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閆學:我是校長,更是讀書人

大夏書系·閆學:我是校長,更是讀書人

《教師月刊》創辦於2009年7月,是大夏書系策劃團隊為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校長(園長)、教研員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教師月刊》堅持人文精神、立足專業視角、普及教育學術、推廣名師經驗,致力於建設健康的教師文化。2014年,《教師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頁碼、別致的開本、優質的紙張、精美的裝幀帶給讀者青山綠水一般的閱讀體驗。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閆學:我是校長,更是讀書人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10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教師月刊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47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期《教師月刊》對著名作家張曉風進行了採訪,您可以讀到文學名家的受教育史以及對教育的看法,同時,也可以讀到張曉風的最新散文《窺浴》。
《閆學:我是校長,更是讀書人》封面報導中,閆學結合自己的成長史暢談了閱讀帶給她的精彩人生,以及如何從閱讀入手建設她所在的學校,無論對於普通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富有啟發。

作者簡介

李永梅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國內教師用書領先品牌“大夏書系”總策劃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於福建東山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發表有詩歌、散文、詩歌評論、文化隨筆、教育隨筆等。2000年出版詩集《大海的兩個側面》。曾供職于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教育雜誌社。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長、《教師月刊》主編。

圖書目錄

專欄
老師,你的教育生活美好嗎_周勇
專欄
王國維的早期教育生活_周勇
教師的“跨文化能力”_李政濤
養在不同水土裡的觀念_朱永通
教師個性對學生的影回響有度_葉菊艷
封面
閆學:我是校長,更是讀書人
名家
張曉風“樂意做的事,就不說犧牲”_歐陽國勝任曉卉
附張曉風最新散文《窺浴》
現場
記事擁抱_陳傳敏
校長舊事_蔡興蓉
陽光露臉了(日記連載)_劉發建
德育綽號事件_嚴欽熙
對話李澤武了解孩子才能找到教育的基本路徑_程曉雲
吳非說我只怕學生庸俗
朱永新答好教師是怎樣煉成的——答甘玉霖老師問
話題
班級里的同伴關係
怎么對待班級里的小團體_鄭立平
“獨行俠”不再獨行_張國東
電扇風波_宋桂奇
有些矛盾需要秘密化解_趙春梅
誰叫他不跟我玩_田思安
學生當因何而“伴”_徐榮祥
閱讀
癸巳伏日讀書小札_冷玉斌
人文
這個園子,生生不息_柳袁照
窗外是一個校園_左貞柏
視窗
校園四川省綿陽市火炬實驗國小
答問_孫曉麗_黃楚輝
圖片瀏陽河:書香兩岸,水秀山青
關注閱讀就是關注成長_王焰
大夏重新發現教育
六點“輕與重”文叢

序言

蔣方舟方程式
文 _ 林茶居


作為公眾人物,蔣方舟一直備受關注,近些年的兩個事情,更是讓她被反覆聚焦:一個是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一個是2012年一畢業即被《新周刊》聘為副主編。
出生於1989年的蔣方舟年少成名,自9歲出版散文集《打開天窗》,尤其是12歲出版給她帶來“早熟的蘋果”之名號的小說《正在發育》後,就一直生活在各種爭論中。可以說,她成長的每一步,都讓世俗的脾性非常不適應,同時,她的每一個“成功”,又都在形塑著人們心目中的“成功學”。
應該是2011年的時候,我曾經通過發部落格紙條的方式,向蔣方舟約稿,表達請她開設專欄的願望。我並非為了“追星”,而是感覺到,在她這一代人中,她有一種非常難得的清醒——作為一個“明星”和作家的清醒。她說過:“我覺得對有自知的人來說,只有娛樂的平台,而沒有‘被娛樂化’的人。”“作家有以誠實反抗社會的義務,有以正直對時代保持悲觀的距離的責任。”
正是懷有這種“當下的理性”,蔣方舟的寫作深深嵌入時代,呈現了一代人的清晰面目,而不是像郭敬明那樣,淹沒在獻媚、炫富、優勝劣汰的時代敘事當中。從這一點看,她可以說是“女版韓寒”。
這個所謂的網路時代,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是,隨處可見“意見領袖”。不管是什麼問題或事件,他們總能高談闊論,指點一番,仿佛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這除了因為大眾渴望有人代言的慫恿外,還因為“意見領袖”已習慣了代言的生活。
蔣方舟也曾經扮演過這樣的角色。比如2010年她在為《南都周刊》所寫的一篇題為“90後,死於板結”的文章中,一開頭就迫不及待地說:“我之前總是被前輩打量,等到90後長大到足以成為一個詞,我立刻用銀簪在自己身後劃了一條大河波浪寬,忙不迭地跳到河岸,站在雙手環胸的那一排老朽里,對彼岸的90後表示出好奇、不解、不滿……”我不知道她現在是怎么看待這個表述的,我看到的只有年代的偏見和作為“過來人”的自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媒體敘事。這個時候的蔣方舟,作為作家的思想是缺席的,聲音是喑啞的。還好,她不忘反覆追問“我為什麼寫作”,而且,她發現這個問題越來越難回答。在我看來,當你面對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越來越感到難以給出答案的時候,你的思維正在變得開闊、多元——因為,相同的問題,隨著你的經歷、閱讀和思考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其問題域必然越來越大,其所指涉的意義範疇和邏輯空間必然越來越複雜。
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新周刊》副主編的職業會讓蔣方舟成為一個“媒體人”。我相信她有一個強大的方程式——或許是一個按著質量守恆定律產生作用的化學方程式,因為寫作,她過早地結束了童年,也是因為寫作,她延長了自己的青春;或許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數學方程式,寫作給了她這個方程的“解”或“根”。
從人的成長來說,蔣方舟是特例。她的中小學生活,沒有我們常見的橋段:某次作文被老師表揚,從此愛上寫作。在她的身上,要談教育的作用的話,那就是,對於她的“旁逸斜出”,學校沒有橫加干涉,而且儘可能地“優待”,比如國中的老師允許她不做課外作業,使她得以隨順自己的內心規則,按著自己的生命節律,自由生長,舒枝展葉,既不誤學習,也不誤寫作,而且兩者還相得益彰——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她出版了九本書,也為自己贏得了參加自主招生的機會,並最終被清華錄取。
同時,蔣方舟的“人生方程式”也通達普遍的人生。她說,她不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她信奉的是“種瓜得豆”。從7歲開始,她就視寫作為分內事,把紙和筆當作最好的成長玩具。這既是她享受生活、打量世界的方式,也是她創造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當一個人認定了自己的分內事,並一直在努力把它做好,那么,他即便無法尋獲精神“方程”的“解”或“根”,也可以保持“質量守恆”的生命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