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鵝指名亞種

大天鵝指名亞種

大天鵝指名亞種(學名:Cygnus cygnus cygnus)。屬於大型游禽,全長約140厘米。全身羽毛潔白,頸長而彎曲。眼先至嘴基淡黃色,上嘴黃色可達鼻孔,嘴尖及下嘴黑色,腳黑色。5-6月間繁殖,每窩產卵4-6枚,孵卵期35-40天。棲息在大型湖泊、池塘、水庫地帶,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分布於歐亞大陸、亞洲、歐洲、非洲,包括中國大陸內蒙古新疆華北、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等省等地,一般棲息於多蒲葦的大型湖泊、水庫、食料豐富的池塘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形態特徵

大型游禽,體長120-160厘米,體重7-12千克。全身潔白,嘴基黑色,嘴端黃色。頸特長,在水中游泳時頸垂直朝上,頭向前平伸,兩翅緊貼兩側身上,身體前部沉入水中較多,後部較少,背部隆起,特別是在側面觀察更為明顯。游泳輕盈而緩慢,起飛時兩翅不斷地拍打水面,兩腳在水面奔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飛翔時頸向前伸直,兩腳伸至尾下,全身除腳和嘴尖黑色,嘴基黃色外,余全為白色。雌雄同色,雌略較雄小,全身潔白,僅頭稍沾棕黃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基部黃色,此黃斑沿兩側向前延伸至鼻孔之下,形成一喇叭形。嘴端黑色。跗蹠、蹼、爪亦為黑色。幼鳥全身灰褐色,頭和頸部較暗,下體、尾和飛羽較淡,嘴基部粉紅色,嘴端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000-12000g,♀6500-9000g;體長♂1215-1635mm,♀1421-1480mm;嘴峰♂107-110mm;翅♂580-641mm,♀600-616mm;尾長♂150-210mm;跗蹠♂106-120mm,♀106-10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境:多蒲葦的大型湖泊、水庫,食料豐富的池塘。

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為食,如蓮藕、胡頹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強,它甚至能挖掘埋藏於淤泥下0.5米處的食物。冬季有時也到農田覓食穀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主要在早晨和黃昏覓食。覓食地和棲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遠。如無干擾,它們通常不換地方,棲息地較為固定。
習性: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至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棲息在一起。性膽小,警惕性極高,活動和棲息時遠離岸邊,游泳亦多在開闊的水域,甚至晚上亦棲息在離岸較遠的水中。視力亦很好,很遠即能發現危險而遊走。通常多在水上活動。善游泳,一般不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直,與水面成垂直姿勢。游泳緩慢從容,姿勢優美。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飛。由於體軀大而笨重,起飛不甚靈活,需兩翅急劇拍打水面,兩腳在水面奔跑一定距離才能飛起。有時邊飛邊鳴和邊游邊叫,叫聲單調而粗啞,有似喇叭聲。
遷徙:9月中下旬開始離開繁殖地往越冬地遷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達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離開越冬地往繁殖地遷徙,3月末4月初到達繁殖地。遷徙時常成6-20多隻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飛行高度較高,佇列整齊,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通常邊飛邊鳴,鳴聲響亮而單調,有似“ho-ho-”或“hour-”的喇叭聲音。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區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因此遷徙持續時間較長。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爾多斯)、新疆(天山北部)、華北、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等省
國外分布:歐亞大陸(北部)、亞洲(中部、南部)、歐洲、非洲(西北隅)

繁殖方式

4齡時性成熟。對的形成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對的結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最多在2周內即開始營巢。時間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營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島等水域岸邊乾燥地上或水邊淺水處大量堆集的乾蘆葦上。巢極為龐大,主要由乾蘆葦、三棱草和苔蘚構成,內放以細軟的乾草莖、苔蘚、羽毛和雌鳥從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絨羽。巢呈圓帽狀,底部直徑1米左右,巢高0.6-0.8米。雌鳥獨自營巢。每窩產卵4-7枚,通常4-5枚,產卵時間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為白色或微具黃灰色,大小平均為113×73毫米,重330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當有危險時,雄鳥發出高聲鳴叫,雌鳥立刻用絨羽和巢邊植物將卵蓋住,然後飛走。雌鳥在孵卵期間通常僅在每天最暖和的時候才離巢很短時間去覓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雙親覓食,如遇危險,雙親先將它們藏入草叢中,然後自己飛走,直到危險過去才又飛回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