才的自我開發,首先就要充分認識到樹立大學習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學習觀的本質內涵是“一切皆學問”。辯證法認為,世界上沒有無價值的東西,只有我們不會用的東西,就連垃圾甚至也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也是一個整體,只有運用大學習觀的視野,才能把整個世界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唯有如此,你才可能對蘊涵於胸中的主觀化了的客觀世界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理解,認知和發現,進行新的解讀和闡釋。由此可見,我們向生活學習,向人生學習,向一切社會實踐學習,這無疑等於全方位地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敞開了思維的廣闊視野,這對於我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將會具有極大的拓展性和開放性。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大學習觀,就會自覺不自覺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擁抱世界,囊括宇宙。倘若有此境界,是何其遠大,何其開闊壯觀!你何愁學業不成!你何懼雄關漫道!
其次,大學習觀要求我們應該善於學習。從大學習觀的視域審視人生,我們耳聞目睹的一切都已經構成了我們學習的對象,因此,在新的大學習觀視域中,我們要向廣闊的社會人生學習各種需要的知識,應該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培養我們必備的能力,應該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開發和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應該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應該從他人的失敗和挫折中汲取教訓,以免自己再走類似的彎路。為此,從歷時性來看,我們既要從歷史中汲取前人的經驗,又要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既要做歷史的兒子,又要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敢於超越古人;既要在思維視野上回眸歷史,“沿波討源”,發現和掌握歷史發展的辯證法,又要立足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在歷史與現實的融合與聚焦中把握人生的真諦,創造性地實現人生的價值。從共時性來看,面對複雜紛紜的大千世界,我們要自覺把自己融入其中,在複雜紛紜的社會現實中為人生恰當地定位,既要注重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又要超越感性經驗,對人生進行理性的反思,進而發現和掌握人才開發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並且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獨特途徑和方法。為此,我們應該訓練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應該有勤于思考的大腦,應該有樂於參與實踐的雙手。無論是學習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我們都不能拘泥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要走出書齋,應該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和檢驗一切知識。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社會實踐,才能夠最終具有證偽的權威性。
再次,大學習觀還要求我們具有高度的調控能力。在實踐層面上,我們要實踐大學習觀,還應該自覺地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調控能力,否則也是難達鵠的。這種調控一方面要把大學習觀的運用視為個人自由自覺的行為,不是學校和家長對我的強迫,是自律,不是他律。這種自律意識能夠激發我們學習知識和積極進取的強大內在動力,因此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自覺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能夠忍耐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和寂寞,在眾人皆浮躁中的情形下,我們可以學會在孤獨中沉潛,因為“思居不幽則思不至,思不至則筆不利。”(王充《論衡·書解》)另一方面,這種調控還要求我們應該及時調控自己的心智和注意力。如果我們缺乏調控能力,也就意味著主體性的失落,客觀上就很容易陷入被外在環境所困擾甚至所支配的受動境界。中國古代哲人發現人心是感物而動,心由境生,所以《樂記》提出了“慎所以感”和“以道制欲”的主張。因為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人被外在環境所異化了,所奴役了,人就不再是環境的主人,在此境況下,人才開發就只能紙上談兵了。因此,我們必須擁有高度的自我調控能力,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處於社會中的特定情境時,我們應該隨時自覺以大學習觀的視野,來觀察一切,審視一切,思考一切,進而透過某種現象,去發現平時未能發現的意蘊。比如說,當你坐在飛機上俯視大地、高山、河流等天空下的一切時,你如果以大學習觀的視野加以觀察,展開聯想和想像的翅膀,你就可以發現和感悟宇宙造化的奧妙,感受到人類改造世界的豐碩成果是多么的驚人;當你和朋友一起愉快的遊戲時,你也許會以大學習觀的視野,發現和思考遊戲所蘊涵的深刻哲理:遊戲,不僅是娛樂,而且還能夠促進生命力的暢通,還蘊藏著公正、民主和法則,也意味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當某種社會潮流向我們襲來的時候,我們則要學會審時度勢,冷靜處之,力戒浮躁,等等。
因此,面對豐富的社會人生,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只要我們善於調控自己的心智和注意力,自覺用大學習觀去分析事物,發現事物的奧妙,就一定能夠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